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60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疾病相关指标水平、术后不同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 1、3、6、9、12 个月的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可提高髋关节功能评分,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功能;并发症
老年股骨颈骨折多由站立高度跌倒等低能量损伤所致,且骨质量较差、内科合并症多、有摔倒倾向、营养不良等均为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1]。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首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尽早恢复负重行走功能,预防因长时间卧床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但老年患者因下肢肌力、反应性、协调性减弱,术后极易出现假体脱位,影响患者的预后 [2]。双动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采用的双动全髋关节假体系统包含一个内衬和一个股骨头,可减少摩擦面压力,并使术后活动范围接近生理状态 [3]。本文观察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年1 月至 2019 年 8 月本院收治的 60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 X 线、CT 或 MRI 检查确诊,且符合《成人股骨颈骨折诊治指南》中有关诊断标准 [4],Garden 分型为Ⅲ型或Ⅳ 型;年龄≥ 60 岁;新鲜骨折,入院 48 h 内手术;单侧股骨颈骨折, 且同侧无手术史。排除标准: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合并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感染者;精神异常者。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男 18 例,女 12 例;年龄 62~75 岁,平均(68.59±6.53) 岁;Garden 分型: Ⅲ 型 21 例, Ⅳ型 9 例;病变部位:左侧 18 例,右侧 1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45 h, 平均(6.48±0.54)h。 观察组男 18 例, 女 12 例;年龄 62~75 岁,平均(68.61±6.54)岁; Garden 分型: Ⅲ型 22 例, Ⅳ型 8 例; 病变部位: 左侧 17 例,右侧 1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45 h, 平均(6.51±0.55)h。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连续硬膜外麻醉,取健侧卧位,在患侧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开一个弧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阔筋膜,钝性分离臀大肌,切断外旋肌群,显露关节囊,在小转子上方进行股骨胫截骨,取出股骨头并测量其直径。清理髋臼盂唇及周缘软组织, 采用小号的髋臼锉呈外展 45°、前倾 15°方向打磨髋臼至臼壁均匀渗血,并安放压配固定合适的双动髋臼杯假体(常州鼎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 20193130174),根据髋臼杯大小安放聚乙烯内衬固定,拧入 3 枚螺钉辅助固定。采用开口铰刀打开股骨髓腔,采取髓腔锉逐级扩髓,并植入合适的股骨柄假体(常州鼎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 20193130010)与人工股骨头(常州鼎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 20193130084),复位髋关节,活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不受限,内旋达 45°时向后推动膝关节,检查是否出现脱位, 查无活动出血则重建外旋肌群,缝合切口,术毕。
对照组给予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手术方法同观察组,不处理髋臼,均置入人工股骨头,牵引复位成功并确定假体固定无松动后,缝合切口, 术毕。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疾病相关指标水平,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及术后 1、3、6、9、12 个月,使用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评分范围 0~100 分,分数越高, 表示髋关节功能越好 [5]。(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疾病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前, 两组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 1、3、6、9、12 个月, 两组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10.00%,低于对照组的 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促进患者更早地下床活动, 并及时获得良好的髋关节锻炼,以减少恢复时间[6]。 但老年患者髋部韧带松弛、肌力减弱,此种术式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超过 10%,严重影响关节功能,最终需采用翻修手术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7]。
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采用的双动髋关节具有生物压配固定、螺钉固定的双重功能,其中双动金属髋臼杯采用压配固定,可以达到解剖置换,并通过三颗固定螺钉立体三角形设计,能够抵抗旋转、拉出力,获得充分的主体固定,有利于确保髋臼假体的初始稳定性 [8]。同时,置换的股骨头假体、臼杯间存在一个内衬,该内衬由聚乙烯组成,年均磨损率较低,约为 0.082 mm,且该内衬可为假体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可使假体与臼杯间进行大直径活动,股骨颈与金属髋臼杯的边缘发生撞击时活动可终止,提高了植入物的稳定性,减少术后假体脱位的风险 [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术式对患者的创伤程度相当。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 1、3、6、9、12 个月的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实现髋臼假体的良好固定,且良好的双移动磨损界面可避免术后摩擦界面造成的髋部疼痛,并可促进患者更早地下床活动而获得良好的髋关节锻炼,从而有助于解除疼痛,恢复髋关节活动功能 [10]。
综上所述,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可提高髋关节功能评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参考文献
[1]许新忠,常菁,余水生,等 . 股骨颈系统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 [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0,22(7): 624-627.
[2]芮云峰,马彬彬,倪明,等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合并骨折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27(22):2028-2032.
[3]谢伟,袁俊虎,魏鲁青,等 . 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的假体类型选择 [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34(8): 839-841.
[4]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 . 成人股骨颈骨折诊治指南 [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8,20(11):921-928.
[5]王晓东,魏杰,郭秀生,等 . 双动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中期疗效 [J]. 中华骨科杂志,2019,39(15):926-934.
[6]叶健平,李厚霖,陈佳鹏 . 骨折内固定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14(13):105-107.
[7]李树明,梁永辉,刘申,等 . 双动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比较 [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0,19(7):490-493.
[8]陶岳峰,潘宏,王凌志,等 . 双动全髋关节置换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24):105-109.
[9]张骏 . 双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中的疗效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研究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16): 2052-2053.
[10]陈辉 . 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J]. 创伤外科杂志,2018,20(2):137-1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