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阳性强化法行为干预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1 月至 2019 年 11 月该院收治的 60 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阳性强化法行为干预,比较两组静脉输液配合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输液配合度为 96.67%,高于对照组的 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3.33%,高于对照组的 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6.67%,低于对照组的 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静脉输液护理基础上采用阳性强化法行为干预可提高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穿刺配合度和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静脉输液护理。
【关键词】 阳性强化法;静脉留置针输液;儿童;穿刺配合度;一次穿刺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
静脉留置针输液是一项有创性护理操作,易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继而出现肢体躁动、哭闹不配合,导致不能一次穿刺成功,需反复多次穿刺,增加患儿痛苦,甚至激化护患矛盾 [1-2]。阳性强化法是通过奖励形式建立某种目标行为,以达到期望效果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矫治 [3-4]。本文观察阳性强化法行为干预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1 月至 2019 年 11 月本院收治的 60 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年龄 3~6 岁;无精神意识障碍, 具备基本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男 16 例, 女 14 例;年龄 3~6 岁,平均(4.51±0.73)岁;疾病类型:肺炎 14 例,腹泻 11 例,上呼吸道感染 5 例。观察组男 17 例,女 13 例;年龄 3~6 岁,平均(4.52±0.76)岁;疾病类型:肺炎16 例,腹泻12 例,上呼吸道感染 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输液护理,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对情绪激动患儿给予安抚和语言鼓励,穿刺成功后向患儿父母交代留置针注意事项,并定期查看留置针情况。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阳性强化法行为干预。(1)准备阶段。①制作代币:事先了解患儿喜爱的漫画卡通人物,并评选出最受欢迎的 10 位卡通人物制作代币。②确定目标行为:首先让患儿知道哪些目标行为能获得代币;其次,制订的目标行为要包含一些较容易的行为,使患儿在初期就能够获得少数代币,增加其参与积极性。具体目标行为如下:穿刺时主动伸出手臂,无抵抗动作;身体放松、形态自然;仅需一次鼓励、讲解即可进行穿刺;不需他人协助强制穿刺;不哭、不闹、不抓, 情绪平静。③确定目标行为与代币兑换比例:以遵循目标行为难度越高,所获代币越多为兑换原则, 如主动伸出手臂给予 2 枚代币,被动伸出手臂,但无抵抗动作给予 1 枚代币。以此原则,依次对身体是否放松、鼓励与讲解次数、是否需要他人协助强制穿刺、情绪状态分别进行代币赋值。④确定强化物及其与代币的兑换比例。强化物是指可以用代币换取的物品,具有增加目标行为的作用。通过与患儿及其家长交流,了解患儿喜欢的物品并将其摆放在输液室内,为患儿讲解兑换各种物品所需要的代币数量。如 2 枚代币可换取小袋装糖果、3 枚代币可换取水彩笔或画本一份、4 枚代币可换取一份玩具、5 枚代币可换取巧克力等。(2)实施阶段: 护士在操作前应与患儿进行 5~10 min 的沟通交流并安慰患儿,以提高患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时告知患儿如果配合穿刺,表现出护士期望的目标行为,则可获得相应数量的代币,在输液完成后,可拿着代币去等价兑换其喜爱的物品,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对患儿进行语言鼓励。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静脉输液配合度, 采用本院自制量表进行评估,包含对待态度、肢体活动程度、鼓励与讲解次数、需要他人协助强制穿刺状况、情绪状态五项内容,各项评分均为 0~2 分; 满分 0~10 分,≥ 8 分为完全配合;≥ 4 分但 <8 分为部分配合,<4 分为不配合。配合度 =(完全配合 + 部分配合)例数 / 总例数 ×100%。(2)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3)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静脉输液配合度比较 观察组静脉输液配合度为 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 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 P=0.020)。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6.67%(2/30),低于对照组的 30.00(9/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3~6 岁患儿由于年龄小、心智发育尚未成熟, 且自控能力差,易对静脉留置针输液产生畏惧心理,表现为躁动反抗、哭闹不配合,导致穿刺困难或留置过程中出现输液外渗、留置针脱落等不良事件,既增加了患儿痛苦,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5-6]。 因此,在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阳性强化法是行为疗法的一种, 又称“正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想让研究对象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对其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 以强化该行为,进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将其应用于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中,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 [7-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静脉输液配合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阳性强化法行为干预利用了儿童的行为与情感易被外界条件引诱和转移的特点,首先通过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交流了解患儿喜爱的卡通人物并将其制作成代币,告知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表现出哪些行为能够获得代币,以及表现地越好则获得的代币越多,以激发患儿兴趣;同时了解患儿喜欢的物品并将其作为强化物,告知患儿可用获得的代币来兑换等价的强化物,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从而能够提高静脉输液配合度,并因此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常规静脉输液护理基础上采用阳性强化法行为干预可提高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穿刺配合度和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效果优于单纯常规静脉输液护理。
参考文献
[1]张伟利 . 护理风险管理对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9): 210-211.
[2]谈琳,崔雯雯 . 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风险及管理对策分析 [J]. 大医生,2018,3(5):167-168.
[3]马小莉 . 阳性强化法改善小儿静脉输液时穿刺疼痛效果观察 [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0):86-87.
[4]叶丹,肖爱新, 何炜,等 . 阳性强化法对社区门诊静脉输液患儿穿刺疼痛及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J]. 广州医药,2017, 48(3):68-71.
[5]石冬莹 . 分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童输液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护理措施 [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6):153-154.
[6]于芹,江栋婷 . 门诊小儿静脉留置针期间的护理服务模式及对留置时间、并发症情况影响 [J]. 系统医学,2021,6(10): 164-166.
[7]李苏 . 阳性强化法对小儿静脉输液穿刺疼痛及依从性的影响 [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12):128-130.
[8]马亚囡,桑艳 . 阳性强化法提高儿童静脉输液穿刺效果及依从性的评价 [J]. 安徽医药,2019,23(5):888-8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