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微型静脉皮瓣修复术治疗手指末节离断伴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80 例手指末节离断伴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修复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观察组采用微型静脉皮瓣修复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邻指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皮瓣愈合率、手指关节活动优良率、伤指感觉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皮瓣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活动功能优良率为 90.0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感觉功能优良率为 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 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静脉皮瓣修复术治疗手指末节离断伴软组织缺损患者可提高关节活动功能优良率和感觉功 能优良率,其效果优于邻指皮瓣修复术治疗。
【关键词】 手指末节离断;皮肤软组织缺损;微型静脉皮瓣;皮瓣修复;关节活动功能;感觉功能
手指末节离断多由刀砍伤、机械伤及车祸伤引起,断指多伴有软组织损伤 [1]。以往临床多采用邻指皮瓣修复术治疗,但术后常不能满足患者对指端外观及感觉功能的要求 [2],而微型静脉皮瓣修复术可弥补上述不足 [3]。本文观察微型静脉皮瓣修复术治疗手指末节离断伴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6 月本院收治的 80 例手指末节离断伴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具有微型静脉皮瓣修复或邻指皮瓣修复指征;依从性良好;凝血功能正常; 手指离断 <6 h。排除标准:严重精神疾病者;合并指端末节脱套伤者;合并骨质外露者;存在严重器官功能不全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号:伦审 2016-11 号)。按修复方式不
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观察组男 25 例,女 15 例;年龄 17~55 岁,平均(34.42±5.64) 岁;拇指 7 例,小指 3 例,环指 3 例,中指 15 例,示指 12 例;致伤原因:切割伤 6 例,电锯伤 6 例,重物挤压伤 25 例,机器绞伤 3 例。对照组男 23 例, 女 17 例;年龄 16~56 岁,平均(34.21±5.62)岁; 拇指 8 例,小指 2 例,环指 4 例,中指 14 例,示指 12 例;致伤原因:切割伤 7 例,电锯伤 6 例,重物挤压伤 23 例,机器绞伤 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显微镜下清创,采用 10-0 缝线标记,对血管外膜修复, 并对骨残端进行修整,采用克氏针固定,吻合甲根部及手指背侧皮下静脉,缝合。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微型静脉皮瓣修复术治疗。根据软组织缺损面积,取腕浅静脉皮瓣,其面积略大于缺损面积,皮瓣含有网状静脉,直接缝合供区创面,移植皮瓣至断指创面,修复、再植, 若断指无动脉损伤,应将断指动脉与神经吻合,皮瓣置于受区,与指腹静脉桥接。若断指神经缺损, 术中切取前壁侧皮神经或桡神经浅支移植,若皮瓣内有多余静脉,尽可能吻合伤口端静脉。
对照组采用邻指皮瓣移植术治疗。在缺损手指邻指中节背侧取邻指皮瓣(略大于缺损区创面), 供区创面取前臂内侧中厚皮片植皮打包固定。将皮瓣移动至断指创面进行修复和再植处理。若离断手指为单纯皮肤缺损,无动静脉缺损,先将断指动静脉进行吻合,再将皮瓣覆盖创面;若离断手指为单纯静脉及皮肤缺损,应对断指动脉进行吻合,在对邻指皮瓣桥接吻合指腹部静脉;若离断手指动静脉均缺损,应取前臂浅静脉血管对指动脉进行移植桥接吻合,再将皮瓣内的静脉桥吻合断指静脉;若合并神经缺损,在术中切取的皮瓣应携带指背神经, 并进行桥接缝合。观察两组血运情况,缝合创缘及皮片,加压包扎固定。
1.3 观察指标 (1)术后 1 个月,比较两组皮瓣愈合率。愈合标准 [4]:皮瓣区创面愈合,创口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组织增生。(2)比较两组手指关节活动度[5]。修复后,伤指活动度> 健侧75% 为优; 修复后,伤指活动度恢复为健侧的 50%~75% 为良; 未达上述标准为差。(3)比较两组伤指感觉功能恢复情况 [6]。S0:神经管辖区无任何感觉;S1:皮肤深痛觉恢复;S2:浅痛觉与触觉有少许恢复; S3:浅痛觉与触觉完全恢复;S3+:除 S3 外,尚有部分两点分辨觉存在;S4 感觉恢复正常,两点分辨觉 <6 mm。其中优为 S4、S3+,良为 S3,可为S2,差为 S0、S1。(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皮瓣愈合率比较 术后 1 个月,观察组术后皮瓣愈合 40 例,皮瓣愈合率为 100.00%;对照组皮瓣愈合 37 例,皮瓣愈合率为 92.50%。两组皮瓣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5, P=0.239)。
2.2 两组关节活动功能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关节活动功能优良率为 90.00%(38/4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7.50%(31/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两组感觉功能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感觉功能优良率为 92.50%(37/40), 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手指再植的难度较高,若操作不当可对患者的指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关节活动功能优良率和感觉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邻指皮瓣修复术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且疗效肯定,但术后患者因被动位置固定时间较长,若再次断蒂,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且会引起水肿等并发症,对皮瓣愈合不利,进而影响患指的屈伸功能恢复,因此邻指皮瓣修复术仅适用于单纯皮肤缺损和无血管缺损的神经缺损断指再植 [8]。而微型静脉皮瓣对供区损伤小,桥接的血管粗细、长度及操作的灵活性均优于邻指皮瓣,在各种皮肤、动静脉缺损的断指再植中均适用,适应范围广泛[9]。但微型静脉皮瓣为非生理皮瓣,术后易发生组织水肿 [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因此,本研究结果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开展深入研究予以印证。
综上所述,微型静脉皮瓣修复术治疗手指末节离断伴软组织缺损患者可提高关节活动功能优良率和感觉功能优良率,其效果优于邻指皮瓣修复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刘文剑,杨立文,王文龙,等 . 静脉皮瓣在复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J]. 武警医学,2018,29(8):755-757.
[2]冯铁成,黄永辉,刘方刚,等 . 跗外侧皮瓣与邻指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比较 [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5(12): 1086-1090.
[3]刘刚义,谢瑞菊,苟军全,等 . 邻指皮瓣移植修复难以再植的拇指末节离断伤 [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9,42(5): 499-501.
[4]刘伟 . 足部游离静脉皮瓣在断指合并软组织缺损再植中的应用分析 [J]. 创伤外科杂志,2018,20(2):144-146.
[5]王鹏 . 改良邻指皮瓣与腹部皮瓣对指端皮肤缺损的修复效果 [J]. 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0):89-92.
[6]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 .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 [J]. 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3): 130-135.
[7]邹新龙,马娜,王明月,等 . 微型游离皮瓣在手外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9,30(11):670-673.
[8]张伟 . 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在皮肤缺损型患者断指再植修复中的应用 [J]. 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6):2931-2932.
[9]章峰火,胡玉祥,张文亚,等 . 两种微型皮瓣在手指末节离断再植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J]. 中华手外科杂志,2017, 33(5):379-380.
[10]林爽,余江,王宇令,等 . 腕前区游离微型小静脉皮瓣在断指再植术后静脉危象中的应用 [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29(6):335-3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