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 3D 建模联合 3D 打印导板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60 例颅内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 3D 建模联合 3D 打印导板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围术期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3%,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拔管前残余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3.3%,低于对照组的 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建模联合 3D 打印导板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效果。
【关键词】 3D 建模;3D 打印导板引导;开颅手术;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并发症
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手术可挽救该病患者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治疗方式多样,从开颅手术到微创锁孔手术、从粗略定位到精确三维定位、从硬通道到定向软通道等 [1]。精准外科理念是最大化地切除病变,最小化地损伤脑功能,最大化地术后恢复,以求真正实现“3M”目标 [2]。本文观察 3D 建模联合 3D 打印导板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7 月至 2020 年 12 月安阳市中医院和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 60 例颅内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颅脑 CT、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颅内血肿。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 男 20 例, 女 10 例; 年龄 33~82 岁, 平均(66.3±5.3) 岁; 血肿量 20~90 mL, 平均(35±6.2)mL; 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 评分 7~9 分,平均(7.85±0.56)分;基底节区出血16 例,脑叶 5 例,丘脑出血 4 例,小脑 3 例,脑干 2 例;合并脑疝 1 例。观察组:男 20 例,女10 例; 年龄 31~84 岁, 平均(66.7±5.5) 岁; 血肿 量 22~95 mL, 平 均(37±6.4)mL;GCS 评 分7~9 分, 平均(7.88±0.53) 分; 基底节区出血14 例,脑叶 5 例,丘脑出血 6 例,小脑 3 例,脑干 2 例;合并脑疝 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术前行头部 CT 检查确定血肿部位,标记手术部位, 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在额颞部作一 4~5 cm 切口。逐层切开皮下组织至硬脑膜,分离骨瓣后进入血肿腔。缓慢抽吸血肿,抽吸过程中注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牵拉,无出血时放置引流管。检查脑组织张力情况,过低时放回骨瓣,严密缝合硬脑膜。观察组给予 3D 建模及 3D 打印导板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1)3D 手术导板模型创建。
①利用 E3D V16.49 图像处理软件,将原始头颅 CT 数据导入,生成头颅及颅内血肿三维模型。②根据头颅三维重建模型制作头颅导板,在三维图像下绘制手术区域需要的导板,然后生成模片。模片应包含患者的鼻梁、眉弓、耳朵,在行 CT 扫描前,提前贴在头颅手术区域。③调整图像的窗位与窗宽及透视化显示,清楚地显示出血肿的形态,构建血肿三维模型。④尽量避开颅内重要功能区、重要纤维束和大血管等区域,设计从头皮表面外端到颅内血肿腔中心并接近血肿末端的穿刺孔道,引流管末端应位于血肿中心偏下方。⑤完成三维模型及 3D 导板的设计和打印。设计最佳手术通道和导板,精准测量穿刺针穿刺深度,然后在 3D 打印机(极光尔沃 Z-603s FDM)软件中添加三维导板模型数据, 采用打印机专用塑料逐层将导板打印出模型。见图 1、图 2。(2)导板准备工作。术前 3D 打印手术导板置于手术区,并将手术导板用划线笔精准地描画在手术区域头皮上,通过导板上的穿刺针孔道于患者手术部位做一标记,取下导板,将导板进行低温等离子消毒。(3)穿刺引流血肿。术区消毒铺巾,全身麻醉,包含穿刺通道作一长约 3 cm 切口, 将导板置于术区,沿穿刺孔道钻一枚骨孔,止血后, 打开硬脑膜,脑组织表面电凝烧灼后,取血肿穿刺引流管在导丝引导下沿导板上的穿刺孔道缓慢刺入血肿腔内,到达预定深度后,见血性液体流出,拔出导丝,接注射器缓慢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术中抽吸血肿的量一般不超过血肿总量的 50%,术后骨孔处放置明胶海绵固定止血后,固定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前残余血量、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估。5 分:恢复良好,能够正常工作生活;4 分:轻度残疾,但可独立生活;3 分:重度残疾,意识清醒,日常生活需要照料;2 分: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1 分:死亡。其中,5 分为显效,4 分为有效,低于 4 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 +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3]。(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 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拔管前残余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术后出血 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3.3%(1/30);对照组出现术后出血 3 例,肺部感染 5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7%(8/3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30)。
3 讨论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颅内血肿的治疗手段已从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开颅手术治疗发展至微创血肿清除和血肿置管引流治疗,治疗理念也从挽救生命发展至提高术后生命质量 [3-4]。3D 建模联合影像融合下利用 3D 打印导板技术可在清除血肿、抢救生命的同时挽救周围受压和缺血的神经组织,为后期神经功能恢复提供有利条件 [5-6]。该定位方法可靠,操作简便,定位精确,可精准定位基底节、脑叶、丘脑、小脑、脑干部位,无需特殊器械及输血,使治疗更加精确化、微创化。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的颅内血肿患者,观察组手术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拔管前残余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3D 建模联合 3D 打印导板引导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优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志,朱英杰,黄纯海,等 . 3D 打印模型引导软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探讨 [J]. 黑龙江医学,2019,44(9): 1067-1069.
[2]杨冠华 . 3D 打印模型立体定向引导下经额部穿刺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 [J]. 健康必读,2019(34):274-275.
[3]韩繁龙 . 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脑疝患者预后影像因素分析 [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10(5):447.
[4]侯晓帅,孙健永,孙树杰,等 . 一种基于图像 3D MPR 的脑出血定位方法研究 [J]. 中国数字医学杂志,2016,11(8): 97-100.
[5]孙其凯,李珍珠,曹智杰,等 . 3D 打印模型引导下经颞部穿刺引流术治疗颅内血肿 [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 10(21):586-588.
[6]许兴军,李泽福,崔岳文,等 . 3D 打印技术在硬膜外血肿手术中的应用 [J].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8,4(3): 167-1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