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放疗联合 5-FU 局部化疗治疗头面部及四肢皮肤癌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17 10:30: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 5- 氟尿嘧啶(5-FU)局部化疗治疗头面部及四肢皮肤癌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5月至 2019 年 4 月该院收治的 70 例头面部及四肢皮肤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5 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放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 5-FU 局部化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病灶组织直径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85.71%(30/35),高于对照组的 62.86%(2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灶组织直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联合 5-FU 局部化疗治疗头面部及四肢皮肤癌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小病灶组织直径,效果优于单纯放疗。

【关键词】 皮肤癌;放疗;5- 氟尿嘧啶;病灶直径;不良反应

皮肤癌是一种发生在皮肤表层、软组织、淋巴组织、黑素细胞或皮肤附属器的恶性肿瘤,原发性皮肤癌以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 [1],多数皮肤癌发生于头面部及四肢等暴露部位 [2]。临床常采用手术、物理腐蚀、放疗、化疗等治疗。5- 氟尿嘧啶(5-FU)是一种抗代谢类肿瘤药物, 具有抑制肿瘤细胞 DNA 合成和增强病灶组织化疗敏感性的作用。本文观察放疗联合 5-FU 局部化疗治疗头面部及四肢皮肤癌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4 月本院收治的 70 例头面部及四肢皮肤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符合皮肤癌诊断标准 [3];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临床分期Ⅰ ~ Ⅱ期;符合放、化疗适应证;无其他放射治疗史或抗肿瘤治疗史。排除标准:有汗腺癌、血管肉瘤、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等其他皮肤癌;继发性皮肤癌;认知障碍、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肺功能异常。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12 例;年龄40~76 岁, 平均(49.5±2.6)岁;病变部位:头部 8 例,面部15 例,四肢 12 例;基底细胞癌 13 例,鳞状细胞癌 22 例。观察组男 25 例,女 10 例;年龄 40~78 岁, 平均(49.8±3.2)岁;病变部位:头部 10 例,面部 15 例,四肢 10 例;基底细胞癌 11 例,鳞状细胞癌 2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之后进行放疗平面重建(仪器: 瑞典医科达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系统),合理设置照射野(病灶部位+ 上下 2~3 cm),照射深度 2.5 cm, 照射面积7.5 cm×6 cm,放射剂量2 Gy/ 次,5 次/ 周,总剂量 68 Gy。治疗中根据病灶组织缩小情况调整照射野。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 5-FU 局部化疗。将氟尿嘧啶软膏(广州白云山何济公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H44023085,0.5%) 涂抹式给药,0.1 g/ 次,3 次 /d 。

两组均连续治疗 7 周,在治疗过程中需严密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和不良反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若不耐受可减少药物剂量或停止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参照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磁共振成像测定无瘤体,且持续 1 个月以上,为完全缓解(CR); 治疗后,瘤体直径总和缩小≥ 30%,且持续 1 个月以上,为部分缓解(PR);治疗后,瘤体直径总和增加≥ 20% 或出现新病灶,为无效(PD);介于PR和PD之间,为稳定(SD)。总有效率=(PR+CR)例数 / 总例数 ×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病灶组织直径。(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30/35),高于对照组的 62.86%(2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治疗前后病灶组织直径比较 治疗前,两组病灶组织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灶组织直径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 4 例,白细胞减少 2 例,脱发 4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8.57%(10/35);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6 例,白细胞减少 3 例,脱发 3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4.29%(12/3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5,P=0.607)。

3  讨论

皮肤癌发病初期主要以硬斑块状丘疹为临床表现,多发于头面部,大部分患者可在疾病早期确诊 [4]。头面部血运丰富,放射线耐受性好,加之头面部功能和美观性需求,目前临床将放疗作为首选方案。但单纯放疗对 S 期癌细胞并不敏感,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常在放疗基础上联合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

5-FU 属于抗代谢类肿瘤药物,进入机体后可转化为 5- 氟尿嘧啶核苷一磷酸和 5- 氟尿嘧啶脱氧核苷一磷酸 [5]。前者可伪装成肿瘤细胞核酸前体渗入细胞 RNA 中,干扰蛋白质合成,破坏肿瘤细胞核酸功能 [6];后者可通过抑制胸腺嘧啶合成酶的活性,阻断脱氧胸苷一磷酸合成,造成 DNA 双链断裂,发挥抗肿瘤作用 [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灶组织直径小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5-FU 软膏涂抹式治疗具有药物浓度集中的特性 [7],可以快速侵入到癌细胞DNA 中,降低癌细胞修复功能 ,发挥抗肿瘤作用, 联合放疗对G1~S 期癌细胞 DNA 可产生破坏作用 [8], 延缓细胞生长,缩小瘤体,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治疗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放疗联合 5-FU 局部化疗治疗头面部及四肢皮肤癌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小病灶组织直径,效果优于单纯放疗。

参考文献

[1]薛智升,朴龙镇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皮肤癌中的作用与进展 [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36(8):1023-1026.
[2]白明华,王中卫 . 放射治疗皮肤癌 10 例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1):11.
[3]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 内科学 [M]. 9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03.
[4]段宝学 . 皮肤癌前病变及浅表皮肤肿瘤采用 5-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的效果评价 [J]. 中外医学研究,2018,16(8): 155-156.
[5]高丽丽,庞国勋 . 5- 氟尿嘧啶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J]. 中南药学,2018,16(4):484-487.
[6]陈娟 . 5- 氟尿嘧啶为主的化疗对心脏毒性的影响分析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9):35-36.
[7]丁欣,陈国江 . 5- 氟尿嘧啶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7,44(6):491-494.
[8]王松林,潘金华 . 放疗联合 5- 氟尿嘧啶局部化疗对头面部及四肢皮肤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J]. 现代医学,2018,46(5): 483-4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5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