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利福平是一线全杀菌剂抗结核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结核疗效,通过药物与菌体RNA聚合酶的有效结合,实现DNA以及蛋白质的合成。在分析中可以发现,因利福平的不良反应较多,其中,以发热和皮疹最为常见。据文献报道,在抗结核药致敏药物中,利福平的利用率较高。
过敏反应中,皮疹通常出现在胸背部、腹部以及四肢中,症状发生在1个月之内。而高热、肝功能损伤状况下,会使患者出现皮疹等问题。在用药停止之后需要对症处理,以便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患者出现发热状况后1-2 d会结束,皮疹等并发症会在1周内消失。
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及使用中,应该认清皮疹的表现性,通过临床变化的分析,认清患者的不良反应。
第一,早期即刻反应。当患者出现该种症状,会发生突然死亡的问题,而且,荨麻疹以及血管神经出现水肿,为患者的健康带来影响。
第二,在迟发反应症状发生时,会出现血清病、皮疹以及剥脱性皮炎等问题,这些症状通常会发生在治疗后的7-10 d。因此,利福平致迟发性过敏反应症状分析中,应该结合不同的用药反应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利福平;迟发性过敏反应;不良反应
本文引用格式:叶龙玲.1例利福平致迟发性过敏反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5):191.
1临床资料
患者,乔某,女,20岁,学生。因间断咽喉痛一月半,发热2天入院。其妈妈正在治疗肺结核,有密切接触史。既往无过敏史。
查体:神清,面容自如,咽喉红,扁桃体II度肿大,心律齐,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无啰音,腹平软,肝脾未及,无压痛及反跳痛。部分辅检: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基本正常,PPD强阳性(25×28 mm);门诊CT检查为右上继发性肺结核可能性大,纵膈淋巴结部分钙化。
痰找抗酸杆菌(-)。外院喉镜示咽喉炎、扁桃体炎。给予头孢抗感染治疗半月复查肺部病灶局部增多,考虑肺结核可能性大,经患者及家属同意给予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1-3]。
用利福平,异烟阱,吡嗪酰胺,乙胺丁醇4联抗结核治疗,第20天出现颈部、面部及上下肢散在少许皮疹,类似蚊虫叮咬,起初能自退,无恶心,呕吐,及发热不适。当时考虑可能并发皮肤病,建议于皮肤科就诊,皮肤科诊断荨麻疹给予抗过敏治疗(盐酸依斯汀和氯雷他定),暂不排除抗结核药物副反应,患者未停抗痨药,皮疹有好转,但控制不佳,四天后再次建议就诊皮肤科,第五天外院皮肤科给予抗过敏治疗(不同医师开药部分药相同),并考虑药物副反应,当日荨麻疹皮疹突然明显加重,无破溃及脱皮,随即停所有抗结核药物,同时,给予地米、西替利嗪等治疗,治疗2日内还在加重,随后皮疹逐步消退。
十天后皮疹完全消失[4-5]。继续停抗痨药行抗过敏治疗一周估计过敏状态恢复后逐步低剂量试用各个抗结核药。当时试用吡嗪酰胺出现极少量皮疹,自服抗过敏药后消退。
半月后再试用吡嗪酰胺仍有个别皮疹能自退。后无皮疹。可再给单一利福平口服,皮疹突然加重,瘙痒,在抗敏治疗后患者出现好转。当患者被诊断为利福平迟发性过敏症状时,需要继续口服其他抗结核药物,之后没有出现过类似反应。经抗结核治疗,一个半月后复查肺部病灶明显吸收,患者病情好转。患者抗痨治疗5月时门诊试用利福喷丁无过敏情况。
2讨论
利福平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服药后数小时到2个月内。有资料显示利福平的不良反应有60.97%发生在用药头一个月内。86.58%发生在用药头2个月内。皮疹是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之一。
利福平所致皮疹在临床上更为常见。药物性皮疹是利福平常见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5%,且形态多样,包括荨麻疹,猩红热样,湿疹,剥脱性皮炎等。其中利福平占30%,认为大剂量利福平可以产生可容性免疫复合物导致系列
变态反应的发生,产生药物性皮疹[6]。
最常见的过敏药物分别为:利福平40.0%、异烟胁13.3%、乙胺丁醇12.2%[7]。
通过此病例发现利福平过敏不一定利福喷丁过敏,此例可证实。临床研究发现,已发生利福平过敏反应的患者改用利福喷丁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仅4.8%。
在过敏状态没恢复情况下,不过敏的药有可能会引起过敏。对其他药物或食物过敏的患者也可能发生利福平过敏。且利福平引起的过敏反应有时很重,当不良反应为一般皮疹时,患者应该立即停药,然后给予患者抗过敏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既往有利福平治疗史的患者再次应用时要格外注意。由于利福平过敏症状是较为常见的,其中间歇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药物热、皮疹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影响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在抗结核治疗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式,需要及时停止用药,等到患者过敏症状消失之后在进行低剂量抗结核药物的使用。
临床上一旦出现利福平过敏反应,应停止服用,收回利福平,告知患者不能在使用,若任然使用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要将患者的利福平收回,嘱不得再用,否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同时告知督导医生。笔者认为还必须要告知家属,特别是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
所以,在临床医学中,医生在利用利福平进行治疗时,应该提高注意力,有效避免高敏体制患者的使用,在药物使用中应该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实用内科学》编委会,陈激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09.
[2] 赵萍.抗疥药物致药疹8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2010,10(16):3949.
[3]李淑霞,文晓君.抗结核病药致皮疹158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9,21:615-617.
[4]杜德兵,罗世珍.抗结核药物致皮疹临床特点及停药指征的探讨(附228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4,1:367-368.
[5]贺铁钢,范占东,张虹.青毒素迟发性过敏反应抢救成功1例[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7):443.
[6]李斌.50例结核药物性皮炎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8(24):120-21.
[7]顾瑾,唐神结,吴福蓉,等.结核病患者药物性皮疹的特征及临床疗效影响囚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584-5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