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肌群的间质性炎性改变和肌纤维变性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受 累骨骼肌无力,继之产生肌肉萎缩。成人患者可死于严重的进行性肌无力、吞咽困难、营养不良及吸人性肺炎或反复肺部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 多发性肌炎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笔者(第一作者)现将其采用自拟益气祛湿方治疗多发性肌炎医案1则介绍如下。
关键词:益气祛湿方;多发性肌炎;医案
本文引用格式:杨程程,徐向青.益气祛湿方治疗多发性肌炎医案1则[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0):279,282.
0引言
中医学无多发性肌炎的病名,但其肢困、体乏、体痛等表现 通常将其归属于“痿证”、“肌痹”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 多发性肌炎的临床报道较多,多从健脾益气入手,而极少重视湿 邪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脾胃虚弱,一则气血生化乏源,肢体失 养;二则脾虚中阳不振,无力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停聚,聚湿成饮;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湿邪困脾,脾虚更甚。两者互为因果, 相互影响,导致多发性肌炎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正如李东垣《脾 胃论》
[1]云“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如脉缓、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泻泄,此湿胜”按:《素问•痿 论篇》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 关也……阳明虚则宗脉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阐明了阳 明虚而致痿的机制,“脾虚湿盛”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并指出脾气 虚弱为病根柢,湿邪为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湿邪易困遏脾土, 气机阻滞,脾主运化功能受损,导致水湿内生,留滞于脏腑经脉, 发为痿证。湿邪即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湿邪可以困脾, 脾虚又可助湿,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重症肌无力缠绵难愈,反复 发作。因此,笔者认为多发性肌炎以脾虚为本,湿邪为患,脾虚湿 胜是其重要病机⑵。益气祛湿方由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化裁而 成,清暑益气汤(《脾胃论》)为李东垣所创,为治疗夏季湿困脾 胃、暑伤元气而设。《脾胃论》谓:“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 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 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澹而频, 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 名曰清暑益气汤。”盛夏之季、暑伤卫气、津液外泄、汗出不止,故 方中以黄芪补益卫气,人参、当归、炙甘草、橘皮补脾胃、益元气, 苍术、白术、泽泻利尿除湿,升麻、葛根散肌表以解热。胸脘痞胀, 故用炒神曲、青皮助运化消食利气机。“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 故用黄柏苦辛寒借助参、芪、归、草之甘辛泻火以补水。肾虚当 滋其化源,故以人参、麦冬、五味子酸甘微寒以金水相生⑶。全方 清湿热,升清降浊,兼补气血养阴,不唯暑湿,凡属脾虚湿盛兼气 血亏虚之证皆可用之。
1医案举例
吴某,女,52岁,已婚
o 2015年8月14 0初诊。四肢痿软 无力伴周身多处疼痛不适3月余。于2015 - 05在无明显诱因 下出现四肢肌肉无力伴压痛,于山东省齐鲁医院住院,辅助检查: 血清CK:854U/L,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阳性;肌电图示肌源性 损害;肌肉活检:肌纤维变性,横纹消失,肌浆透明化,血管周围 炎性浸润,皮肤未见改变。根据以上表现诊断为多发性肌炎,经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5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症状有 所缓解。后因不愿长期服激素治疗故来我院寻求中医药治疗方 案。刻诊:四肢痿软无力,伴周身多处疼痛,行走困难,腰脊痠软, 时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食少,面色晄白,畏寒肢冷, 短气,便澹,尿少,面浮肢肿,腹胀满,舌黯,舌尖有瘀斑,苔薄黄, 脉沉弦细。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平素常觉胃痛并纳差;糖尿病 史3年,平素服盐酸二甲双胍片0.5gtid,血糖控制可。西医诊断: 多发性肌炎;中医诊断:痿证,证属脾胃虚弱,肝肾亏虚。治以补 脾益肾,燥湿益气为主。予自拟益气祛湿方治疗。药物组成:黄 芪60g,人参10g,麦冬30,白术15g,苍术15g,泽泻15g,升麻 15g,黄柏9g,五加皮5g,桂枝12g,当归12g,葛根30g,山萸肉 15g,羌活15g,防己12g,鸡血藤10g,炒枣仁30
go日1剂,水煎 共取汁300mL分2次服。经服上方14剂后四肢痿软无力症状 改善,周身疼痛不适较前缓解,面浮肢肿、腹胀满症状改善,小便 正常,纳增,头痛头晕减轻。用上方改黄芪80g,加乌梢蛇15g继 续守方14剂,患者自觉效佳;后上方加用狗脊30g,炮附子9g, 姜黄12g,威灵仙12g守方服30剂,体力恢复明显,可独立行走 气短消失,大便正常,面色、畏寒肢冷之症有所好转,然而仍有肢 体乏力伴轻度压痛,整体状况改善明显,后每14天复诊,将黄芪 药量逐渐加大至120g后,患者肢体乏力伴压痛症状基消失,可 干轻体力活,舌脉恢复正常。追踪至2018-03未再复发。
2讨论
益气祛湿方在清暑益气汤基础上,以益气健脾祛湿为法,重 用黄芪健脾补中,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以白术、苍术为臣药 燥湿健脾益气;佐以泽泻利水消肿渗湿、当归以补血活血、黄柏 清热燥湿;以升麻为使药升举阳气,引气上行,使诸药达病所。 诸药合用,使脾气健,湿邪去,切中病机,自当奏效⑵。脾虚湿盛 是多发性肌炎的病机关键,治疗上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应以健 脾益气为主,祛湿为要,标本兼治。益气祛湿方中黄芪、人参,味 皆属甘,皆入脾经,二者均能益气健脾,共为君药。黄芪能益气 温阳,其性走而不守;人参能益气养阴,其性守而不走。二药合 用,一动一静,阴阳兼顾,通补无泻,益气健脾之力大增。白术、 苍术味皆苦,均能燥湿健脾,二者共为臣药,助君药健脾益气,祛 除湿邪。白术善补脾益气,苍术善燥湿运脾,补脾与运脾相结合, 共奏健脾益气祛湿之功效,补虚与祛湿相兼,使补而不滞,祛邪 而不伤正。正如《本草崇原》曰:“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 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当归为佐药,既能补血又 能活血。泽泻为佐药,以利水渗湿。升麻为使药、引经药,引生 发之气上行,配伍黄芪能益气升阳,鼓舞脾胃之气上腾,以灌溉 四旁;配伍泽泻利水渗湿,清阳上升,浊阴下行,一升一降,升降 相因,通利九窍。综观全方,补虚与祛邪兼顾,标本兼治;补中有 升,补而不滞;祛湿坚阴,邪去而正不伤;诸药合用,君臣佐使,配 伍严密,共奏益气健脾祛湿之功效⑷。如李东垣《脾胃论》重视 脾胃,长于甘温补中。朱丹溪《丹溪心法》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 火,加用葛根、山萸肉、炒枣仁,鸡血藤和血络。明代汪倚石《理虚 元鉴、治虚有三本》指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也。肺为五脏之 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肾,治虚之道毕 也”⑸。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是水谷、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 寓元阴元阳,是生命的本元[叫所以补益脾肾在痿证的治疗中具 有重要的意义,故加用狗脊、炮附子温阳补肾,姜黄、威灵仙通经 止痛,合用治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乌梢蛇善行走窜,专人肝经, 能祛风湿而通经络。对于肌痹证日久,兼湿重者,又与附子、威灵 仙等相伍,可增祛风散寒通络之功。黄芪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 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 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以 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麻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 大气斡旋矣,正为逐渐增量黄芪之妙。
参考文献
[1] 李杲撰(金).鲁兆麟等点校.脾胃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7:15-17.
[2] 徐向青,郑三霞,徐明涟.益气祛湿法治疗重症肌无力22例临床观察叮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20⑴:24-25.
[3] 房昌.清暑益气汤临床应用举隅叮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2):144-145.
[4] 徐向青.益气祛湿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 影响评价叮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141-145.
[5] 明•汪倚石.理虚元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
[6] 徐永昌.东垣清暑益气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Q].中国临 床研究 2014,4(27):485-4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