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目前犯罪低龄化情况的加剧,并且发生了数起未成年人严重的暴力行 为, 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讨论。在 2021 年 3 月 1 日,《 刑法修正案(十一 )》 开始正式施行,确定将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由 14 周岁下调至 12 周岁,本文将浅析这个变化产生 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刑事责任年龄; 产生原因; 社会影响
刑事责任年龄, 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 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 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在《 刑法修正案(十一)》 实施之前, 我国对于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最低线 为 14 周岁, 这个年龄设置包含了对未成年人心理 和生理发育程度的考量, 也包含了对未成年犯罪 人从宽处罚的内容。而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 展, 青少年的生理成长加快, 心理和智力的发育也 在以很快的速度发展, 近几年也发生了多起低龄 未成年人使用残暴手段违法犯罪的案件和校园霸 凌案件, 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从而催生了 刑事犯罪责任年龄的改革, 本文针对降低刑事责 任年龄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以下几点。
一、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原因
(一) 犯罪低龄化是促使刑事责任年龄降低的 原因之一。近年,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由关爱变成溺爱, 而且随 着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 孩子能接触到的媒体数 量增多, 并且渠道复杂, 导致现在的儿童普遍早 熟, 致使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多, 并且越来 越低龄化, 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于犯罪低 龄化趋势该如何遏制, 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是青少 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对于因认知能力和一些生 理上的原因而实施的伤害行为, 要一律体现以教 育手段为主, 辅助以惩罚手段的原则, 尽量地从轻 处罚、减轻处罚或者是免于处罚。这个原则是正确 的,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教条使用这个原则。我国在 早期确定 14 周岁是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的最低年龄 线的时候, 是综合当时的社会情况进行衡量的, 当 时的社会环境下, 青少年普遍发育较慢, 思想也比 较幼稚, 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有限, 所以, 当时 划定这条界限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但是, 如果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还坚持这条界限, 显然是不适合的。
(二) 校园暴力的多发也是促进法条更改的另 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 关于校园暴力的报道呈增 长趋势。在这些报道当中, 我们可以看到主要的校 园暴力方式有勒索钱财、暴力侵害、语言恐吓、 聚众殴斗、性侵害等等。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多种 多样, 有的是因为日常琐事产生摩擦, 有的是想勒 索财物供自己使用, 还有的是因为一些青少年之 间的感情纠纷。在校园暴力中经常采取的手段有 聚众殴打、侮辱对方身体, 比如拍摄对方的裸照或 者隐私部位, 或者是采用孤立、冷暴力等手段。 其次,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 近年来校园暴力也 伴随着网络暴力, 比如在微博、论坛等平台散发对 方的谣言或者隐私, 使受害者不堪其扰 [1] 。有一 些校园暴力行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比如青 岛市某中专学生李某, 因与同学“ 争女友 ”发生 矛盾, 后双方约定“ 谈判 ”。“ 谈判 ”过程中李某 叫来帮手孙某等人对被害人曲某进行殴打, 致曲 某受伤, 后曲某经抢救无效死亡。因为刑事责任年 龄的限制, 那些施暴的青少年往往不能得到法律 上的制裁, 只能让家长领回去管教, 但这些家长往 往不能履行职责, 让这些学生又流入到社会中, 继 续对社会造成危害。而这些行为如果不予以相应 的惩罚, 势必会给其他的未成年人带来不好的影 响, 并引发他人效仿。在这时,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线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让司法机关对于未达到 14 周岁的青少年犯罪不再感到无计可施, 同时, 这对 于其他的青少年也是一种震慑和警示, 有助于司 法部门、学校和家庭更好地构筑保护未成年人体系, 预防青少年犯罪。
(三)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必要的。首先,从国际上来看,我国之前规定的 14 周岁属于相对较高的年龄限制, 具备下调的空 间和可能性。其次,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可以更好地体现同罪同罚的原 则。在此之前, 在共同犯罪的处理过程中, 其他人 对于所实施的行为需要承担严重的后果, 但不满 十四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同样的危害行为, 而且 在认知上也具备了辨别这一行为所能带来的后果 的能力, 却只需承担非常轻微的后果, 甚至不承 担后果, 这对于其他人来讲是不公平的, 这种不 公平对于法治社会的发展是有阻碍的 [2] 。再次,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可以使那些故意、恶意实施犯 罪, 却妄想利用年龄优势逃脱的行为人承担刑事 责任, 对于犯罪行为的受害者以及受害者亲属是 一种安慰和补偿, 使犯罪行为人得到经济惩处和 刑事处罚, 让公平正义得到伸张, 更符合人民群众 的认知和价值观, 是为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的手 段。最后, 从法治建设的长远发展来看, 降低刑事 责任年龄。更能促使犯罪行为人进行改造。关爱和 包容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不是万能的, 对于恶 意行为人的一味纵容, 会使其抱有侥幸心理, 从而 产生危害性更大的后果, 而让恶意行为人承担刑 事处罚, 则能够使其尊重社会的规则, 帮助其改正 违法行为,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带来的影响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一种法律手段, 对于防 范未成年人犯罪能够带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但 也不是万能的, 还应该通过其他的一些手段来有 效推进青少年犯罪的防范工作。
一是要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 加强对青少年 的关爱。在青少年的成长中, 家庭教育是对其影响 巨大的, 很多问题少年犯罪的起因就是家庭教育 的缺失。我国一些家庭的家长存在着专横、霸道、 独断专行的教育做法, 不能平等地和孩子沟通, 动辄采用棍棒教育, 这样的做法不但难以起到教 育的效果, 还会使孩子更加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继而向社会上一些不良的小团体中寻求温暖和帮 助, 这样的教育就起到了反作用。家长们应该用民 主、宽容的心态对待子女, 耐心地与之交流, 了解 青少年心中的烦恼和忧愁, 帮助孩子们克服成长 和生活中的困难。
二是加强社会综合治理, 使未成年人获得一 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现在各种“ 黄赌毒 ”信息无 孔不入, 甚至在学校周边都会有信息渗透。对此, 公安部门、城管部门等要经常性地对于学校周边 进行清理和整顿, 尤其是要重点清查一些网吧、 歌厅、台球厅等场所。脱离实体来说, 在网络上也 充斥着这些信息, 对此, 网络监管部门要严把关 口, 对于传播不良内容的网址、网站要坚决予以封 杀, 学校和家长也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绿色上网、文 明上网方面的教育, 对于不良信息要积极举报, 共同净化网络环境[3]。
三是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责, 促进教育工作开 展。现在, 学校是学生获得教育的最主要的渠道, 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学校的教育 不应该仅仅是知识教育, 而是应该把德育教育放 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要先使青少年具备一个正 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再注重分数, 现在很多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是本末倒置, 这是 错误的做法。学校更应该开展法制教育, 很多学 校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只是简单地开展几场法 制教育讲座, 并没有深入地进行法制宣传工作。学 校可以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 教学任务, 列入教学计划中, 针对常见的未成年人 犯罪的形式和后果,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别 教育, 学校的群团组织也可以经常性地开展法制 宣传活动, 并将法制教育的开展情况和教育成果 列入学校的考核体系中来, 促进这项工作更好地开展。
四是开设心理疏导机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 题。现在很多青少年心理上有困惑和难题, 在家庭 及学校中无法获得帮助, 在社会上也没有合适的 机构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所以他们只好到网络 上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小团体中寻求帮助, 这样 很容易误入歧途。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社区中的 工作人员可以探索设立青少年的心理疏导机构, 针对青少年的不良心理状况进行研究, 使这些青 少年能够在正规渠道获得帮助 [4] 。
五是政府的司法部门应该完善针对未成年人 的司法制度。在严厉打击犯罪行为的同时, 针对青 少年这个特定群体, 要做好帮助教养和思想转化 工作, 对于已犯罪的青少年回归社会后要给予帮 助, 并进行心理疏导和法制教育, 使之能够融入社 会, 避免其因生活境遇不佳再次返回到犯罪的道 路上。
综上所述,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已经实施, 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也一直存在, 这个修改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 对于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和防范 未成年人的犯罪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参考文献
[1]邓喜莲.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治理与制度完善的法理思考[J].社会科学家,2021(4):114-119.
[2]满涛.未成年人利益最佳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兼评《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一条[J].河北 法学,2021,39(7):91-110.
[3]张建霞,石玥,刘彦蓉,等.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研究及对策[J].法制博览,2021(14):30-31.
[4]程捷,李广钊.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个别下调制度的法教义学评释[J].少年儿童研究,2021(5):24-30,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34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