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 100 例偏瘫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强制性诱导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 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 -2(PDMS-2FM)和 Carroll 双上肢功能测试(UEFT)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 PDMS-2FM 和 UEFT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可提高 PDMS-2FM 和 UEFT 评分,效果优于单用强制性诱导疗法。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强制性诱导疗法;偏瘫型脑瘫;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 -2 评分;Carroll 双上肢功能测试评分
脑瘫是以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患儿常伴认知、感知觉、交流障碍及行为异常 [1]。强制性诱导疗法是一种新的康复训练技术,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脑瘫治疗,但部分患儿依从性较差,以致疗效未达预期 [2-3]。重复经颅磁刺激可调节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促进大脑功能重建 [4]。本文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年 3 月至 2020 年 2 月本院收治的 100 例偏瘫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偏瘫型脑瘫诊断标准 [5];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定为Ⅰ ~ Ⅱ级;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Ⅲ级;改良 Ashworth 量表(MAS)≤ 2 级;认知功能良好,可理解简单指令。排除标准:有癫痫发作史;上肢做过矫正手术;戴限制性器具后存在平衡问题。患儿家长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1702054)。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 例。研究组男28 例,女22 例; 年龄 2~4 岁,平均(3.26±0.72)岁;GMFCS 分级: Ⅰ级 35 例,Ⅱ级 15 例;MACS 分级:Ⅰ级 12 例,Ⅱ级 32 例,Ⅲ级 6 例;左侧偏瘫 26 例,右侧偏瘫24 例。对照组:男 29 例,女 21 例;年龄 2~4 岁, 平均(3.31±0.61)岁;GMFCS 分级:Ⅰ级 33 例, Ⅱ级 17 例;MACS 分级:Ⅰ级 14 例,Ⅱ级 30 例,Ⅲ级 6 例;左侧偏瘫 23 例,右侧偏瘫 2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由同一团队进行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手功能训练及作业疗法等, 2 h/d。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强制性诱导疗法。首先将患儿的健侧手通过限制性手托固定于休息位, 在患儿清醒状态下持续固定 3 h。在固定期间,治疗师针对患儿的患手进行一对一强化训练,包括掌对指运动、手指伸展训练、腕背伸训练、前臂旋后训练、肘关节及肩关节训练等。治疗时,家长用零食或玩具诱导患儿主动配合训练,用患肢进行抓握方木、捏珠子、套圈、插木钉、画线等训练, 30 min/ 次,1 次 /d,5 次 / 周,共治疗 1 个月,训练强度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器为 YRD CCY 型磁场刺激仪 [ 武汉依瑞德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鄂食药监械(准) 字 2009 第 2211249 号 ],刺激线圈为液态内冷型,刺激频率 5 Hz,最大磁场强度 5 T,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的 90%,持续时间 2 s,间隔时间 13 s,每个序列 50 脉冲,刺激部位为健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治疗过程中使患儿保持舒适坐姿,避免哭闹, 20 min/ 次,1 次 /d,5 次 / 周,连续治疗 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治疗前、治疗 1 个月后,比较两组抓握、视觉 - 运动整合功能。采用 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 -2(PDMS-2FM)评估 [6],包括98 项,采用 3 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功能越好。0 分:患儿没有完成动作的意识;1 分:患儿有明确的意愿去做,但未完成动作;2 分:患儿能顺利完成特定动作。(2)治疗前、治疗 1 个月后,比较两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 Carroll 双上肢功能测试(UEFT)量表评估 [7],包括 33 个项目,每项 0~3 分,总分 99 分,得分越高表示上肢运动功能越好。0 分:完全不能完成,包括将物品推出原来位置、推出板外、推到桌上,或能拿起笔,但写不出可辨认的字;1 分:只能完成一部分活动,能拿起物品, 但放不到指定位置;2 分:能完成活动,但动作较慢或笨拙;3 分:能正常完成动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 PDMS-2FM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 PDMS-2FM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 PDMS-2FM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 UEFT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 UEFT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 UEFT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3 讨论
偏瘫型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单侧上肢功能障碍,而上肢功能的灵活度与患儿的日常生活、学习能力乃至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8]。强制性诱导疗法主要通过限制患儿健侧肢体的活动,进而对患肢进行集中、重复及强化训练,为患侧肢体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以改善患侧上肢功能。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可通过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而提高受累肢体的运动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研究组 PDMS- 2FM 和 UEFT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 [9]。分析其原因为,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在不应期刺激神经元而诱导神经元的活动,进而通过改变初级运动皮层的突触活动来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且其生物学效应在刺激后仍能持续存在。两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综上所述,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可提高 PDMS-2FM 和 UEFT 评分,效果优于单用强制性诱导疗法。
参考文献
[1]李晓捷,唐久来,马丙祥,等 . 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19): 1520.
[2]刘璐,李庆雯,黄力平 . 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在脑瘫患儿上肢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2): 184-188.
[3]倪钰飞,陈建华,李强 . 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疗效分析 [J]. 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5): 472-473.
[4]梁玉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 [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4):160-162.
[5]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编委会 .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7):747-754.
[6]李邦惠,王绮,罗晓曦,等 . 对 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价方法的研究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0): 751-753.
[7]王玉龙 . 康复功能评定学 [M]. 3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373-374.
[8]包娜娜,刘超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5): 5-7.
[9]梁冠军,顾琴,李明娣,等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42(6):515-518.
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