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联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23 09:57: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联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I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122 例 IH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61 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取穴包括内关、中脘、攒竹、足三里及人中穴,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呃逆症状、生命质量、胃动力学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5.08%(58/61),高于对照组的 81.97%(5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命质量评分、胃排空率、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呃逆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联合针刺治疗 IH 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和胃动力学指标水平,提高其生命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 针刺;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顽固性呃逆;生命质量

0  引言

呃逆俗称打嗝,主要是横膈膜痉挛收缩导致, 是常见的生理现象,通常可自行停止,如果呃逆持续发作则为病理现象 [1]。顽固性呃逆(IH)指持续超过 48 h 的呃逆,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认为其病因与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有关 [2]。西医多采用肌松药、抗精神病药、抗胆碱药等治疗该病,但效果有限。中医针刺穴位治疗呃逆有独特疗效,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可起到降逆和胃、清胃止呃的作用 [3]。有研究指出,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能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能缩短呃逆持续时间,提高疗效 [4]。本文探讨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联合针刺治疗 IH 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0年3 月至 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 122 例 IH 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呃逆诊断标准 [5],呃逆持续 48 h 以上。排除标准:中枢神经病变、恶性肿瘤引起的呃逆;合并严重呼吸道疾病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禁忌证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疾病者;晕针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61 例。对照组女 29 例, 男 32 例; 年龄 21~69 岁, 平均(46.74±3.11) 岁; 病程 3~48 d, 平均(15.41±2.33)d。研究组女 27 例, 男 34 例; 年龄 21~69 岁,平均(46.11±3.09)岁;病程 4~45 d, 平均(15.39±2.29)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取穴包括内关、中脘、攒竹、足三里及人中穴,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根据不同穴位选取合适型号的毫针,直刺或斜刺,然后采用捻、提、转、插等手法行针,留针20 min,期间每 10 min 行针 1 次,1 次 /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治疗。针刺治疗 5 min 后取双侧足三里穴,注射甲氧氯普胺注射液(灵宝市豫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 H41021198,1 mL ∶ 10 mg), 1 mL/ 穴,1 次 /d。两组均治疗 2 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 2 周后的疗效。显效:呃逆症状消失且没有复发迹象;有效:呃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无效:呃逆症状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呃逆症状及生命质量。采用本院自拟量表对呃逆症状进行评分,共 8 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生命质量评分包含睡眠、精神状态和饮食,每项 1~5 分,分值越高生命质量越好。(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动力学指标水平,包含胃排空率、收缩幅度和收缩频率,患者空腹状态下饮用纯净水 500 mL,15 min 后采用超声检测。(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8%(58/61),高于对照组的 81.97%(50/6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治疗前后呃逆症状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呃逆症状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呃逆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治疗前后胃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胃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排空率、收缩频率、 收缩幅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IH 是常见的消化科疾病,该病诱因较多,中枢神经疾病、胃肠道疾病、膈神经病变等均可导致呃逆持续性发作 [6]。现代医学认为,IH 是辅助呼吸肌发生阵发性挛缩导致,可采用肌松药、局部麻醉药、胆碱 M 受体阻滞药等治疗,但部分患者效果较差 [7]。

中医认为呃逆的病位在胃,正常情况下胃气下降,如果胃气上升就会导致呃逆,治疗需以降逆止呃、和胃理气为原则 [8]。针刺是治疗呃逆的常用方法,其效果得到临床普遍认可。本研究选取的穴位中,内关、人中穴具有止呃逆、开窍醒脑的效果;中脘穴具有健运脾胃、调畅气机的效果;攒竹穴具有止呕降逆、宽胸利膈的功效;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通经活络的效果 [9]。诸穴合用可以起到宽胸I 理气、降逆和胃的作用,但是单用针刺治疗起效较慢。

有研究指出,5- 羟色胺(5-HT)受体与呕吐、呃逆发作有关 [10]。甲氧氯普胺是一种多巴胺 2(D2) 受体拮抗剂和 5- 羟色胺 4 受体激动剂,能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的 D2 受体产生止吐作用,还能促进胃排空,改善呃逆症状 [11]。将甲氧氯普胺用于穴位注射,一方面能发挥药物本身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刺激穴位和经络,起到降逆止呃、理气和胃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胃排空率、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呃逆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联合针刺治疗可以发挥协同增效作用,有效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膈肌张力,减少呃逆发作次数,缩短呃逆发作时间,而呃逆症状的改善有利于改善患者消化功能和睡眠质量,从而改善其精神状态及生命质量 [12]。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甲氧氯普胺联合针刺治疗IH 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胃动力学指标水平,提高其生命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1]张善纲,梁音,冯小剑,等 . 呃逆患者 1329 例发病特征与疗效回顾性研究 [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2):380- 383.
[2]张明珠,焦莹,王玉君,等 . 中药灌肠治疗中风急性期顽固性呃逆 36 例的疗效观察 [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3): 428-430.
[3]唐何勇, 申国明, 吴伟伟, 等 . 俞募配穴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3): 32-35.
[4]王培颖 . 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治疗急性胃肠炎致呕吐的疗效观察 [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12):71-74.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
[6]张琼帅,曹方,宋柏林 . 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450-453.
[7]高阳,白光 . 论呃逆的脏腑病机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25(8):1023-1024.
[8]简胜男,沈涛 . 升阳益胃法治疗难治性呃逆刍议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2):239-240.
[9]梁安琦,韩雅欣,张善禹,等 . 皮内针治疗肝源性呃逆的疗效观察 [J]. 中医药导报,2019,25(19):104-105.
[10]程冬梅,楚鑫,谢利君,等 . 胃复安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慢性肾衰竭恶心呕吐的效果观察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2019,19(28):206-207.
[11]肖超秀,曾光 . 胃复安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研究概况 [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2):83-85.
[12]李静 . 穴位注射胃复安联合按压翳风穴对肺癌放化疗所致顽固性呃逆效果观察 [J]. 西部中医药,2016,29(3):111- 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8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