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盐酸氨溴索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19-08-19 16:05: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盐酸氨溴索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212例医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盐酸氨溴索。观察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盐酸氨溴索能够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卜庆贺,尚金梅.盐酸氨溴索对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5):124+144.

0引言

分泌性中耳炎是五官科的常见疾病,该病的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耳朵涨闷感等,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若不尽早进行治疗,甚至会发展为鼓膜硬化、胆固醇肉芽肿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1]。目前主要是采取保守治疗的措施,但常规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文章主要针对盐酸氨溴索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212例医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06例患者中有男性56例,女性50例;年龄为20-78岁,平均为(46.8±6.5)岁。对照组106例患者中有男性53例,女性53例;年龄为22-73岁,平均为(45.3±5.3)岁。

入选标准:符合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本次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即使用1%麻黄碱滴鼻,同时配合激素类药物与抗生素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联合鼓膜穿刺抽液等相关治疗措施。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盐酸氨溴索,患者保持端坐位,护理人员站在患耳侧,让患者将头稍微向前倾,常规耳道消毒后,利用注射器将15 mg盐酸氨溴索注入骨膜后下限,注射后患者保持平卧位休息30 min。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本次研究临床疗效参照相关文献[2]展开分析:治愈:疾病相关症状完全消失,耳内镜检查未发现异常;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耳内镜显示炎性病灶吸收良好;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耳内镜显示炎性病灶部分吸收;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耳内镜检查结果均无明显改变。症状积分评价标准。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中耳炎主要发生在粘膜组织中,随着病情的恶化可能会导致粘膜损伤以及肉芽组织的增生,在炎症反应的作用下会导致骨质破坏以及骨质增生,临床中通常是根据骨膜的受损情况、分泌物的性状以及患者听力受损程度分为单纯性中耳炎、骨疡型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该病会导致患者的听力下降,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该病的发生机制,但是主要认为该病的出现与咽鼓管功能障碍、细菌和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密切的相关性,其中以咽鼓管功能障碍受到了临床大部分学者的关注。

有研究指出,在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约有40%的患儿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症状。咽鼓管粘膜与呼吸道粘膜有相似的地方,纤毛输送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
\
虽然该病不是一种危重症,但是若不尽早进行治疗,可能出现许多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中耳腔、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从而增加了了咽鼓管开放压力,使得中耳腔容易出现积液现象,引起了中耳炎[3]。如何改善咽鼓管功能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环节。

常规治疗措施主要是采取麻黄碱以及相关对症治疗措施治疗,但是总体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因此需要探究其他的治疗方案。

盐酸氨溴索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药物,能够有效抑制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从而降低磷脂酶A2的活性,能够有效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改善咽鼓管高反应性,减少氧自由基对咽鼓管造成的损伤,能够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同时能够通过刺激肺表面活性物质施放,从而降低咽鼓管的负荷,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以及降低炎症介质分泌的效果[4]。

由于盐酸氨溴索的药理作用,使得其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且表现出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但是在耳鼻咽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较少,但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文章对该药物在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盐酸氨溴索能够为外界获得的活性物质,从而肝肾咽鼓管分泌细胞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改善咽鼓管表面的张力,从而加速咽鼓管的开发,使得空气进入中而,改善鼓室压状况。

盐酸氨溴索能够有效刺激肺泡II型上皮细胞形成表面活性物质,从而调节浆液以及黏液的分泌;通过改善自体清除能力,能够减少黏液黏附在管壁上,从而加速粘多糖纤维以及黏蛋白的分解,降低分泌液的粘稠度,加速分泌物的降解。

有文献[5]通过观察发现,盐酸氨溴索能够有效降低分泌性中耳炎炎患者TNF-α、IL-8以及IL-1β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对于MMP-9无明显影响,由此可以推断盐酸氨溴索主要是通过刺激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施放来降低氧化负荷,从而抑制炎症因子的施放,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观察中,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这说
明盐酸氨溴索能够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善佑.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6,37(4):884-885.
[2]胡全福,欧阳绍基,姚榕威,等.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机体炎性因子、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3):2897-2900.
[3]侯薇,张铁英.盐酸氨溴索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23(7):191-193.
[4]田秋菊.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142-143.
[5]王青海,熊向菁,李俊娟,等.地塞米松联合盐酸氨溴索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及其机制[J].山东医药,2017,57(44):86-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9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