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投照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诊治的肩关节疼痛患者62例,分别采用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投照技术与常规肩关节前后位投照技术,将所获取的图像中肩关节解剖结构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较肩关节前后位更能突出地显示出肩关节的解剖关系,对肩关节病变的检出率更高。结论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较肩关节前后位更能突出地显示出肩胛冈、肩峰和喙突及肱骨上缘的解剖关系,更有利于观察肩峰及肩关节出口部的形态、距离和骨质改变,尤其在明确肩袖损伤,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等病变的诊断中更具有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X线投照技术;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肩袖损伤;肩关节撞击综合征
本文引用格式:陈运江.X线投照技术对临床诊断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8):157-158.
0引言
肩关节疼痛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外伤、炎症、退行性改变和运动等原因所引起的构成肩关节的骨骼、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损伤[1]。其中肩袖损伤及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是临床高发的肩关节病症,然而常规的X线投照体位在实践中具有较多的局限性,致使误诊、漏诊率较高,往往会延误患者的诊治,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伤害[2]。为探讨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投照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来我院诊治的62例肩关节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抽取的62例肩关节疼痛患者均经临床证实肩部疼痛与肩关节本身病变有关,可排除恶性肿瘤患者、精神障碍者、孕产妇及哺乳期妇女。其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0岁;有明确肩部外伤史者2例;查体显示,9例患者的患侧肩峰下间隙及冈上肌附着处有局限性的压痛点,肩部的疼痛感会在肩部做外旋迅速向内旋转变运动时加剧。
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同一X光机摄取肩关节前后位及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片;参数设置为焦片距离150cm,电压65kV,活动滤线器焦距180cm,仪器栅比为12:1;摄取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片时协助患者将其患肩贴近胸片架,调整胸片架的角度,使其与患者的身体冠状面呈60°角,嘱患者将其患肢保持掌心向前的自然下垂状态,将X线机球管向足侧倾斜约10°~15°,使得X线束经患者的患侧肩锁关节处射入,确保所获取的图像中肩胛骨内缘投影于肩胛骨外缘的正中部,使得肩胛冈、肩峰、喙突及肩胛骨的体部呈“Y”字投影,且与肋骨边缘完全分离。
3结果
(1)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较肩关节前后位更能突出地显示出肩关节的解剖关系:肩关节前后位虽然能够显示出肩关节组成骨的形态、大小、轮廓、骨质密度、关节盂与肱骨头间的间隙等,但是由于肩胛骨的喙突、肩胛冈等结构呈前后排列的部分在投影中会出现重叠现象,使得这部分结构的显示欠清晰;其次,由于肩胛骨投影于胸廓的后上方,与锁骨、部分肋骨呈前后位,投影中时也会因重叠现象致使肩胛骨的全貌显示不够清晰;再次,由于肱骨头上部与肩峰部分呈前后关系,投影时的重叠使得肩峰的形态及微小撕脱骨折的显示不够清晰。标准的冈上肌出口位图像中显示出的肩胛骨形似“Y”状,喙突位于“Y”的上臂前内侧,肩胛冈、肩峰位于“Y”的后外侧,肩胛骨的体部位于“Y”的垂直部,关节盂窝位于“Y”的3个部分交叉点,肱骨头位于“Y”的中点,肩胛骨内外缘成切线位(侧位)重叠在一起,使得喙突、肩峰、肩胛冈、肩胛上角、肩峰形态、肩峰下间隙等结构均能清晰地显示出来。(2)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较肩关节前后位对肩关节病变的检出率更高,62例患者经肩关节前后位诊断,肩锁关节骨赘形成16例,肱骨头囊变、骨赘形成11例,骨质疏松9例,骨折2例(漏诊24例,占38.7%);62例患者经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诊断,肩锁关节骨赘形成16例,肩锁关节、前剑锋、肱骨大结节出现侵蚀、脱钙、骨致密或吸收现象者11例,骨质疏松9例,骨折2例,肱骨大结节硬化4例,冈上肌肌腱钙化6例,肩峰呈钩状曲线或过低形态者2例,A-H间隙<10mm者10例,A-H间隙<5mm者14例(A-H间距,即肩峰-肱骨头间距,诊断标准[3]:正常-A-H间距的范围为10~15mm,狭窄-A-H间距<10mm,广泛的肩袖撕裂-A-H间距<5mm),根据肩峰分型标准(平直形为Ⅰ型,曲线形为Ⅱ型,钩状为Ⅲ型,目前临床将Ⅰ型肩峰判定为正常形态,而Ⅲ型肩峰为引发肩关节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之一[4]),Ⅰ型肩峰11例(占17.7%),Ⅱ型肩峰23例(占37.1%),Ⅲ型肩峰28例(占45.2%)。
4讨论
肩关节疼痛多为慢性损伤所致,多见于运动员或体力劳动量较大者,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医治,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肩关节扭动不力以及骨刺和炎症等一系列不良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因此,及时对肩关节疼痛患者进行准确诊断从而明确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5]。
肱骨头周围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及其肌腱形成的套袖样结构被称为肩袖,由肩峰、喙肩韧带及喙突组成的喙突弓位于肩袖的上方,肩峰下滑囊位于肩袖与喙突弓之间。经有关临床研究显示,当肩峰的形态发生改变时,肩峰与周围组织间在肩关节运动时就会出现摩擦,长期摩擦导致的慢性磨损则是引起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和肩袖损伤的重要原因[6]。当肩关节在做前曲、外展运动时,喙突弓与肱骨大结节就会发生摩擦,长时间的摩擦会引起肩峰下滑囊出现炎症反应,继而肩袖组织会出现退行性改变,最终导致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由肩峰结构异常引发的肩袖损伤,主要表现为肱骨大结节附着点处的冈上肌的肌腱纤维出现变性、细胞排列紊乱,甚至是肌腱纤维断裂征象,严重者称为肩袖撕裂。
目前,对肩关节疼痛病变的诊断方法主要有X线摄影、CT、MRI。其中,CT有助于获得患者肩关节部位的诸多病情信息,但是在显示骨结构立体观及明确肌腱、肩峰下滑囊是否存在钙化性肌腱炎或钙化性滑囊炎方面均不及X线平片,而且检查需要仰卧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疼痛程度[7];MRI检查虽然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肩关节软骨、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结构,对肩关节解剖部位的观察以及对撞击征的定位诊断有一定帮助,但是MRI检查对钙化及细小的骨质增生不敏感,而且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间较长,对受检者也有一定的要求。X线摄影具有检查方便、迅速、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优势,特别是在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进行X线投照,除了有助于明确肌腱、肩峰下滑囊是否存在钙化性肌腱炎或钙化性滑囊炎的诊断外,还可清晰地显示出肱骨头与关节盂关系、肱骨近侧、肩胛骨体、喙突、肩峰等骨质情况,不仅有助于明确肩关节有否前、下脱位,还有助于明确是否有骨折或慢性损伤,在肩袖损伤及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中较肩关节常规前后位更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信息[8]。
综上所述,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较肩关节前后位更能突出地显示出肩胛冈、肩峰和喙突及肱骨上缘的解剖关系,更有利于观察肩峰及肩关节出口部的形态、距离和骨质改变,尤其在明确肩袖损伤,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等病变的诊断中更具有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红,钟易.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片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8):103-104.
[2]江文彬,吴永丰.冈上肌出口位投照法联合CT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6,36(10):83-84.
[3]许新明,林婉韶,曹欣荔.冈上肌出口位CR摄影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7):74-75.
[4]乔宏宇,丁忠祥,肖宝臣,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J].浙江实用医学,2017,22(2):124-126.
[5]赵大泉.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的X线投照技术与临床应用[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8,35(4):7-9.
[6]de Witte PB,Henseler JF,van Zwet EW,et al.Cranial humerus translation,deltoid activation,adductor co-activation and rotator cuff disease-different patterns in rotator cuff tears,subacromial impingement and controls[J].Clin Bi omech(Bristol,Avon),2014,29(1):26-32.
[7]钟敏之,谭源满,曾旭文,等.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的X线投照技术与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4):410-412.
[8]李汝辉,周鹏,陈荔川,等.冈上肌出口位摄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29(3):273-2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