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析当前临床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取本院耳鼻喉科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确诊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64例临床资料为分析对象,对患者相关数据以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并归纳此类疾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手段、预后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术后接受平均时间为3个月的随访,无患者发生病情复发的状况。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具备一定的临床特征,对此类患者及时准确的诊断是后续治疗质量的重要前提,对患者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具备高效、微创、远期疗效突出等优点,值得重视与推广。
关键词: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特征;鼻内镜;治疗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丁新国.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9):321,325.
0引言
真菌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鼻窦鼻腔真菌感染性疾病,其中又以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此类患者临床并不具备特异性症状,常见鼻腔异味、鼻塞、头痛、视力下降以及眼眶部疼痛等临床表现[1],近年来真菌性鼻窦炎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对该病了解程度不断加深且微创内镜技术的成熟,对真菌性鼻窦炎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方案开始在临床受到肯定并推广[2],为更深入了解鼻内镜手术方案对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笔者近年诊疗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资料整理归纳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本院耳鼻喉科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确诊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64例临床资料为分析对象。男性27例,女性37例;年龄35~59岁,平均(43.5±2.1)岁;病程在3个月至2年,平均(6.1±0.7)个月。对患者用前鼻镜检查,发现中鼻道黏膜存在肿胀情况且有脓性分泌物;用内镜检查,发现中隔偏曲且中鼻道存在脓性分泌物/干酪样物,或者后鼻孔存在脓性分泌物。纳入研究对象患者重要脏器功能正常且无其他手术相关禁忌证。
1.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接受鼻窦冠状位的CT影像学扫描检查,提示患者存在典型的“鼻窦软组织影内斑点状钙化”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影像学特征[3],程度不一。确认患者均为单侧发病,病灶所在位置具体如下:集合在上颌窦患者有23例,对前筛造成侵袭患者有21例,前后筛均造成侵袭的患者有20例。
1.3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给予局部麻醉,手术过程中使用镇痛泵强化麻醉,如患者伴有鼻中隔偏曲情况的先应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根据术前对患者CT检查并发现上颌窦已经被病变侵袭的在0°镜辅助下将病侧钩突切除,特别是钩突的尾端,将上颌窦开放,自然开孔,直径约为1cm[4],然后在30°以及70°条件下进行全面检查,手术过程中将鼻道、窦腔中存在的脓性分泌物还有真菌团块处理干净。
对于鼻内镜下难以完全将上颌窦真菌团块取出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进行鼻道打孔开窗操作,对上颌窦当中存在的真菌团块用钳取、生理盐水冲洗方式进行处理[5]。如病灶已经对筛窦或者蝶窦造成侵袭,根据CT片掌握具体情况,手术过程中将筛窦、蝶窦开放,可将真菌团块处理。
所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对窦腔粘膜进行全面观察,在整个过程中尽量避免对黏膜造成无谓的损伤,对窦腔用甲硝唑药液、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对存在鼻道、鼻腔出血患者用无菌凡士林条填塞止血,真菌团块取出后送病理检查。手术完成后第2天可将存在于鼻腔以及鼻道当中的填塞物取出。术后第3天对鼻腔用生理盐水冲洗,每天冲洗2次[6]。术后1个月内每间隔1周均需到院进行鼻内镜检查和换药,对术腔的积血、结痂清理。
1.4疗效标准
术后患者鼻腔异味、鼻涕带血等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得到明显控制,鼻内镜检查提示鼻窦口开放情况良好,术腔黏膜已经上皮化,窦腔的引流顺畅且未在鼻腔中发现脓性分泌物,为显效;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有改善,发现鼻腔内黏膜依然存在水肿以及小肉芽组织,窦腔引流能够基本保持通畅,存在一定量脓性分泌物,为有效;未能达到上述标准,存在较多脓性分泌物以及鼻窦口狭窄情况为无效[7]。
2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有效率为100%,其中显效患者51例,有效患者13例。有2例患者术后发现鼻腔出现粘连并发症,经处理后顺利出院。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并接受时间为3个月随访,无出现复发情况
3讨论
对于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诱发病因,一般较为常见的是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后出现,根据相关情况可分为侵袭性、非侵袭性两个类型。
当前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最为常用的检查诊断手段依然是CT影像学检查,其具备灵敏度突出、检出率高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更重要的是该检查方式属于非侵袭操作,可以多次进行,保障了整个诊断的准确性,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应用CT检查可出现以下典型临床特征:鼻窦软组织可发现有斑点状或者是沙粒状的高密度钙化影,但为了进一步确保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应该结合真菌学、病理检查,在进行真菌学检查之后能够发现真菌球、分泌物当中存在真菌。
对真菌性鼻-鼻窦炎当前首选手术治疗,而各种手术方式又首选鼻内镜方式,微创、高效,操作要求相对较低,适用于各个层级的医院。通过手术将鼻中道、窦腔当中的真菌团块进行清除,手术过程尽量不伤及正常黏膜,让鼻腔鼻窦能够保持稳定持久的通气与引流,让鼻腔不再成为真菌容易生存繁殖的环境[8]。相对于传统手术,鼻内镜治疗效果明显,在较好视野的辅助下操作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创伤,更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在手术过程中鼻内镜能够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同时还能够为病变清除、钩突修正操作提供更好的环境。综上所述,为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用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具有微创、高效的优点,同时对术后的复发率也有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曹武,关兵,王莹,等.鼻内镜治疗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61例的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30(7):570-572.
[2]汪志坚,龚志龙.鼻内窥镜手术加下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4):63-65.
[3]Mohammadi A,Hashemi SM,Abtahi SH,et al.An investigation on non-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etiologic agent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Medical Science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Isfah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2017,22(1):67.
[4]曹俊强.鼻内镜联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9):3749-3750.
[5]黄代松.鼻内窥镜手术结合术后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4):87.
[6]Singh AK,Gupta P,Verma N,et al.Fungal Rhinosinusitis:Microbiolo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linical&Diagnostic Research Jcdr,2017,11(7):10.
[7]尚卢新.鼻窦内窥镜手术结合鼻腔冲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J].蛇志,2017,29(1):103-104.
[8]葛佳博.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采用鼻内镜下手术等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17):47-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9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