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该文对 2018 年 12 月广州市海珠区 1 例钩端螺旋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该患者 12 月 7 日发病,12 月 10 日因头痛、肌肉痛、咳血、咳嗽等症状就诊,初诊结果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待排”,但治疗无效,辗转 4 家三甲医院,于 12月 16 日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虽经对症治疗,但病情未好转,于 12 月 17 日死亡。该文报道其诊治流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关键词】 海珠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诊断;防鼠灭鼠;调查报告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感染性疾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 [1]。既往研究表明,该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亦有报道 [2]。钩体病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等症状,随着病程延长, 会引起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3]。因此,加强钩体病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广州市海珠区 1 例钩体病患者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探讨其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控措施。
1 病例分析
1.1 诊治经过 患者男,51 岁,2018 年 12 月 7 日出现乏力、头痛等症状,12 月 8 日出现发热(体温峰值 39℃),伴有畏寒、寒战、肌肉关节酸痛、头痛、全身乏力,无咳嗽、咳痰、胸闷气促。自行口服清热解毒类药物,症状无缓解。12 月 9 日患者自行服用布洛芬,症状无缓解。12 月 10 日患者出现咳血、咳嗽症状,且痰中带血,当天上午至某三甲医院就诊,诊断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待排。予以补液、输血、抗病毒等治疗, 症状未好转。12 月11 日上午至另一家三甲医院就诊, CT 显示肺部大面积阴影,怀疑肺肿瘤,建议转院, 下午转某胸科医院。因患者无尿排出,伴有气促、极度乏力,该院于 12 月 12 日晚请某传染病医院会诊,以“疑似流行性出血热”转入传染病医院。患者情况较差,入住 ICU,给予输血、抗感染(用药包括比阿培南、多西环素、青霉素等)治疗,之后患者血小板明显下降,给予血小板输注。患者病情稳定 6 h 后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给予正压通气治疗, 并采用生长抑素、氨基乙酸等药物止血。12 月 16 日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检测出钩端螺旋体,调整抗感染药物为头孢曲松、甲硝唑及替考拉宁,但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发生肝、肺、肾等多脏器严重损害, 12 月 17 日进入镇静状态,呼之不应,于 05 ︰ 28 死亡。
1.2 诊断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筛查登革热病毒,甲型、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 腺病毒,立克次体等病原,结果均显示阴性。采用痰涂片检测结核杆菌,结果为阴性。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滴度 1 ︰ 100, 结果为阴性。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法检测血标本中钩端螺旋体核酸,结果为阳性。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感染途径调查 本例患者为菜农,在小洲村租了一块菜地,周边有河涌、鱼塘,日常浇菜用水为河涌水、自来水、鱼塘水等。家人述其爱好捕鼠并食用,不定时跟朋友前往广宁、清远等地布笼捕鼠。12 月 6 日患者与同村 3 人前往肇庆市广宁县五和镇周围 2~3 公里内的村庄、农田等区域捕鼠。捕捉到的田鼠当场汆烫加工,置于农家冷冻,之后打包拿回广州分发亲友食用,基本无剩余。患者在当地捕鼠时已经感觉不适,9 日返回广州,同行者和家人未出现相关症状。
2.2 密接者调查 对患者家庭密接者 1 人和同行 3 人进行登记造册和健康检测,家庭密接者(妻子) 曾于 12 月 26 日出现低热(37.4℃),27 日退热, 采集血样送广州市疾控中心检测,显微镜凝集试验显示钩端螺旋体钩体病阴性,同行 3 人截至 12 月31 日均未出现不适症状。
2.3 环境调查 12 月18 日对患者家庭住址龙潭村、菜地小洲村及捕鼠地肇庆市广宁县五和镇周围进行监测,布放鼠笼 100 个,捕获鼠数为 0。对疫点附近医疗机构进行病例监测和排查,未发现可疑病例。截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该起疫情处置工作结束, 无续发病例。
3 讨论
3.1 本案例分析 患者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怀疑为传染病,但多种病原筛查亦为阴性,且钩端螺旋体采用常规血清学检查也是阴性,最终经高通量基因测序检出钩端螺旋体,但由于患者确诊时间晚, 治疗不及时,最终死亡。
流行病学调查方面,虽然环境调查未捕获老鼠, 且密接者均为阴性,但鉴于患者具有较明确的老鼠接触与食用史,且活动地肇庆市既往报道钩体病病例较多(超过 10 例),因此本例患者考虑为老鼠传播。
3.2 钩体病发病情况 钩体病发病率较低,2018 年全国共报道钩体病168 例,发病率为0.01/10 万[4]。广东省报告 21 例,其中广州市 3 例,死亡 1 例 [5]。海珠区已近 20 年未报告钩体病病例,本病例为2018 年唯一钩体病死亡病例,但感染地为肇庆市可能性大。
3.3 防治措施 虽然钩体病发病率较低,但人群对钩端螺旋体普遍易感,尤其是鼠类所带菌群主要为黄疸出血型,极易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 [6]。居民普遍不认识该疾病,缺乏个人防护和就诊意识。本病例在捕鼠、杀鼠过程中均未做好个人防护,且在出现症状 4 d 后才就诊,延误了治疗时间。
在临床诊断方面,钩体病早期症状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且较为少见,非感染科医生对该病识别不够,易忽略流行病史的问询,造成误诊。因此,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培训,提高诊断意识和诊疗水平, 对疑似病例做好相应的排查,血清学阴性时,可采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检测,并根据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时治疗,减少危重及死亡病例发生。
另外,为降低钩体病发病率,政府各相关部门需高度重视防疫工作,在疫情地区加强防病宣传, 通过墙报、传单等形式宣传钩体病的防治知识,让居民自觉防鼠、灭鼠,做好个人防护,出现可疑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各社区、单位要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切实落实灭鼠、防鼠措施,防止鼠患,在病例周边村庄进行灭鼠工作。疾控部门要加强鼠密度和钩体病的监测,做到及时发现疫情, 及时处理,及时控制,防止疫情扩散。
参考文献
[1]陈炜,曾燕萍,马卫星 . 钩端螺旋体病赫氏反应诱发肺出血一例 [J]. 现代实用医学,2020,32(3):144-145.
[2]薛黎坚,王文明,华金龙 . 1 例钩端螺旋体病病例的调查处理 [J]. 预防医学论坛,2009,15(8):105-106.
[3]杨瑞,程均福,刘力,等 . 2005—2018 年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20,26(5):473-476.
[4]汪春晖,贾德胜,曹勇平,等 . 东南沿海地区虫媒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 [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9,25(6):507-512.
[5]杨盛旭,卢苗贵,梅慧娟,等 . 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J]. 预防医学,2018,30(5):524-525.
[6]刘英,黄荷,张翠彩,等 . 贵州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例钩端螺旋体病原体分离鉴定研究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7):1110-1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