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医护一体化护理在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80 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 [ 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血浆黏度(PV)和红细胞沉降率(ESR)] 水平、下肢 DVT 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 HSV、LSV、PV 和 ESR 水平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 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5.00%,高于对照组的 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可控制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降低下肢 DVT 发生率, 缩短住院时间,以及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 宫颈癌根治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护一体化护理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 30~55 岁女性,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性行为、分娩次数、遗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1]。宫颈癌根治术为临床治疗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主要方法,其可使 80%~90%的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机会,甚至治愈,但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影响患者的预后 [2]。有研究报道,给予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对预防下肢DVT 有重要意义。常规护理单一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照护,且机械地执行医嘱,缺乏对患者的全面了解,护理效果有限。医护一体化护理是由医生和护士共同参与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3-4]。本文观察医护一体化护理在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下肢 DVT 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6 年 5 月至 2018 年 5 月于本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的 80 例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2015 年 NCCN 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 [5],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均行宫颈癌根治术;无血栓病史;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伴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年龄 33~60 岁,平均(41.25±5.08)岁;肿瘤分期: Ⅰ A1期4 例, Ⅰ B1期 19 例, Ⅰ B2期17 例。观察组年龄30~60 岁,平均(41.64±4.89)岁; 肿瘤分期: Ⅰ A1期5 例, Ⅰ B1期 20 例, Ⅰ B2 期 1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包括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干净、空气流通,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活动,遵医嘱给药,密切观察患者下肢肿胀及疼痛情况,一旦发现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其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1)组建医护一体化护理小组:组建 4 个医护一体化护理小组,各组由 2~3 名管床医生和 4~5 名护士组成,组内医生和护士均高低年资搭配,每组各分管 10 例患者。(2)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采用讲座、PPT 演示、发放手册等方式, 共同向患者讲解 DVT 发生的原因、表现、危害及预防措施,现场演示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下肢抬高、踝泵运动以及双下肢按摩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其早期下床活动。(3)医护一体化查房:护士每天跟随管床医生进行查房,在查房过程中注意聆听医生查房内容,协助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并汇报患者近日病情变化;医生根据查房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理人员若对治疗方案存在疑问应及时请教医生,做好医护沟通,使治疗方案得以及时、准确实施,护理人员并据此调整护理方案。
两组均护理至患者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前(术后)、护理后(出院时)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包括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血浆 黏度(PV)和红细胞沉降率(ESR)。(2)比较 两组下肢 DVT 发生率和住院时间。(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估, 满分 100 分,≥ 90 分为非常满意,≥ 70 分但 <90 分为满意,<70 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 满意)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8.0 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 HSV、LSV、PV 和 ESR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2.2 两组下肢 DVT 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下肢 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 80.00%(32/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下肢 DVT 是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患者需长时间卧床,导致静脉血流速度减慢,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久之则导致血栓形成。因此,术后为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 对预防下肢 DVT 意义重大 [6]。
已知 HSV、LSV、PV 和 ESR 为临床常用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水平升高提示有血栓形成的风险[7]。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 HSV、LSV、PV 和 ESR 水平与护理前比较,无明显差异,对照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护理前,且高于观察组;观察组下肢 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医护一体化护理使医护同步分管固定床位,有助于确保医疗和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共同查房,有助于使护士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有助于医生了解护士在执行医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共同相应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避免了常规护理中医护分离、护士机械地执行医嘱的弊端 [8-9]。因此,医护一体化护理有助于控制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少下肢 DVT 发生,并因此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可控制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降低下肢 DVT 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以及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王艺如 . 宫颈癌预防研究现状与 HPV 疫苗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处方药,2021,19(8):17-18.
[2]林欢欢 . 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8):1347-1349.
[3]易彬彬 .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J]. 血栓与止血学,2018,24(5): 178-179.
[4]危丽卉,刘坤,刘洋 . 医护一体化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 [J]. 社区医学杂志,2021, 19(3):182-185.
[5]周晖,卢淮武,彭永排,等 .《2015 年 NCCN 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31(3): 185-191.
[6]刘庆 . 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3):6-7.
[7]顾叶欣,丁莎莎 . 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 [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4):105-106.
[8]李英桂,赵艳爱,刘雪霞 . 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妊娠期血栓前状态患者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 2021,27(4):111-113.
[9]姚丹 . 医护一体化干预对 ICU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J]. 临床医学工程,2020,27(11): 1559-15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