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比较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与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 年 10 月至 2020 年 9 月该院收治的 8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实施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各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 分、腰椎活动度(ROM)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24 h、3 d 和 7 d,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6 个月,两组前屈、后伸 ROM 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与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减轻疼痛程度,提高腰椎 ROM,但后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恢复较快,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 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腰椎活动度;并发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通常由髓核、纤维板及软骨板等损坏引起,临床表现为腰痛、腰椎侧凸、腰部活动受限、部分神经功能失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1-2]。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术式,而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属于微创手术,可降低对患者病变组织周围神经、血管的损伤,另外应用椎间孔镜也便于术者更直观、清晰地观察腰椎内部结构,但临床上关于两种术式的选择尚存在争议 [3-4]。本文比较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与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0 月至 2020 年 9 月本院收治的 80 例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实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指南》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5];术前腰椎常规检查完善;腰部疼痛且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 3 个月无效。排除标准:患有心、肝、肾功能性疾病者;重度脊柱异常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男 28 例,女 12 例;年龄 20~68 岁, 平均(37.68±11.79) 岁;病程 7~14 个月,平均(11.15±2.14)个月;病变节段:L3~4 15 例,L4~5 18 例,L5~S1 7 例。观察组男 26 例,女 14 例;年龄 21~70 岁, 平均(40.25±8.91) 岁;病程 8~15 个月,平均(11.76±2.18)个月;病变节段:L3~4 13 例,L4~5 17 例,L5~S1 10 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常规消毒铺巾,取俯卧位,全身麻醉,C 型臂X 线机透视确诊病变节段,切口中点位于病变节段间隙棘突,切口长度 4 cm,依次切开皮下脂肪、肌肉及筋膜组织,然后剥离骶脊肌,最大程度暴露手术区域的椎板、关节组织,用枪钳咬除部分椎板、韧带组织,充分暴露神经根和硬脊膜,然后用尖刀将纵韧带、纤维环切开,摘除椎间盘内残留和突出的髓核组织,重复检查患者椎管、神经根管的结构; 对术区进行常规清洗、止血、引流管留置及切口缝合。
观察组实施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治疗。常规消毒铺巾,取俯卧位,使腹部悬空,经 C型臂 X 线机检查明确并标记穿刺点,实施局部腰间麻醉,在 C 型臂 X 线机透视下对标记部位实施穿刺,针尖进入棘突正中(正位透视),且针尖进入腰椎间隙中后 1/3 处(侧位透视),撤出穿刺针, 插入造影针,推入预先准备好的混合造影剂进行造影,进一步观察椎间盘结构;撤出造影针后,置入导丝,然后以导丝为中点作一 6~7 mm 切口,埋入套管;确定套管的位置正确(正位透视:进入椎间孔且不超出棘突中线;侧位透视:不超出腰椎间隙中后 1/3 处)后将其固定,然后经套管置入椎间孔镜,获得良好的清晰度、手术视野后进行射频止血,摘除髓核组织并进行神经根减压,检查确认神经根充分减压后,依次撤除手术工具,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2)术后 24 h、3 d 和 7 d,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 [6], 总分 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3)术前及术后 1、6 个月,比较两组腰椎前屈、后伸活动度(ROM)。指导患者正常站立,以左右髂嵴最高 点连线与腋中线交点为轴心,固定臂与股骨长轴延长线平行,移动臂与腋中线平行,在患者可耐受程度下前屈、后伸腰椎,测定其前屈、后伸角度。(4)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术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比较 术后 24 h、3 d 和 7 d,两组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手术前后腰椎前屈后伸 ROM 比较 术前,两组前屈、后伸 ROM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6 个月,两组前屈、后伸ROM 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主要为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损坏,髓核突出,影响神经根的正常功能,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与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常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可通过显示屏外放患者病变部位的情况,降低了组织暴露风险,手术创伤更小,有利于减少出血量,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而手术时间较长可能与手术操作更复杂有关。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术后 24 h、3 d 和 7 d,两组 VAS 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9], 提示两种术式缓解疼痛的效果相当。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 1、6 个月,两组前屈、后伸 ROM 均高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清除患者的病变组织,恢复腰椎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提高腰椎的前屈、后伸弹性。此外,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术式的安全性相当。
综上所述,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与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减轻疼痛程度,提高腰椎 ROM,但后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恢复较快,具有一定优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康复学组.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J]. 中华骨科杂志, 2020,40(8):477-487.
[2]李亚锋,张文波,孙习辉,等 . 经皮椎间孔镜与单纯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比较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9):198.
[3]张弘来 . 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与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J]. 中国实用医刊,2021,48(3):39-42.
[4]厉晓龙,高鑫,蒋文超,等 . 经皮椎间孔镜下神经根减压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J]. 江苏医药,2018, 44(10):1153-1155.
[5]黄国付 . 实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指南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0-19.
[6]王平,王昊,武春雷,等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老年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 [J]. 中国医学装备,2018,15(12): 109-113.
[7]李伟,姚锐,张换军,等. 对比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对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际治疗效果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7):58-59.
[8]王行利 . 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4):194-195.
[9]薛祖军,黄鑫,王扬生,等 . 椎间孔镜神经根减压松解术与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J]. 中国内镜杂志,2020,26(5):61-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