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应用小针刀治疗足跟痛的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19-09-24 11:29: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小针刀治疗足跟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治疗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足跟痛患者100例,按治疗前后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包括患肢休息、穿厚底鞋,鞋内放海绵厚垫,理疗、口服非甾体类药物,观察组在局麻下应用小针刀松解跟骨结节前下缘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47例,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显效31例,总有效率为62%。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小针刀治疗足跟痛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

关键词:足跟痛;非甾体类药物;小针刀;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马站立.应用小针刀治疗足跟痛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7):96-97.0引言
足跟痛主要是指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时足底部疼痛,多由慢性损伤引起,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

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肿胀,走路时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健康。传统保守治疗后复发率高,针对此情况,本文应用小针刀治疗足跟痛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足跟痛患者100例。女41例,男59例,患者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
55岁;体重为52-90kg,平均体重为71kg。病程1个月-5年,平均病程30.5个月。

其中单侧足跟痛患者82例、双侧足跟疼痛患者18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病程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

符合《疼痛诊断治疗学》制定的诊断标准:

①单侧或双侧足跟底部疼痛,影响正常行走;②存在固定压痛点;③存在局部红肿;④X线片可见足跟结节处呈粗糙,诊断为跟骨骨刺及退行性改变;⑤临床症状可见足跟底部疼痛,轻者仅有酸胀不适,着地行走时会加重,严重者足跟底部无法称重,稍有活动或正常行走疼痛会减轻,但时间过长又会疼痛加重。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疼痛诊断治疗学》制定的诊断标准;②除外心肝肾及骨肿瘤等严重疾患;③除外糖尿病病史;④除外出血、凝血障碍性疾病;⑤除外患处皮肤感染及皮损改变;⑥除外急性外伤及骨折病史。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采用基础治疗,包括患肢休息、穿厚底鞋,鞋内放海绵厚垫,红外理疗仪照射患侧足跟部,20min/次、1次/d,以及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双氯芬酸缓释片1片、1次/d。

1.4.2观察组

患者仰卧位,足跟朝上,取跟骨结节前下缘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足底压痛点作为进针点,以进针点为中心,常规消毒,术者戴口罩、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于进针点处用1%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每个治疗点注药1ml,待麻醉起效后,术者一手固定进针周边皮肤,另一只手持针刀从跟骨结节前下缘压痛点处进针刀,刀口线与跖腱膜方向一致,针刀体与皮肤垂直,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垫,直达跟骨结节前下缘骨面,退针刀少许,以痛点为中心上下提插松解2-3刀,刀口线始终与纵轴方向一致,待患者有酸胀感后,调转刀口线90°,在骨面上向前下铲剥2-3刀,范围0.5cm,以手下有松动感后,拔出针刀,局部按压止血3min,无菌敷料覆盖伤口。

然后另取一只针刀,在第1支针刀内侧缘2cm的压痛点处,从跟骨结节内侧缘进针刀,刀口线与跖腱膜方向一致,针刀体与皮肤呈90°角,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垫,到达跟骨结节内侧缘骨面,退针刀少许,以痛点为中心上下提插松解2-3刀,刀口线始终与纵轴方向一致,待患者有酸胀感后,调转刀口线90°,在骨面上向前下铲剥2刀,范围不超过0.5cm,以手下有松动感为度,术毕,拔出针刀,局部按压止血3min后,创可贴覆盖两处针孔,保持局部干燥48h,预防感染,每周一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

1.5疗效评定

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及后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观察,即使用一条长约10cm的直线,标有10个刻度,一端为0分,表示无痛,一端为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在直线上相应部位做记号。

根据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疗效评定标准[2]:优:足跟疼痛消失,行走时足跟无疼痛;良:足跟无压痛,行走无痛或稍有疼痛,接近正常功能;可:足跟有轻压痛,行走仍有疼痛,较治疗前减轻;差:疼痛未减轻,行走疼痛同治疗前。总有效率=痊愈率(优)+有效率(良)+显效率(可)/总例数×100%。在4周后,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估。

\
 
1.6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见表1。

\
 
2.2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为64%,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治愈率为32%,总有效率为62%,两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3讨论

足跟痛的原因可由于跖腱膜炎伴或不伴跟骨骨刺、跟骨高压、足跟脂肪垫炎、冬季跟部综合征、跟腱疾患、跟后滑囊炎、跟骨损伤等情况引起[3]。

通常所指的跟痛症主要是多种慢性疾患导致的跟骨跖面疼痛,由于跖腱膜劳损,引起跖腱膜起点的黏连、瘢痕,长期应力集中,导致跟骨结节骨质增生,根据软组织损伤病理构架的网眼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是由病变关键点连接成线、由线网络成面的原理,分析跟痛症的病理基础,发现它的病变关键点有两个,即跖腱膜中央部和跖腱膜内侧部,要破坏它的病理构架,就应该松解跖腱膜中央部和内侧部[4]。

应用针刀松解跖腱膜中央部和内侧部软组织黏连、纤维瘢痕处,解除病变局部血管神经的压迫和牵拉,消除物理病理性应力状态,减小局部负荷,缓解高张力,减轻组织压力;而且针刀松解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水肿吸收,促使局部组织代谢恢复正常[5,6];

针刀的刺激作用又可激活相关组织的酶类,使形成黏连和疤痕化的胶原纤维分解,其碎片被细胞吞噬和溶解,进一步使黏连和疤痕发生有利于解剖结构恢复的改变,血管神经卡压的情况得到改善,循环改善,软组织局部病灶治愈,患者症状消失[7]。

综上所述,本组研究在传统针刀治疗“以痛为疏”的基础上,结合网眼理论,针对足跟痛的病理构架进行治疗,恢复人体力学平衡,显著提高了针刀的治愈率,降低了针刀治疗的复发率。此次应用小针刀治疗足跟痛,直接作用于患处,松解黏连组织,减轻局部筋膜的张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消除无菌性炎症,起效迅速,疗效佳,对人体组织损伤小,全身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治愈率高,患者花费小[8]。

参考文献

[1]范后宝,郭松,郑昊,等.脉冲射频联合注射治疗足跟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2):105-107.
[2]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75.
[3]石美鑫.实用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64-3065.
[4]吴绪平.针刀治疗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8-129.
[5]陈伟龙,连松勇.针刀微创治疗跟骨骨刺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4):52-52.
[6]罗连求.小针刀结合水针与传统针灸治疗足跟痛的疗效对比[J].内蒙古中医药,2017(9):97-98.
[7]张鹏.小针刀治疗足跟痛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7(43):8355-8355.
[8]李增强.小针刀结合水针疗法治疗68例足跟痛患者的疗效[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1):74-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1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