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基于“互联网 + 法学教育”改革的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1-07 16:32: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现代“ 互联网 +”技术的应用, 对法学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当下在依托于“ 互联网 +” 开展法学教育改革时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教师教学存在较大的不足、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网络教学技术与传统法学教学方式不匹配。为了促进“ 互联网 + 法学教育 ”改革的有  序进行,需要优化学习思维,采取多样化考核模式、革新法学教学方式,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加  强传统教学和“ 互联网 +”技术教学方式的融合。

关键词:  “ 互联网 +”;法学教育; 改革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李克强总理特别强 调要推动“ 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实施,  之后“ 互 联网 +”在社会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应用和重大影 响,  各产业发展也特别重视“ 互联网 +”的引入, 将“ 互联网 +”和各个领域的转型升级联系起来, 逐渐成了当下重要发展方向 [1]  。法学教育在“ 互 联网 +”的冲击下,  在教学方式、思维等方面也发 生了较大转变,  将“ 互联网 +”技术运用到法学教 育活动中,  通常是在现有教育内容及形式的基础 上引入互联网技术,  创新改革现阶段教学方式,  有 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改善课堂教学效 果的目的。在国家新课改背景下,  许多高校积极进 行创新与实践,  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以往在开展 法学教育活动时,  教学方式相对固定,  教学内容枯 燥,  学生的学习局限性较大,  将法学教育和“ 互联 网 +”联系起来,  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 网络学习平台,  改善学生现有学习方式,  同时也能 够为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  拓展学生的知识 面。当下法学教育与“ 互联网 +”结合过程中依旧 存在若干问题,  如何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推 动法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是当下教育工作者面 对的共同问题。

\

一、基于“ 互联网 +”的法学教育改革问题分析

(一)  教师教学存在较大的不足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  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 异,  尽管教师已经认识到这点,  不断加强新知识的学习,  健全自身的知识体系,  然而依旧跟不上现代   社会的发展速度,  使得教师的教学在当代知识更   迭中产生较大的停滞,  不能够紧随时代步伐开展   法学教育 [2]  。其次,  在以往法学教学活动中,  教   师采用传统的“ 填鸭式 ”“ 灌输式 ”教学方式,  教   学内容枯燥无趣,  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  导致法学教育质量不理想。随着“ 互联网 +” 的融入,  有助于改善传统教学方式与内容上的不   足,  然而除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  法学教师的计算   机水平与能力较为有限,  同时一些教学时间较长   的老教师,  还会对教学中应用计算机产生一定的   抵触心理,  认为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与   传统教学模式相冲突。此外,  部分院校投入了大量   资金用于教学设施的购买,  然而多媒体教学工具   所占的比例较低,  难以很好地满足不同课堂教学   需求,  从而造成法学教育不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优势。

(二)  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法学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  对学生的 学习要求较高,  同时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制约下, 导致法学教育的考试内容较为固定。一些教师为 了确保学生都可以考取合格成绩,  将大部分时间 与精力都用于知识学习上,  没有为学生预留充足 的自主学习时间。此外,  一些学生长期在传统教育 方式的压迫下,  饱受枯燥乏味课堂教学内容的折 磨,  已经慢慢失去了学习法学知识的积极性,  即便是开展“ 互联网 +”教学方式,  也未必能够让学生 重拾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难以有效改善法学教育 效果。由此可以看出,  仅仅通过当下短期时间,  在 “ 互联网 +”的运用下也改变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不高的问题,  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极少学生会通过 网络平台查找与学习法学知识。长此以往,  大学生 对法学教学的抵抗心理越来越强烈,  上课不集中 注意力听教师讲课,  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大学学习 生活十分混乱 [3]  。因此,  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 学习理念,  优化法学教育考核模式,  科学引入“ 互 联网 +”技术,  是当下法学教育改革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三)  网络教学技术与传统法学教学方式不匹配

在“ 互联网 +”时代,  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十分 便捷、快速地查找各种网络资源,  但是由于法学理 论知识争议性较强,  教师与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 别水平不高,  不能够有效保证查找网络信息的精 准性 [4]  。

二、基于“ 互联网 + 法学教育 ”改革的途径

(一)  优化学习思维,  采取多样化考核模式


从当下大学生法学知识学习现状来看,  许多 大学生都认为法学知识枯燥、难懂,  难以寻找到 学习的乐趣,  从而丧失了法学学习的积极性。同 时,  在当下考核方式中,  主要以学生的法学理论知 识考核为主,  仅仅通过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成 效,  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深层次分析后 可以发现,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学 习思维不科学、法学教育考核方式不合理。为了进 一步提高“ 互联网 +”时代法学教育质量,  必须要 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加强教育改革。具体来说,  在进 行法学教学内容规划时,  应当要逐步降低理论教 学的时间占比,  加强实践教育,  开展多样化教学, 逐步转变学生对法学教育中的偏见。尤其要重视 法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引入适宜的法律援助,  同时 设置相应的学分,  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  在 实践中领悟理论知识。将“ 互联网 +”技术结合到 教学活动中,  依托于现代新型教学思维与方式, 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同 时引入过程性考核方式,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

\

(二)  革新法学教学方式,  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不断转变,  法学教育也 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以往教学方式中,  互联网还 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将互联网 融入教学活动中。同时以往国家之间的信息交 流较为有限,  许多优秀法学知识传播受阻,  我国教育体制也要落后于发达国家。  当下,在“ 互联 网 +”技术的运用下,  法学教育环境得到了极大改 善,  提高了教育的开放性,  不同国家之间可以依 托于互联网进行信息交互。在法学教育中,  通过 “ 互联网 +”技术的引入,  逐步建立了微课等新型 的网络平台,  学生可以借助于平台开展课前、课 中以及课后的法学知识学习,  同时教师也能够通 过网络平台中的数据实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情况。一些高校逐步开发了各种在线教育软件, 对传统教学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尤其是在法学 教育中,  有效改善了现阶段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 生参与法学教育的意愿,  从而增强了法学教育 质量。

(三)  加强传统教学和“ 互联网 +”技术教学 方式的融合

信息化教学的广泛兴起有着自身的优势与合 理性,  然而当下网络发展十分迅速,  我们还不能够 全面掌握网络的应用方法。所以,  在实际开展法学 教育时,  应当要加强传统教学和“ 互联网 +”技术 教学方式的相互融合。法学属于社会学科中的一 种,  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理性,  但是也不能够丢失 人情温度。教师的生活经历与感悟要远超过冰冷 的网络信息技术。同时法学知识具有非常强的系 统性与逻辑性,  仅仅依托于网络上各个知识点的 整合进行法学知识学习,  极易导致学生不能够正 确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  在充分发挥 互联网技术教育优势的同时,  教师也要依托于传 统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信息与知识,  对案 例的探究也要求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从多 层次、多视角进行问题审视。

总之,  将“ 互联网 +”技术运用到法学教育改 革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高校也要 清晰地认识到“ 互联网 + 法学教育 ”改革中存在 的问题,  结合自身特征,  发挥“ 互联网 +”技术教 学优势,  不断完善法学教育改革模式,  推动法学教 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牛玉兵.“互联网 +”背景下法学教育中隐性知识的挑战及其回应[J].镇江高专学报,2017,30(3): 63-67,72.
[2]董倩.法学本科教育与“互联网 +”融合教学改革探讨——以浙江某高校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6,37(15):175-176.
[3]唐素林.   “互联网 +”时代高职线上线下法学教育教学创新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 刊),2020(11):7-9.
[4]余桂芳.   “互联网 +”时代下高校法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9(32):228-2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350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