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 80 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 DCE-MRI 检查与 DWI 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单项DCE-MRI 检查与 DCE-MRI 联合 DWI 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效能。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0 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中,61 例恶性(其中肝转移瘤 27 例,原发性肝细胞癌 34 例),19 例良性(均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最大上升斜率、最大下降斜率、正性增强积分、峰值均高于肝转移瘤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信号增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类型动态增强曲线类型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 联合 DWI 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单项 DCE-MRI 检查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E-MRI 联合 DWI 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单项 DCE-MRI 检查诊断。
【关键词】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MRI 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效能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属于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理类型多样等特点,预后差异较大 [1]。尽早明确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类型对制定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意义重大。增强 CT 检查因需注射对比剂易产生不良反应而存在一定局限性 [2-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具有分辨率高、无辐射等特点,通过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可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信息 [4]。本文观察 MRI 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效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3 月本院收治的 80 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伴有其他系统恶性肿瘤者;依从性差者。其中男 47 例,女 33 例;年龄 24~71 岁, 平均(47.58±3.92)岁。
1.2 方 法 患 者 均 行 DCE-MRI 检 查 、 DWI 检查, 以及病理学检查。(1)DCE-MRI 检查: 采用西门子公司的 Spectra 3.0 MRI 成像仪, 检查前指导患者如何屏气,检查时保持仰卧位,采用横轴面及冠状面肝脏容积快速三维成像(LAVA) 序列。扫描参数设置如下:TE 为 2.2 ms,TR 为4.5 ms,层厚为 2 mm,屏气 12~15 s。采用 21G 静脉穿刺针经肘静脉注射 0.1~0.2 mmol/kg 钆贝葡胺注射液(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 H20054702)对比剂,注射速率 3 mL/s,注射完毕后使用 20 mL 0.9% 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管道。(2)DWI 检查:与 DCE-MRI 检查选用同一检查仪器,选择 SE-EPI 序列,对上下预饱和带及扩散系数进行设定,选择 3 个扩散敏感系数(b 值), b =1000 s/mm2、b =500 s/mm2、b =200 s/mm2 等不同系数。扫描参数设置如下:TE 为 55~71 ms,TR 为2000~2300 ms,层厚为 7 mm,FOV 为 380 mm,矩阵为 192×128,层数 20,扫描时间 20 s。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三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动态增强参数。选取病灶最大层面,采用动态增强自动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得到信号增强率(SER)、最大上升斜率(MSI)、最大下降斜率(MSD)、正性增强积分(PEI)及峰值(PV)。(2) 比较三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动态增强扫描曲线类型。Ⅰ型为曲线快速上升及下降;Ⅱ型为曲线上升速度快,下降速度缓慢;Ⅲ型为曲线上升及下降速度均缓慢。(3)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金标准”,比较 DCE-MRI 单项检查与 DCE-MRI 联合 DWI 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 t 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 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80 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患者中,61 例为恶性(其中肝转移瘤 27 例,原发性肝细胞癌 34 例),19 例为良性(均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2.2 三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动态增强参数比较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MSI、MSD、PEI、PV 均高于肝转移瘤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SE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3 三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动态增强曲线类型数目比较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曲线类型以Ⅲ型居多,肝转移瘤以Ⅱ型居多,原发性肝细胞癌以Ⅰ型居多;三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动态增强曲线类型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4 单项 DCE-MRI 检查与 DCE-MRI 联合 DWI 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诊断中的效能比较 DCE-MRI 联合 DWI 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单项DCE-MRI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4。
3 讨论
近年来,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像学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手段,而传统 B 超及CT 检查在疾病诊断中准确度较低,导致临床诊断存在一定局限性,进而影响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及病情控制。因此,寻求积极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提高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诊断率尤为重要。
DCE-MRI 检查采用 LAVA 动态增强扫描为三维扰相梯度回波技术,与普通检查方式相比,其采集信息速度较快,可有效缩短扫描时间,图像采集以屏气扫描形式,可有效减轻伪影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且分辨率高于普通增强扫描 [5]。DWI 检查是MRI 功能成像的主要类型,可反映水分子运动及运动受限情况,是现阶段唯一可探测活体水分子自由扩散运动的影像学技术。若机体出现病理变化,病变处的水分子扩散速度及血流灌注速度均与正常组织不同,在 DWI 图像上可充分反映,可将其作为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参考依据 [6]。本研究结果显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MSI、MSD、PEI、PV 均高于肝转移瘤及原发性肝细胞癌,三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SE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曲线类型以Ⅲ型居多,肝转移瘤多为Ⅱ型,原发性肝细胞癌以Ⅰ型居多,三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动态增强曲线类型数目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为,肝癌多是由肝部良性病变经过硬化结节增生、结节发育不良等阶段,最后发展为肝癌。在此过程中,病灶恶性程度逐渐增高,门静脉供血量逐渐减少,肝动脉供血量增多,当肝动脉供血转为重要的供氧血管时,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表现,若肝脏病灶仍处于门静脉供血优势期,则病灶持续性强化 [7-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DCE-MRI 联合 DWI 检查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单项 DCE-MRI 检查诊断。提示联合检查诊断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率,可避免误诊和漏诊。
综上所述,DCE-MRI 联合 DWI 检查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单项 DCE-MRI 检查。
参考文献
[1]周浩亮,沈远望,李新胜,等 . MRI 和螺旋 CT 增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 17(27):5319-5322.
[2]张晨,郑卓肇,赵本琦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 [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8,15(7):419-423.
[3]朱旭娜,苏丹柯,刘丽东,等 . 增强 CT 定量分析在肝细胞肝癌和局灶性结节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8,37(6):976-979.
[4]白秀艳,孙玉,侯洁,等 . 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J]. 磁共振成像,2018,9(2): 102-107.
[5]汪禾青,杨春,盛若凡,等 .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炎症型肝细胞腺瘤的 MRI 表现和鉴别诊断 [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8,24(6):361-366.
[6]肖安岭,王海涛,张芃芃,等 . 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研究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14):74-77.
[7]张静,姜庆军 . MR-DWI 在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10):2010-2014.
[8]敬文斌. DWI 联合 DCE-MRI 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J]. 中国 CT 和 MRI 杂志,2018,16(11):90-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