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在屈光参差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10-26 10:47: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在屈光参差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100 例屈光参差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0 例。对照组采用佩戴框架眼镜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眼佩戴角膜塑形镜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屈光参差度数、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厚度水平和三级视功能正常率,以及患儿佩戴依从性。结果:治疗后,两组屈光参差度数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裸眼视力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厚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功能正常率和佩戴依从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应用于屈光参差患儿可降低屈光参差度水平,提高三级视功能正常率、裸眼视力水平和佩戴依从率,优于佩戴框架眼镜治疗效果。

【关键词】 儿童;屈光参差;单眼配戴;屈光状态;角膜塑形镜;佩戴依从率

0  引言

屈光参差是眼科常见病,也是青少年常见眼病。当两眼近视发展、远视消减程度不同时会引起屈光参差。此外,先天因素、眼部手术、眼外伤也会引发屈光参差。屈光参差 >2.5 D 时患儿不能进行精细动作,且很难接受佩戴框架眼镜,降低了患儿的生命质量。角膜塑形镜利用特殊逆几何形态设计镜片,由透气性硬质材料制成。平行于角膜表面, 与眼角膜直接接触,通过改变角膜的集合形态取得最佳视力、重建立体视,延缓和矫正近视 [1]。本文观察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在屈光参差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3 月至 2020 年 6 月本院收治的 100 例屈光参差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眼科常规检查确诊为屈光参差;散光低于 -1.75 DC;双眼最佳矫正视力 >1.0。排除标准: 屈光不正;神经发育性疾病;近 2 周服用影响屈光发育的药物;配戴角膜塑形镜禁忌证;依从性差者。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50 例。观察组:男 27 例,女23 例;年龄9~16 岁,平均(11.52±0.75)岁; 双眼屈光差异范围 2~5.5 D,平均(3.66±1.23)D。对照组: 男 28 例, 女 22 例; 年龄 10~16 岁, 平均(11.39±0.82)岁;双眼屈光差异范围 2~5.4 D, 平均(3.63±1.25)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眼底、视功能、非接触式眼压检查。

对照组佩戴框架眼镜治疗,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蔡司视特耐系列镜片进行视力矫正,除休息时间外长期佩戴。

观察组接受单眼佩戴角膜塑形镜治疗,根据屈光度、角膜直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选择相应的角膜塑形镜进行试戴,待泪液稳定后通过荧光素染色评估试戴效果,试戴满意后由专业医师验光,定制相应参数镜片。角膜塑形镜材料是由广东德福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 Boston XO,直径: 10.0~11.6 mm,透氧系数 DK 值:100。每晚夜间佩戴 8~10 h,按规定时间到医院复查。有不适症状时及时咨询医生;出现发热、感冒等全身性疾病时暂停配戴;有角膜感染时可用思然滴眼液控制症状, 一年后重新评估更换镜片。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佩戴依从性。完全依从:完全听从医生要求,佩带时间达到96%~100%;部分依从:听从医生建议,佩戴时间达到 60%~95%; 不依从: 佩戴时间 <60%。佩戴依从性 = 完全依从率 + 部分依从率。(2)比较两组三级视功能正常率。三级视功能包括Ⅰ级同时视、Ⅱ级融合视、Ⅲ级立体视。采用北京同明眼科仪器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 TY-TSJ 型同视机检查。Ⅰ级同时视正常范围:-30° ~+30°,>+30° 或 <-30°为异常;Ⅱ级融合视正常范围≥ -40° ~+150°,<-40°为异常;Ⅲ级立体视通过同视机检查确定。(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指标水平, 包括屈光参差度数、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厚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屈光参差度数、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厚度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屈光参差度数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两组裸眼视力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三级视功能正常率比较 观察组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功能正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2.3  两组佩戴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完全依从 36 例,部分依从 13 例,不依从 1 例,佩戴依从率为98.00%(49/50); 对照组完全依从 24 例, 部分依从 18 例,不依从 8 例,佩戴依从率为 84.00%(42/50);观察组佩戴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χ2=4.396,P=0.036)。

3  讨论

屈光参差主要因双眼眼轴长度发育不平衡引起,是导致视力低下的常见原因。双眼在 1~2 条子午线上存在屈光力差异,导致视力损伤、削弱融合功能,出现视物模糊、立体视功能异常等。屈光参差已成为影响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公共健康问题 [2]。目前临床治疗屈光参差的常用方法包括佩戴框架眼镜、遮盖疗法、屈光手术、药物治疗、角膜接触镜等。随着高透气性材料的研发,新型镜片设计明显增多。角膜塑形镜操作简单,无需佩戴框架眼镜,不会影响视力发育,可有效降低屈光度,快速提高视力,在屈光参差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屈光参差度数水平低于对照组,裸眼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功能正常率和佩戴依从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吻合 [3]。分析原因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的透气性硬质材料, 利用逆几何形态设计镜片。镜片表面含有多个弧段, 其中的反转弧区能使周边视网膜成像出现近视性漂移,抑制眼轴增长,阻止近视发展 [4-5]。缩小屈光度后患儿两眼视网膜像大小差也会缩小,视物清晰度提高,三级视功能正常率明显提高 [6]。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短,其结果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予以印证。

综上所述,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应用于屈光参差患儿可降低屈光参差度水平,提高三级视功能正常率,裸眼视力水平和佩戴依从率,优于佩戴框架眼镜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婉卿,卢为为,连燕,等 . 屈光参差患儿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 [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8, 20(3):139-144.
[2]刘俐娜,钟兴武,胡施思,等 . 屈光参差患儿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功能的变化 [J].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6): 1040-1043.
[3]吴志毅,赵莹莹,胡培克,等 . 近视性屈光参差患儿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 [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20,22(3):217-221.
[4]Tsai WS,Wang JH,Lee YC,et al. Assessing the change of anisometropia in unilateral myopic children receiving monocular orthokeratology treatment[J]. J Formos Med Assoc,2019,118(7): 1122-1128.
[5]Chisholm SAM,Costakos DM,Harris GJ. Surgical Timing for Congenital Ptosis Should Not Be Determined Solely by the Presence of Anisometropia[J]. Ophthalmic Plast Reconstr Surg,2019, 35(4):374-377.
[6]郑杰,张钰,陈跃国,等 . 基线近视屈光度对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患儿近视进展的影响 [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8,20(10):582-5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14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