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研究比较氨磺必利、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 2015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 100 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 2 组,50 例每组,A 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B 组采用利培酮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分(PANSS)、不良反应。结果 组间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 PAN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 B 组(P< 0.05)。结论 采用氨磺必利、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均较好,但氨磺必利的不良反应相对更少,其用药安全性更好。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氨磺必利;利培酮
作者:谢祖宽.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67):20-21.
Comparative Study of Effect and Safety of Amisperpride and Risperidone in Treatment of First-onset Schizophrenia
XIE Zu-kuan
(Ji'an City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Ji'an Jiangxi 343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compare effect and safety of amisperpride and risperidone in treatment of first-onset schizophrenia. Methods choose 100 cases first-onset schizophrenia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8, divide them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50 cases in each.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amisonride, and group B with risperidone. Compare clinical effect,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ores (PANSS)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two groups. Results total clinical efficiency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groups, (P> 0.05). After treatment, PANSS scores of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0.05), differenc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groups (P> 0.05), total adverse reactions incidence of group A was lower than group B (P< 0.05). Conclusion amisapride and risperidone has good clinical effect in treatment of first-onset schizophrenia patients, but amisapride has less adverse reactions relatively and higher safety.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Amisperpride; Risperidone
引言
抗精神病药物是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如利培酮、氨磺必利等,本研究旨在比较氨磺必利、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此,针对100 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 2015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我院 100 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 2 组,50 例每组,其中,A 组年龄为 20-45(32.67±10.89)岁,男 27 例,女 23 例;B 组年龄为 20-46(33.04±10.72)岁,男 28 例, 女 22 例。两组资料比较,P> 0.05,证实研究可比。两组研究对象均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其纳入标准为:① 确诊为精神分裂症;②首次发病;③对研究知情,自愿配合。排除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史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本研究获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方法。A 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口服,2 次 /d,初始剂量为 200 mg/d,后续根据患者情况增加给药剂量,最大剂量控制在 600 mg/d。B 组采用利培酮治疗,口服,2 次 /d, 初始剂量为 1 mg/d,后续根据患者情况增加给药剂量,最大剂量控制在 4 mg/d。两组均持续治疗 8 周。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PANSS 评分(总分范围为 30-210 分,患者症状越严重,其得分越高)、不良反应。
1.4疗效评价。评价标准为 [1]:①痊愈:治疗后,PANSS评分降低至少 75%;②显效:治疗后,PANSS 评分降低至少50%;③有效:治疗后,PANSS 评分降低至少 25%;④无效: 治疗后,PANSS 评分降低幅度不足 25%。总有效率 =(痊愈+ 显效 +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
1.5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 19.0 软件,计数资料行 χ 2 检验, 计量资料行 t 检验,P< 0.05 即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在临床疗效方面,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
2.2两组PANSS 评分的比较。在 PANSS 评分方面,治疗后, 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
2.3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在不良反应方面,A 组的总发生率低于 B 组(P< 0.05),见表 3。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属于较常见的精神科疾病,其发病原因相对复杂,在临床上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在精神分裂症发病后,患者多伴随有敏感、多疑、不安等症状,对这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幻觉、感觉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等症状, 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时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危险 [2],故临床上主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将其病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尤其是首次发病者。
抗精神疾病药物是临床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手段, 利培酮属于典型的抗精神疾病药物,主要是作用于 5- 羟色胺受体和 α2- 肾上腺受体,可对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和多巴胺的活性予以抑制,发挥抗精神障碍的作用 [3]。而氨磺必利是一种非典型的抗精神疾病药物,其主要是通过对多巴胺的 D2 和 D3 受体进行高选择性抑制,进而对边缘系统的 D2、D3 受体予以选择性阻断,减少 D2 和 D3 的结合位点,进而对阳性症状起到缓解作用,同时,还可阻断突触前的 D2 和 D3 受体,中断负反馈机制,增多边缘系统的 D2、D3 受体释放, 对阴性症状起到缓解作用,该药物在国外被广泛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其疗效得到认可,但国内直至 2011 年才正式应用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关于其在国内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有待证实 [4-5]。
本研究发现,组间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 92%、88%,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在治疗后,两组 PANS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这说明利培酮与氨磺必利均可有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本研究还发现,在不良反应方面,A组的总发生率低于 B 组(P< 0.05),这说明氨磺必利相比于利培酮的用药后不良反应减少,更加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采用氨磺必利、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均较好,但氨磺必利的不良反应相对更少, 其用药安全性更好。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