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关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06 09:29: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频发, 同时犯罪分子为大学生设置的陷阱比比皆是,基于不知 法、不懂法、不信法的原因,致使大学生出现防范能力低下、合法权益受损、误入犯罪团伙等情 形,高校也面临着不良文化冲击、校园风险提升的困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提升法律素养 将成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律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 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 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 效性上下功夫,  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不 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推进全面 依法治国,  除了推进立法完善、执法严格、司法公 正外,  要形成国家、政府、社会一体的法治氛围, 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上认可法、在行动上支 持法。在互联网信息充斥生活每个角落的时代, 犯罪分子敛财手段层出不穷,  高校大学生所面临 的安全风险也在逐渐提升,  高校安全维稳工作压 力不断增大。轻则损失利益,  重则身陷囹圄,  不知 法、不懂法、不守法、不用法、不信法成为当代大 学生的一种易见现象,  更是高校法治教育亟待解 决的重要问题,  为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国,  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势在必行。
 
\

一、法律素养内涵

法律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经过后天主动学习 与被动接受、理论研究与实践训练、内部自发与 外部推动共同发力所形成的在认识法律、理解法 律、使用法律与崇尚法律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思维 意识与修养特性。许平在《 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 究》指出,“ 大学生法律素养是指在长期的学习和 生活中的大学生在内部和外部的共同环境作用下 形成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信仰法等方面能 力的综合体 ”[1]  。

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主要体现在情感层面上认 可法律、敬畏法律、信仰法律、崇尚法律;理论层 面上学习法律知识、理解常见法律概念、了解法律 条款具体内涵;  能力层面上能够使用法律武器保 护自我、保护他人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利 益;意识层面上具备法治思维,  善于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近年来,  基于法律知识的缺乏、网络媒体的错   误引导以及侥幸、投机、贪婪等心理的驱动,  高校   犯罪案件频发,  如以欺骗学生进行兼职而实际参   与实施电信诈骗、利用“ 老乡情 ”和“ 兄弟义气 ” 等为他人帮忙的名义提供本人银行卡而卷入帮信   犯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受攀比风气影   响为超前消费而进行网络贷款等,  高校大学生或   成为犯罪嫌疑人或受害者,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   亟需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  以求从根源上   解决隐患。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  缺乏法律知识。高校大学生法律知识获 取渠道有限,  经调查研究表明,  网络和电视是法律 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  课堂与书籍中所接触的法 律知识较少,  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很少会主动地去 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从高中严谨的课程安排阶 段迈入到大学开放的自主学习阶段,  法律知识的 掌握成为青年大学生社会生活的一个短板,  亟需 采取各类措施提醒迎来“ 自由 ”的大学生:世上没 有也不能有对抗法律和道义的自由 [2]  。

其二,  知法却不懂法。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师队 伍配置,  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法律是“ 知其然而 不知其所以然 ”,  知法却不一定懂法,  或是只听说 过某些法律词汇、条款,  但不了解具体内涵,  尤其 是在生活中很容易理解出现偏差,  从而导致触碰 法律底线等情况发生。调查表明,  一部分大学认为 除了法律条款中采取列举方式规定的违法行为, 其他行为则绝对不违反法律,  但是很多违法行为 是以描述、概括等形式体现在法律条文之中,  如经 典案例“ 许某案 ”(利用银行 ATM 机故障而恶意 取款),  其犯罪方式不是常见的盗窃罪手段,  这种类似“ 天上掉馅饼 ”的现象发生后容易让抱有侥幸和贪婪心理的大学生跃跃欲试、违法犯罪。

其三,  缺失法律信仰。公民应对法律有敬畏之 心,  认可法律、崇尚法律。受社会不良思潮冲击, 公权力的威信时常面临各种考验,  社会热点问题 曝光后容易在极短时间发酵,  如“ 于某辱母杀人 案 ”,  最初网络上公众情绪激动,  一面倒的舆情给 司法机关造成很大压力,  经过案件事实的查清和 司法程序的有序进行,  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才展 现在大众面前(防卫过当、涉黑讨债、非法集资 等),  但由于后续的官媒发声与司法解答或未得到 有效传播与有力宣传,  公众的视线仍停留在“ 为 母杀人是孝道 ”“ 情大于法 ”等观念上,  司法的公 正和法律的权威遭受质疑,  不利于培育大学生法 律信仰。

其四,  用法意识淡薄。针对生活与学习中常 见的法律问题,  部分学生在发生法律纠纷后不知 如何处理,  如学生在实习期间由于各类原因想与 劳动单位解除劳务关系,  而用人单位拒绝支付 薪酬; 或者在劳务合同中用人单位设置合同“ 陷 阱 ”,  规避自身义务等,  多数大学生遇到以上情 形,  选择“ 忍气吞声 ”,  并不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 自己合法权益。虽然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 校的推进,  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 知法懂法而正确用法,  仍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 中的一个重要实践问题。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途径

为促使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得到提升,  除依 靠大学生本身的自主学习性之外,  还需借助外部 力量推动,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其一,  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的一 个基本平台,  授课教师本身应具备更高的法律素 养,  可通过定期培训和定向学习的方式,  或引入有 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  在课堂上结合社会热点问 题普及法律知识,  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宣扬依 法治国理念,  建立法律信仰,  帮助学生知法懂法守 法用法。

其二,  创新普法方式。普法工作的开展习惯于 依赖传统的宣传栏和教师授课,  难以激发学生学 习法律的兴趣,  在现阶段可利用新媒体平台,  以大 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制教育,  不仅有利于 宣传法律知识,  引导学生敬畏法律、崇尚法律,  更 有利于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拥有高度警惕性,  及时 预判风险、掌握舆情。

其三,  关键节点普法。各个阶段的大学生会面 临不一样的法律问题,  如开学初期的电信诈骗、 期中的考证、兼职等虚假信息,  帮助他人实施犯罪 等,  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和法律知识缺乏,  大学生很 容易掉入陷阱,  亟需学校加强普法宣传,  如入学后 学习《 宪法》,  军训期间学习《 国家安全法》,  在实 习期前夕学习《 民法典 》合 同编、《 劳动法 》,在重要节日或者纪念日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避免 出现“ 无知而无畏 ”的情形,  帮助大学生树立法 律至上的观念,  正确处理法律纠纷,  保护自我合法 权益。

其四,  专业与法结合。不同专业应开设与专   业相关的法律课程,  帮助大学生了解本行业会出   现的法律问题,  如建筑工程专业开设“ 建筑法规 ” 课程、工商管理专业开设“ 经济法 ”等。同时组织   法律类型的实践活动,  如“ 模拟法庭 ”“ 法院参   观 ”等,  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近距离接触法律,  学   习司法程序,  感受司法的神圣和庄严。
其五,  法治思维培养。法与情的关系是社会生 活中常见议题,  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  千百 年来儒家文化传统让人们习惯于从情理的角度看 待和思考问题,  这就要求青年大学生培养出法治 思维。在学生日常管理教育中,  如宿舍消防安全教 育,  由学生管理人员引入法治观念,  告知学生由于 疏忽大意引起火灾造成严重人身财产损失将承担 刑事责任,  带领学生共同从法律角度深入进行思 考,  促使大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而提升个 人的责任感,  增强忧患意识,  守好法律底线。

\

四、结语

作为推进依法治国的生力军,  新时代大学生 在法律素养上的体现将成为裁量一个国家法治建 设效果的标准之一。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 重大的历史任务,“ 法与时转则治,  治与世宜则有 功 ”,  从国家层面来讲,  需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情 况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从社会层面来讲,  需建立起 法律信仰,  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  社会 公正受到质疑,  社会秩序和稳定就会遭受严重威 胁,  因此崇尚法律、敬畏法律要成为一种意识常 态;从教育层面上来讲,  法律的宣传普及要紧密联 系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融入生活学习场景,  促使 “ 纸面上的法 ”转化为“ 生活上的法 ”;从个人层 面上来讲,  依法行使权利,  善意履行义务是每个公 民的责任,  青年大学生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提升 个人法律素养,  有力抵御外界诱惑威胁,  恪守法律底线。

法律素养的提升,  不仅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 防范能力和保护意识,  学习法律使用法律,  使其不为受害者,  遵守法律敬畏法律,  使其不做违法人, 更是为了在大学生这个最具青春活力的群体中树 立法律权威,以此为契机发动家庭、学校、社会共 同参与法治建设,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许平.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李思阳.世上没有也不能有对抗法律和道义的自由[N].人民 日报,2021-06-2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339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