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接诊的104例慢性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此基础上实施社区护理,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价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水平,根据干预后患者的健康行为评价自我管理效果,运用生活质量量表(QLQ-C30)评价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遵医用药、自我监测、运动锻炼、饮食控制人数占比(90.38%、86.54%、80.77%、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69.23%、63.46%、55.77%、63.46%)(P<0.05);
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责任、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慢性病管理中应用社区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促使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区护理;慢性病;自护能力;生活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刘雪霞.社区护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5):256+258.0引言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国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发病率呈现不断升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临床研究发现,慢性病具有病情进展缓慢、病程长、疗程长的显著特点,大多数患者无需接受住院治疗,但由于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和了解,用药依从性有限,影响了临床疗效[1]。
为了探讨更加科学的护理方案,促使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本文以我院近3年接诊的慢性病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就不同的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展开了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社区医院门诊处2015年5月到2018年5月接诊的慢性病患者104例。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2例。
对照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48-81岁,平均(68.29±3.37)岁;包括高血压16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9例,高血脂8例,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慢性病患者8例。观察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47-83岁,平均(68.52±3.08)岁;包括高血压14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0例,高血脂9例,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慢性病患者7例。
全部患者均获知情权。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慢性病;②均接受药物治疗;③同意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①非慢性病;②药物过敏;③精神病;④认知功能障碍;⑤语言功能障碍;⑥帕金森。组间基线数据均衡性良好。
1.2方法。对照组: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告知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饮食禁忌、定期复查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社区护理;
(1)由医院医师1名、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1名、责任护士9名成立社区护理服务小组,了解患者护理需求,针对患者家庭治护期间存在的问题,通过查找患者慢性病相关护理方法的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小组研讨等方式,科学制定护理方案,主管护师负责对责任护士培训,包括与患者沟通技巧、社区护理方法等内容,待护士考核合格后方允许其开展社区护理工作。
(2)建立患者病历档案,采用电话随访、微信等方式,及时通知患者来院复查,详细记录患者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病情发展程度,指导患者科学用药。
(3)结合患者实际病况及疾病特征,采用家庭访视、一对一宣教、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个细节化内容,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慢性病防治护理服务,比如举办社区健康研讨沙龙,通过播放慢性病健康知识视频、病情控制良好病友现身说法等方式,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病友交流的机会,丰富患者日常生活活动。
(4)积极争取家属支持,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病诱因整理入册,发放给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答疑解惑工作,使患者及家属意识到坚持锻炼、饮食控制、遵医嘱用药、定期检查对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的重要性,促使家属从旁监督患者,使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3观察指标。
①根据预后3个月患者的健康行为评价自我管理效果。
②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价干预3个月后患者的自护水平,评价内容包含健康知识水平、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和自我护理技能4项,采用5级评分法评价,评分0-4分,满分172分,转换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护能力越强[2]。
③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Q-C30)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评价内容包含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生活总质量评分6项,前5项各条目评分0-4分,为反向评分,最后1项评分0-7分,为正向评分,原始分转换成百分制,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3]。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 23.0处理数据,以χ2检验计数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s),P<0.05,表明有差异。
2结果
2.1干预后自我管理效果对比。观察组遵医用药、自我监测、运动锻炼和饮食控制者占比依次为90.38%(47/52)、86.54%(45/52)、80.77%(42/52)、84.62%(44/52);对照组遵医用药、自我监测、运动锻炼和饮食控制者占比依次为69.23%(36/52)、63.46%(33/52)、55.77%(29/52)、63.46%(33/52),组间数据对比依次为,χ2=7.219、7.384、7.501、6.052,P=0.007、0.006、0.006、0.013。
2.2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依次为(94.29±3.16)分、(96.24±1.19)分、(94.08±2.73)分、(96.24±2.19)分和(95.59±1.68)分;
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依次为(83.57±4.42)分、(85.38±5.56)分、(83.31±6.45)分、(84.62±5.31)分和(85.26±4.67)分。组间数据对比依次如下:t=14.227、13.773、11.089、14.588、15.009,P=0.000、0.000、0.000、0.000、0.000。
2.3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干预前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依次为(64.39±14.28)分和(82.37±10.41)分;干预前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依次为(64.58±13.96)分和(75.56±12.57)分。
组间数据对比依次如下:χ2=0.065、3.009,P=0.474、0.002。本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如下:观察组,χ2=7.337,P=0.000;对照组χ2=4.215,P=0.000。
3讨论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加强慢性病患者护理干预,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有助于患者控制病情,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4]。
本文采用的社区护理通过护理人员培训、健康宣教、建立患者病历资料等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增进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和了解,促使患者在家人和护士的共同鼓励和支持下,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
经本文实践发现,干预前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本组干预前对比均显著升高,说明两组采用的护理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
有学者对120例慢性病患者研究后发现,采用社区护理对患者实施临床干预能够促使患者形成规律用药、定期检查、坚持功能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预后良好[5]。
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运动锻炼、自我监测、遵医用药、饮食控制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采用的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观察组患者各项的自护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采用的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
综上所述,采用社区护理对慢性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效果,促使患者形成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全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申丽杰.浅谈慢性病的社区护理与管理质量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3(14):49-50.
[2]张华.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9):97-98.
[3]王丽,常利杰,吴浩,等.医护绑定式团队中社区护士对慢性病管理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0(21):743-747.
[4]尹君,金秀华.以慢性病管理为例分析社区护士在家庭医生团队中的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6):1946-1948.
[5]叶小梅.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9):77-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