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补肾填精益气活血胶囊治疗Ⅱ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16 11:38: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补肾填精益气活血胶囊治疗Ⅱ型骨质疏松症(OP)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132 例Ⅱ型OP 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66 例。对照组采用葡萄糖酸钙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肾填精益气活血胶囊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水平、骨密度(BMD)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97%(64/66),高于对照组的 81.82%(5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钙水平和 BMD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25- 羟维生素 D3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葡萄糖酸钙片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肾填精益气活血胶囊治疗Ⅱ型 OP 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血钙和 BMD 水平,效果优于单纯葡萄糖酸钙片治疗。

【关键词】 Ⅱ型骨质疏松症;补肾填精益气活血胶囊;25- 羟维生素 D3;血钙;骨密度;不良反应

骨质疏松(OP)是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患者以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骨脆性增加,日常生活活动中稍有碰撞即可发生骨折,致残率较高 [1-2]。西医治疗目前以药物为主,但治疗周期较长,且伴随诸多不良反应,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学将 OP 归属于“骨痹”“骨瘘”等范畴,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本文观察补肾填精益气活血胶囊治疗Ⅱ型 OP 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6 月本院收治的 132 例OP 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年龄 65~85 岁;西医符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中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3];伴有腰背部疼痛、活动障碍、腰背部压痛或驼背畸形;中医符合《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肾虚血瘀诊断标准 [4];症状表现为腰脊冷痛,腰背酸软,潮热盗汗, 目眩耳鸣,四肢麻木,脉沉细涩,舌质红,苔淡。排除标准:继发性 OP;有精神疾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严重心脏疾病;近期正在进行其他方案治疗; 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患有恶性肿瘤;近期或入院时发生骨折。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XYDWFYLS-2018-18)。采用随机数字表 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66 例。对照组:男 31 例, 女 35 例; 年龄 65~84 岁, 平均(75.12±2.16) 岁; 体质量指数 18~29 kg/m2,平均(24.13±1.22)kg/m2; 病程 1~8 年,平均(4.37±0.86)年。观察组:男33 例,女33 例;年龄66~85 岁,平均(75.15±2.18) 岁;体质量指数 19~28 kg/m2,平均(24.16±1.20) kg/m2;病程 2~7 年,平均(4.35±0.8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葡萄糖酸钙片(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23020997,0.5 g)口服治疗, 3片/ 次,3次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肾填精益气活血胶囊治疗。组方:黄芪 1 g,肉苁蓉、丹参、川断各0.7 g,生鸡内金、元胡、生牡蛎各 0.5 g,三七 0.3 g, 鹿茸 0.2 g。粉碎后装入胶囊,5 粒 / 次,3 次 /d。两组均连续治疗 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骨密度(BMD)增加 >20%,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显著改善为显效;治疗后,BMD 增加10%~20%,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有所缓解为有效;BMD 无明显改善,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和 BMD。于治疗前、治疗 6 个月后采集患者 5 mL 空腹静脉血,采用 HIACHI706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 25- 羟维生素 D3[(25-(OH)D3] 和血钙水平;采用韩国 OsteoSysEXA-3000 双能 X 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腰椎正位 L1~4 椎体 BMD。(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64/66),高于对照组的 81.82%(54/6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和 BMD 比较 治疗前, 两组血钙、25-(OH)D3、BMD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血钙、BMD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25-(OH)D3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各 3 例,腹痛 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12%(8/66); 观察组出现恶心、腹痛各 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06%(4/6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7, P=0.226)。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肾中精气亏虚,则骨髓生化乏源, 无以濡养骨骼,发为 OP[5-6]。长期劳损致瘀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瘀血阻滞也是引发 OP 的主要原因[7]。该病治疗当以补肾填精、益气活血为基本原则。葡萄糖酸钙是临床常用的钙剂,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病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血钙和 BMD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为, 组方中肉苁蓉益精血、补肾阳,黄芪益卫固表、健脾补气,共为君药;生鸡内金涩精止遗、健胃消食, 为臣药;元胡、川断行气活血,生牡蛎、鹿茸生髓强骨、补肾,三七、丹参活血定痛、化瘀止血,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强筋健骨、补益脾肾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芪能够促进骨细胞增殖和分化;肉苁蓉可改善血清碱性磷酸酶及磷、钙代谢,促进骨形成及增高骨密度;鹿茸中含有磷、镁、钙等无机元素,可促进钙吸收、骨生长;三七、丹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8-9]。故补肾填精益气活血胶囊可从根本上解决病因而达到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两组治疗后的 25-(OH)D3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是中药药效较为温和,对 25-(OH)D3 的作用缓慢, 短期内用药效果不明显所致。

综上所述,在葡萄糖酸钙片治疗基础上给予补肾填精益气活血胶囊治疗Ⅱ型 OP 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血钙和 BMD 水平,效果优于单纯葡萄糖酸钙片治疗。

参考文献

[1]周明敏,谢敏 . 德尼单抗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疗效及对患者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 [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25(1):42-46.
[2]孙以成,林玉芳 . 骨愈灵胶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0,26(3): 416-418.
[3]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J]. 中华骨科杂志,2017,37(1):1-10.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 . 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J].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45):3524- 3533.
[5]张丹丹,王梦,赵成军,等 . Ⅱ型胶原蛋白联合碳酸钙和骨化三醇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探析 [J]. 中国医刊,2018,53(9):989-992.
[6]许多富,陈鹏 . 补肾蠲痹汤联合钙尔奇 D 片及阿仑膦酸钠片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证)患者临床证候、骨密度及血清 BALP、TRACP 水平的影响 [J]. 四川中医,2018, 36(12):168-170.
[7]俞菁,王玮琴 . 唑来膦酸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血清相关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J]. 中国医师杂志,2019,21(4):552-554.
[8]李泽福,温玉华,唐凤荣,等 . 补肾益气活血法联合维生素D 治疗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 [J]. 吉林中医药,2020,40(6): 769-771.
[9]葛满意,段泽敏,郭艳宇,等 . 阿法骨化醇联合补肾活血法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骨代谢和骨密度的影响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7):1915-19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5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