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吉非替尼治疗 EGFR 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87 例 EGFR 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 45 例与对照组 42 例。对照组予以吉非替尼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比较两组肿瘤控制率(DCR)、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命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 DCR 为 68.89%(31/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47.62%(2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癌胚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糖类抗原 153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卡氏功能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吉非替尼治疗 EGFR 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可提高肿瘤控制率和生命质量评分,以及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吉非替尼片治疗。
【关键词】 吉非替尼;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肺腺癌晚期;肿瘤标志物;肿瘤控制率;不良反应
0 引言
肺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1], 发病初期患者无特异性表现,就诊时多已进展为Ⅲ~ Ⅳ期,且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 治疗难度大。吉非替尼为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分泌,减少肿瘤营养血管生成,进而发挥抗癌作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可阻断内皮细胞过度增殖,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本文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吉非替尼治疗 EGFR 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1 月本院收治的 87 例 EGFR 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肺腺癌,TNM 分期为Ⅲ ~ Ⅳ期 [2],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确定为 EGFR 突变阳性;预计生存时间≥ 3 个月;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 既往有过本研究药物治疗者;合并慢阻肺、放射性肺病、间质性肺炎者;认知功能障碍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为研究组 45 例与对照组 42 例。研究组男 28 例,女 17 例;年龄 47~71 岁,平均(58.80± 5.85)岁;体质量指数 17~28 kg/m2,平均(22.85±1.73)kg/m2;TNM 分期:Ⅲa期18 例,Ⅲb期13 例, Ⅳ期14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16 例;年龄48~72 岁, 平均(59.69±5.80)岁;体质量指数 17~28 kg/m2, 平均(23.02±1.81)kg/m2;TNM 分期:Ⅲ a 期16 例, Ⅲ b 期 14 例,Ⅳ期 12 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吉非替尼片(AstraZeneca AB, 注册证号 H20181042,0.25 g)口服治疗,0.25 g/ 次, 1 次 /d,21 d 为 1 个疗程,治疗 3 个疗程。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山东先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S20050088,15 mg/2.4×105 U/3 mL/ 支) 治疗, 7.5 mg/m2+500 mL 0.9% 氯化钠溶液中,第 1~14 天静脉滴注,休息 1 周,每个疗程为 21 d,两组治疗3 个疗程。
1.3 观察 指标 (1)比 较两 组肿 瘤控 制率(DCR)[3]。完全缓解(CR):病灶消失,且维持时间≥ 4 周;部分缓解(PR):病灶最大单径之和降低≥ 30%,且维持 4 周及以上;稳定(SD):病灶最大单径之和减少<30%,病灶增加增大≤ 20%; 进展(PD):病灶最大单径之和增大 >20%,或出现新病灶。DCR=(CR+PR+SD) 例数 / 总例数 × 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 VEGF 水平,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53(CA153)水平。(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命质量。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价 [4], 总分为 0~100 分,评分越低,健康状况越差。(4)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 DCR 比较 研 究 组 DCR 为 68.89%(31/4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47.62%(20/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 VEGF、CEA、CA153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VEGF、CEA、CA153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命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KP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KP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 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出现疲乏 2 例,心悸1 例,腹泻3 例,恶心呕吐2 例,皮疹2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2.22%(10/45);对照组出现腹泻 2 例,皮疹 3 例,恶心呕吐 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6.67%(7/4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6,P=0.514)。
3 讨论
吉非替尼是 EGFR 基因敏感突变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的一线药物,通过 EGFR-TKI 作用可阻碍肿瘤细胞生长、转移,但易出现耐药性而影响治疗效果 [5-6]。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是分子靶向药物, 由细胞外基质胶原分子羧基末端的氨基酸组合,而肽链加氨基酸能延长半衰期,增强稳定性,阻碍机体内皮细胞转移,可抑制内皮细胞过度增殖,促进癌细胞凋亡,而延缓癌症发展 [7-9]。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 DCR 高于对照组, 提示两药联合应用可提高 DCR。已知 VEGF 是恶性肿瘤细胞形成的基因调控靶点,过表达可促进肿瘤发展、转移;CEA 是肺腺癌敏感标志物,瘤变细胞基因调控异常可引起 CEA 大量入血;肺部细胞癌变时可导致细胞表面糖类改变而发生黏附作用,造成 CA153 异常升高 [10-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研究组血清 CEA、VEGF 和 CA153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两药联合应用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药联合应用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吉非替尼治疗 EGFR 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可提高肿瘤控制率和生命质量评分,以及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吉非替尼片治疗。
参考文献
[1]徐含烟,赖茜茜,苏珊珊,等 . 晚期肺腺癌患者血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丰度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J]. 中华内科杂志,2019,58(1):49- 55.
[2]支修益,石远凯,于金明 . 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J]. 中华肿瘤杂志,2015,37(1):67-78.
[3]杨学宁,吴一龙 . 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J]. 循证医学,2004,4(2):85-90.
[4]张沛,张涛 . Karnofsky 活动状态评分在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4):160-162.
[5]陈蓉,李淼,赵君慧,等 . 吉非替尼联合沙利度胺一线治疗晚期 EGFR 突变阳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21):2176-2178.
[6]王明,隋云霞 . 重组人血管内皮生成抑制素联合吉非替尼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的治疗效果 [J].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9,10(6):50-52.
[7]许柯青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肿瘤标记物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实用癌症杂志,2017,32(3): 389-391.
[8]杨艳,张明晖,马艳青,等 . 埃克替尼单用及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 EGFR 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J]. 河北医药,2019,41(14):2199-2201.
[9]薛静,孙海凤,吴涛,等 . 吉非替尼一线治疗 EGFR 突变型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研究[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48(4): 352-356.
[10]陈含笑,杨雪,刘慧君,等 . 血清肿瘤标志物与一线 EGFR- TKIs 治疗晚期 EGFR 突变型肺腺癌患者疗效相关性分析 [J].中国肺癌杂志,2017,20(9):589-597.
[11]朱中山,严文辉,李小兵,等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恩度治疗 EGFR 突变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35(12): 1631-16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