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85 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与观察组(n=43)。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和生命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上、下肢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给予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和生命质量评分,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护理效果。
【关键词】 颅脑损伤;路径式早期康复;运动功能;生命质量
0 引言
颅脑损伤可累及中枢神经,因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 [1]。且颅脑损伤患者恢复时间较长, 极易并发肺部感染、肌肉废用性萎缩、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2-3]。已知对颅脑损伤患者采用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减少其肌肉废用性萎缩问题,提高生命质量 [4]。本文观察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 6 月本院收治的 85 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 CT、MRI 检查确诊为颅脑损伤;经外科手术治疗。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存在肌肉萎缩史者;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患者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与观察组(n=43)。对照组男 23 例, 女 19 例; 年龄 29~67 岁, 平均
(46.52±4.67) 岁; 体质量指数 18~29 kg/m2,平均(23.15±1.42)kg/m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4~6 分,平均(4.67±0.52)分;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1 例,高处坠落 15 例,重物砸伤 4 例,其他 2 例。观察组男 25 例, 女 18 例; 年龄 28~69 岁, 平均(46.85±4.72) 岁; 体质量指数 18~30 kg/m2,平均(23.26±1.38)kg/m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4~6 分, 平均(4.72±0.56)分;致伤原因:交通事故 22 例,高处坠落 16 例,重物砸伤 2 例,其他 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待其意识恢复后,嘱患者自行进行康复锻炼,定期评估其肌力情况,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康复情况。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1)由康复师、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根据患者情况共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家属充分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嘱家属督促患者严格根据计划进行康复训练。(2)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4 h 后, 协助患者保持双足中立位、下肢屈曲位、上肢伸展位,尽量避免侧卧,定时协助其翻身(2 h/ 次)。(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2~7 d 后,若其仍处于昏迷状态,采用音乐、语言刺激等方法促使其尽快苏醒,并适度按摩患者肢体,20 min/ 次,2~3 次 /d; 对患者实施被动关节训练,20 min/ 次,2 次/d。(4) 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7~14 d 后,针对意识清醒者展开简单动作训练,逐渐恢复梳头、刷牙、洗脸等日常活动,同时展开踝关节被动及主动运动、非抗阻腕关节运动,循序渐进的进行床边站立、行走等训练。(5)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2~12 周后,逐渐进行上下楼梯、步行、打太极拳等运动。
1.3 观察指标 护理 3 个月后,(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总分 100 分,其中上肢运动的分值为 66 分,下肢为 34 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越好 [5]。(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命质量评分。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包含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共 8 个维度,共 36 个条目,总分
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命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 FMA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上、下肢 FMA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上、下肢 FMA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护理前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 SF-36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 两组 SF-36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3 讨论
肢体功能性障碍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6-7]。常规康复护理多关注生命体征监测方面的基础护理,护理效果有限。
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康复师、护理人员及家属共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并严格根据计划进行康复训练。以患者及家属为护理措施实施的主体,护理人员负责协助完成并进行监督,既确保了患者获得有效的康复训练,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缓解了护理资源缺乏等问题;康复师负责对康复过程中训练方法进行纠正与指导,可确保康复训练的有效实施。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上下肢 FMA 评分 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吻合 [8]。分析其原因在于,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中,根据颅脑损伤患者个体差异,由康复师、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共同制订针对性护理计划,嘱家属督促患者严格根据计划进行康复训练,按摩患者肢体,并对其实施被动及主动关节训练,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神经功能修复能力,预防肌肉废用性萎缩,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给予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颅脑损伤术后患者 FMA 评分和 SF-36 评分,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武化云,李娟,韩轶鹏,等 . PDCA 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感染防治中的应用 [J]. 武警医学,2016,27(6): 565-567.
[2]李岫炜,范宇召,刘月华 . 运动康复路径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效果的影响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5):2122-2125.
[3]邓爱华,张霞 .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河北医学,2016,22(4):683-686.
[4]束玲玲,唐怡,王蓓蓓 . 基于路径式的早期康复护理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肌肉废用性萎缩中的应用 [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38(23):4011-4014.
[5]陈争一,龚剑秋,孙逸庭,等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 [J]. 中国医师杂志,2019,21(1):131-133.
[6]张文娟 .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J]. 中国伤残医学,2017,25(24):97-98.
[7]朱艳伟 . 康复锻炼处方对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J]. 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7): 2076-2078.
[8]李岫炜,范宇召 . 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肌肉废用性萎缩的预防效果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9):3757-37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