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献血服务质量关键性指标对固定献血者保留影响的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0-09 16:02: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析献血服务质量关键性指标对固定献血者保留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我市中心血站初次献血者100例,给予所有献血者献血服务质量关键性指标护理。观察固定献血者转化率、一次性成功采血率、满意评分。结果100例初次献血者固定献血者转化率为82.00%;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为90.00%;满意评分为(91.62±2.36)分。结论献血服务质量关键性指标能够提升初次献转变为固定献血者的转化率,以及对本站献血服务满意度,为建设固定献血者队伍的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值得推广。

关键词:献血服务质量;固定献血者;保留;血站

本文引用格式:莫远滢.献血服务质量关键性指标对固定献血者保留影响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2):290+296.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改变,医疗保险的普及,在人口密集的地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重大严重事故,均会导致出现人员受伤事故,而对于受伤严重者在抢救过程,常需要大量的血液,才能有效提升抢救率以及保障事故者生命安全[1]。在进行血液采集过程中,我国常以无偿献血形式保证临床抢救用血需求,而在对献血者采血过程中为了建设固定献血队伍以及减少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产生,需要从献血护理模式上改善[2]。据有关报道,固定献血者由于经历过多次献血和传染病检查等,其安全性较高,因此发展固定献血对缓解临床血液供应不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3]。本文旨在探析献血服务质量关键性指标对固定献血者保留的影响,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我市中心血站初次献血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男性体重大于50 kg,女性体重大于45 kg;无血液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脑疾病、贫血、晕血症等;均为身体健康者。排除标准:年龄在18-55岁;哺乳期、月经期;经1年接受手术者;有输血史者;近1个月内服用抗生素药物者。本组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为20-40岁,平均(33.64±1.63)岁;体重54-76 kg,平均(67.51±1.93)kg。

1.2 方法

        1.2.1 规范血站接待礼仪:制定血站接待礼仪服务标准,规范采血护士坐姿、站姿、走姿、语言等,要求护理人员与献血者建立良好关系,采用良好沟通技巧消除其焦虑、紧张、害怕情绪;及时解答献血者疑惑;穿着规范整齐[4]。

        1.2.2 环境干预: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环境,同时打造轻松氛围,以此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例如在等候室内摆放沙发、植物、电视、报纸等,让等候的献血者可以通过看电视、听音乐,阅读报纸等,分散其注意力;血站中使用耗材为一次性消毒用品,开启紫外线消毒灯,或者空气层流机,保持献血场所内空气清新,卫生达标。

         1.2.3 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无法自主消除紧张、害怕等情绪献血者,护士应主动积极上前引导其情绪释放,如与献血者交谈,告知献血者献血好处与疼痛程度,让献血者情绪得到缓解。

         1.2.4 健康教育宣教:在接待献血者时,应先向其献血知识,并且指导其填写健康征询表等相关表格。例如告知献血者正规途径献血的安全程度,使用器具均为一次性,采血量为200-400 mL,至约占全身血量5%-10%等知识。耐心向献血者或献血团体讲解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与献血标准、好处、采血后饮食结构调节方法、自我护理方法等内容。发放本站自制献血知识手册。定期组织开展献血知识讲座,以此纠正广大群众对献血错误认知。

        1.2.5 采血过程中护理:①采血前:采血过前为每一位献血者配置一次性采血材料,如棉签、碘伏、采集血袋、止血带。同时核对献血者血型、姓名等信息,防止出错;②采血时严格消毒患者皮肤,选择血管粗大、暴露、充盈的位置进针,尽量“一针见血”为准,进针角度25°-30°。③采血完毕后:采血完毕后采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告知患者按压15分钟,休息充足,无任何不适,方可离开。给献血者喝饮料吃饼干,防止其在回家途中出现献血后不良反应,叮嘱献血者短时内切勿让伤口碰水。

        1.2.6 不良反应护理:对于献血中出现脸色惨白、头晕、恶心的献血者,护理人员应立即停止采血,扶献血者到一旁病床上休息,以头高脚低方式休息,同时送上配置好的葡萄糖糖水给予其饮用;对与献血后进针口红肿严重、止血不佳者,应给予药物治疗[5]。

       1.2.7 人文关怀:采血后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事项,以电话方式告知献血者血液化验结果;在献血者生日时以邮寄贺卡方式或送蛋糕方式祝福,表示对其无偿献血行为感谢。对于再次献血者或已经成为固定献血者则在中秋节、国庆节、元旦、春节邮寄保温杯、电饭锅等物品慰问。

       1.2.8 日常护理:献血完毕后可叮嘱献血者多进食富含铁类、高蛋白类、富含维生素类食物,如菠菜、猪肝、苹果、鸡蛋、提子等食物,建议其不进食或少量进食辛辣类、油炸类食物。叮嘱献血者不要做激烈运动,且在半年内切勿再次献血。

       1.2.9 回访:献血者献血后3天采用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回访献血者,询问其有无不适或对献血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存在不适者应告知其到医院复查或指导运动。对于流失献血者的回访,应给予其肯定、赞赏,了解其没有再次参与献血原因,针对此类献血者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鼓励其再次献血。

       1.3 观察指标。固定献血者转化率:连续两次以上献血。采血完毕后给予献血者发放本站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有关环境卫生评价、服务质量、采血技能、献血过程指导、纪念品等,满意度总分为100分。

2 结果

        100例初次献血者固定献血者转化率为82%(82/100)。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为90.00%(90/100)。满意评分为
(91.62±2.36)分。

3 讨论

        当前主要通过献血屋、流动采血车进行采血,这两种献血方式极易受到献血者意愿的影响,加之采集的血液会受到无偿献血者的随机性存在一定的隐患,以及部分初次献血者第一次献血由于缺乏对献血知识的了解,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如若护理不当不仅对其献血者机体造成影响,还会对固定献血者队伍建设有影响[6]。为了有效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笔者主要从献血前确定献血接待服务标准与沟通技巧,献血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环境、娴熟的采血技术、献血不良反应护理,献血后人文关怀与回访,结果分析如下:

        100例初次献血者固定献血者转化率为82%;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为90.00%;满意评分为(91.62±2.36)分,表明,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后提供献血服务质量关键性指标护理可有助于提升初次献血转变为固定献血者,想要有效建设固定献血队伍就要提升献血者忠诚度与满意度。献血服务质量关键性指标护理内容主要为:规范血站接待服务礼仪、回访、人文关怀、环境干预、采血技术,主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健康知识宣教将献血好处、献血后注意事项等明确告知患者,让患者对此形成一个良好认知,同时满足患者生理与心理方面他要求,让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保持轻松舒畅心情,并使献血者对血站留下良好影响,通过轻松献血经历,还能提升再次无偿献血意愿,保证自愿捐献,对有效建设固定献血队伍有着重要意义[7-8]。

         综合上述,献血服务质量关键性指标护理对固定献血者队伍的建设有较高的作用,能够提升献血者再次自愿参与无偿献血,对固定献血者转化率,有很大帮助,值得各级血站广泛推广。

\

 
参考文献

[1] 姜丽.探讨持续改进献血服务质量对血源招募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A5):187-188.
[2] 朱晓莹.品管圈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固定队伍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02):202-204.
[3] 戚海,李雅静,王凤红,等.2014至2017年石家庄地区献血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18,40(20):3171-3173+3177.
[4] 胡艳文,于晶,徐传国,等.滨海新区无偿献血人群结构特征及影响其再次献血的因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01):30-33.
[5] 梁玉初.献血者护理服务质量关键指标的建立及其对固定献血者队伍建立的影响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08):1238-1239.
[6] 王雪梅.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1):1704-1705.
[7] 胡艳文,于晶,徐传国.滨海新区无偿献血人群结构特征及影响其再次献血的因素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1):30-33.
[8] 刘丹.整体护理在无偿献血者招募及血液采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9):272-2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52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