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袋鼠式护理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行为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 97 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48 例和观察组 49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袋鼠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行为评分和生长发育指标水平。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被动肌张力和一般反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量、身高增长量和头围增长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袋鼠式护理可提高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和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 缺血缺氧性脑病;神经行为;生长发育;袋鼠式护理
0 引言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新生儿围产期由于宫内窘迫或出生时窒息缺氧引起的脑病,不仅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也是新生儿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1-2]。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多以吸氧、维持血压和血糖水平为主,但由于新生儿机体抵抗力较差,需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袋鼠式护理又称皮肤接触护理,指新生儿出生初期由母亲怀抱进行持续的肌肤接触 [3]。本文观察袋鼠式护理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行为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年 2 月至 2019 年 4 月本院收治的 97 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4];胎儿宫内窘迫, 出生时有重度窒息;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 24 h 以上。排除标准:胎龄小于 37 周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畸形患儿;生命体征不稳定,或仍需机械通气治疗患儿;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或脑损伤患儿。患儿家长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 审批文号:2016 审(10)号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48 例和观察组 49 例。对照组:男 27 例, 女 21 例;胎龄 37~41 周,平均(38.16±0.81)周;出生体质量 2.7~3.8 kg,平均(3.14±0.36)kg。观察组: 男 27 例, 女 22 例; 胎龄 37~41 周, 平均(38.46±0.87)周;出生体质量 2.6~3.8 kg,平均(3.10±0.25)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高压氧疗等。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按时按量给药,向患儿家长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及日常照顾需注意的问题;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向临床医师汇报。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袋鼠式护理。选择安静、温暖的房间,保持室内温度在 22~24 ℃,母亲穿着宽松的衣服并呈 60°躺在床上,护理前应修剪患儿指甲,提醒母亲摘除项链、手链等饰品, 移开周边患儿可能接触到的危险物品。将患儿赤裸、俯卧于母亲胸口前,盖好棉被或毯子,适当调整患儿姿势,在确保其舒适的情况下增大与母亲的接触面积,确保患儿能够充分感受到母亲的体温与肌肤接触感;指导母亲单手托住患儿臀部,另一手轻轻置于患儿背部,预防患儿滑落的同时给予足够安全感。护理过程中可播放节奏舒缓的轻音乐,促进母婴情感交流,母亲可通过亲吻、抚触等方式帮助患儿放松身心。2 次 /d。
1.3 观察指标 于护理 2 个月后评价。(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行为评分。采用新生儿 20 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对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进行检测,包括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被动肌张力和一般反应 5 个方面共 20 项内容,满分40 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系统发育越好 [5]。(2) 比较两组生长发育指标水平,包括体质量增长量、身高增长量和头围增长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神经行为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被动肌张力和一般反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两组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被动肌张力和一般反应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护理后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体质量增长量、身高增长量和头围增长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引起新生儿致病致残,严重还会危及患儿生命 [6]。因此,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应进行积极救治,辅以合理的护理措施,以达到修复脑神经功能、减少后遗症发生的目的 [7]。
袋鼠式护理是一种以类似无尾熊、袋鼠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新生儿贴于母亲胸前,提供新生儿所需要的温暖和安全感。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观察组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被动肌张力和一般反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量、身高增长量及头围增长量均大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袋鼠式护理将患儿与母亲进行大面积肌肤接触,不仅能够提高母乳喂养率,给患儿带来亲密感和安全感,稳定患儿生理状况,还会降低因新生儿患病引起的家长焦虑感,提升母婴之间的亲密度。另外,通过皮肤的长时间接触,还能够有效促进视觉、听觉等信息向新生儿神经系统的传输, 使神经系统兴奋后刺激神经细胞,有效传递神经行为信息,改善患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从而促进患儿神经行为的改善 [8]。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袋鼠式护理可提高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和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黄健,唐晓霞 . 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J]. 海南医学,2017,28(22):3728- 3729.
[2]袁先桃,徐骞 . 家属护理干预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封闭式病房管理中的应用 [J]. 海军医学杂志,2019, 40(3):277-279.
[3]朱媛媛,杨小红,洪菲 . 袋鼠式护理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患儿神经行为的影响 [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7, 24(11):1065-1067.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 [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2):97-98.
[5]张建宁 . NGF 联合胞二磷胆碱 + 脑蛋白水解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行为发育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9):2325-2328.
[6]章樱,陈国庆,张勤 . 磷酸肌酸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6,14(5):786-789.
[7]王玉洁,谭咏,王春霞 . 早期干预型护理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影响评价 [J]. 母婴世界,2020(8):4.
[8]林春秋,宁雪梅,刘学春 . 袋鼠式护理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神经发育的疗效 [J]. 西南国防医药,2016,26(6): 666-6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