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10 09:49: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年2 月至 2019年8 月该院收治的60 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透析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给予腹膜透析治疗,观察组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营养指标[ 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蛋白(Tb)] 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Scr、BUN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b、PA、Alb 和 Tb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可提高透析充分性,降低 Scr、BUN 水平及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况,效果优于单纯腹膜透析治疗。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血肌酐;尿素氮;营养指标

终末期肾脏病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临床特征为肾功能持续不可逆性下降,导致大量毒素蓄积于体内难以排出,继而引起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 [1]。肾脏替代治疗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唯一的有效治疗方法,包括肾移植、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 3 种方式, 其中肾移植是最理想的方案,但受肾源匮乏、匹配困难、价格高昂等多因素限制,应用较为局限,因此以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为主,而单一腹膜透析对部分患者效果欠佳 [2-3]。本文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肾脏病诊疗指南》中终末期肾病诊断标准 [4];经肾脏彩超、实验室检查确诊;首次透析,且透析龄≥ 6 个月;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肝病、心力衰竭;合并感染、免疫系统疾病;伴有恶性肿瘤;既往存在腹部手术史。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透析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男 19 例,女11 例;年龄40~68 岁,平均(54.3±12.3)岁; 透析龄 6~9 个月,平均(7.68±1.12)个月;原发疾病:糖尿病肾病 4 例,高血压肾病 7 例,慢性肾小球肾炎 9 例,梗阻性肾病 3 例,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7 例。观察组男 20 例,女 10 例;年龄 41~69 岁,平均(55.4±12.6)岁;透析龄 6~9 个月,平均(7.63±1.15)个月;原发疾病:糖尿病肾病5 例, 高血压肾病 8 例,慢性肾小球肾炎 8 例,梗阻性肾病 3 例,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腹膜透析治疗。采用福州东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腹膜透析机(闽械注准20182450073,型号 PD-GO)及配套透析液(乳酸盐),2 L/ 次,每次透析 4~6 h,3~4 次 /d。

观察组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以 8 d 为 1 个治疗周期, 前 5 d 行腹膜透析,具体方法同对照组,第 6、7 天给予血液透析,采用Fresenius Medical Care AG & Co. KGaA 的血液透析设备(国械注进 20173106253,型号 4008S V10), 透析液为碳酸氢盐,透析液流量为 500 mL/min,血流量为 200~300 mL/min,4 h/ 次,1 次 /d,暂停 1 d 后开始下一周期治疗。

1.3  观察指标 透析 6 个月后,观察以下指标:(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水平,包括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蛋白(Tb),其中 Hb 采用血液分析仪检测,PA、Alb、Tb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 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 Scr、BUN 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 Scr、BUN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Scr、BUN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 Hb、PA、Alb 和 Tb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Hb、PA、Alb 和 Tb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20.00%(6/3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4/3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已知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渗透膜,将透析液经导管灌入患者腹膜腔,然后利用弥散、渗透作用以达到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的目的,从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而血液透析则是通过建立体外循环将患者血液引入透析器(内含透析膜)中,利用弥散、对流、超滤等原理通过透析膜清除血液内的毒素及多余水分,并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至患者体内 [5-6]。二者各有优缺点,腹膜透析的优点为操作简单,可以居家透析,对中分子物质清除效果好,不需要建立体外循环且无需应用肝素等抗凝剂,缺点为对小分子物质清除效果欠佳,透析过程中易引起腹膜感染、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血液透析优点为对小分子物质清除率高,蛋白丢失少,但对中、大分子物质清除效果差,且需建立体外循环及应用抗凝药物,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高 [7-8]。

已知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低下,导致体内水分和代谢废物不能完全排除,继而引起Scr、BUN 水平升高 [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 观察组 Scr、BUN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为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可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了透析充分性。已知绝大多数终末期肾病患者伴有营养不良,导致体内 Hb、PA、Alb 和 Tb 水平下降 [10]。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Hb、PA、Alb 和 Tb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 联合透析提高了透析充分性,能够将患者体内小、中分子毒素物质有效地清除,继而减轻体内蓄积毒素对血红蛋白的破坏,同时能够减轻因毒素刺激而引起的胃肠不适,改善患者食欲,促进更多营养物质摄入,从而改善患者营养不良,提高 Hb、PA、Alb 和 Tb 水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血液透析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可提高透析充分性,降低Scr、BUN 水平, 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况,效果优于单纯腹膜透析治疗。

参考文献

[1]苏东美,朱雪丽,任文,等 . 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行不同透析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COX 回归分析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9,20(12):1091-1093.
[2]肖月,隋宾艳,赵琨. 我国终末期肾病现状及透析技术的应用、费用及支付情况分析 [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5): 29-33.
[3]曾颖,冯胜,姜林森,等 . 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临床疗效评价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9): 52-56.
[4]徐钢 . 肾脏病诊疗指南 [M]. 3 版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05-123.
[5]黄美英,王洁,黄鹏,等 .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对终末期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比较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8,18(9):156-159.
[6]朱雪丽,苏东美,任文,等 .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血脂,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26(3):371-375.
[7]刘爱英,冯国徵,孙秀丽 .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血脂,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20,23(1):63-67.
[8]赵二丽,尚进, 马爽,等 . 不合并糖尿病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预后分析 [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36(6):429-434.
[9]周玲玲,朱冬红,苏震 . 腹膜透析对老年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血红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1):2369-2371.
[10]廖锋群 . 血液灌流联合透析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营养状态的影响 [J]. 医药论坛杂志,2020,41(9): 77-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4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