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64 例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2 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血清内皮素 -1 水平(ET-1)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头晕目眩、头重昏蒙、神疲倦怠、腹胀纳呆、胸闷呕恶各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75%(30/32),高于对照组的 75.00%(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 ET-1 水平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基础上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血清 ET-1 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中医症状积分,其效果优于单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
【关键词】 半夏白术天麻汤;痰湿中阻型;眩晕;血清内皮素 -1;血液流变学;中医症状
0 引言
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外界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反复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1-2]。眩晕以药物治疗为主,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眩晕症状,但长期应用效果不佳。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功效 [3]。本文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的效果。
图1 半夏白术天麻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南岗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 64 例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眩晕诊断标准 [4],且经头颈部 CT、磁共振成像及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证实;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眩晕诊断标准 [5],且辨证为痰湿中阻型;无颅脑外伤史;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存在活动性感染者; 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内分泌疾病者;近期发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者;妊娠、哺乳期患者;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及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晕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2 例。对照组:男 20 例,女 12 例;年龄32~74 岁,平均(46.62±9.35)岁;病程 3 个月至12 年,平均(7.15±2.07)年。观察组:男 19 例, 女 13 例;年龄 30~75 岁,平均(47.04±9.22)岁; 病程 2 个月至 11 年,平均(7.61±2.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 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0130, 6 mg] 口服治疗,12 mg/ 次,3 次 /d,连续治疗 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组方:半夏10 g,白术10 g,天麻15 g,茯苓15 g,陈皮 10 g, 甘草 6 g, 大枣 5 枚, 竹茹 10 g,党参15 g,生姜 3 片。呕吐者加代赭石 30 g;纳差者加白蔻仁 5 g,藿香 10 g;耳鸣者加石菖蒲 10 g,郁金15 g。每日 1 剂,水煎 400 mL,早晚各服 200 mL,连续治疗 4 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按照 Likert 4 级(无、轻度、中度、重度) 评分法对头晕目眩、头重昏蒙、神疲倦怠、腹胀纳呆、胸闷呕恶等症状进行评分,依次记为 0、2、4、6 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5]。显效:中医症状积分减分率 >70%;有效:中医症状积分减分率 30%~70%;无效:中医症状积分减分率<30%。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内皮素 -1(ET-1)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ET-1 水平,采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4)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头晕目眩、头重昏蒙、神疲倦怠、腹胀纳呆、胸闷呕恶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头晕目眩、头重昏蒙、神疲倦怠、腹胀纳呆、胸闷呕恶各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30/32),高于对照组的 75.00%(24/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 ET-1 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 ET-1 水平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 ET-1 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眩晕的发生与颈椎动脉供血不足有关,临床多给予促循环药物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为组胺H1 受体激动剂,对内耳微循环、脑组织血液循环均有选择性增大作用,可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减轻眩晕,但长期应用效果不佳 [6-7]。中医多将眩晕辨证为痰湿中阻型,病机为脾胃损伤,健运失司, 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痰浊上蒙清窍;或痰湿素盛,久蕴化火,扰乱清窍 [8]。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应以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为治则。半夏白术天麻汤中半夏燥湿化痰;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天麻平抑肝阳,祛风通络;茯苓利水渗湿、益脾和胃;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大枣养胃健脾;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生姜温中止呕;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呕吐者加代赭石有平肝潜阳、重镇降逆的功效;纳差者加白蔻仁、藿香有理气宽中、理气和胃的功效;耳鸣者加石菖蒲、郁金有开窍豁痰、行气解瘀的功效;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功效 [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头晕目眩、头重昏蒙、神疲倦意、腹胀纳呆、胸闷呕恶各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在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可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减轻眩晕;而半夏白术天麻汤可发挥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功效,利于全身调理,起到治本的效果,二者协同标本兼治,可进一步缓解眩晕症状 [10]。
现代医学认为,血管痉挛、供血不足等是引起眩晕的重要原因 [11]。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水平升高可导致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使血液流速减慢,从而引起局部供血不足。ET-1 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肽类物质,有收缩血管的作用。眩晕患者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导致血管内皮大量产生 ET-1,使血清 ET-1 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血管收缩痉挛,加重眩晕[12]。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 观察组血清 ET-1 水平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半夏白术天麻汤中的天麻发挥增加血流量、减少血管阻力、改善供血等,可改善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减轻机体应激状态,减少 ET-1 释放 [13];半夏、陈皮、竹茹等发挥调节血脂的作用, 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提示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基础上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中阻型眩晕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血清 ET-1 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中医症状积分,其效果优于单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
参考文献
[1]金丽华,楼航芳,连建伟,等 . 天麻钩藤饮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患者疗效的临床研究 [J]. 中华全科医学,2020, 18(3):480-483.
[2]李红宇,丁志毅,王明明 .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影响 [J]. 新中医,2020, 52(15):42-44.
[3]李冉,付春梅,周冉冉,等 . 基于近 30 年临床医案探析半夏白术天麻汤证治规律 [J]. 现代中医临床,2019,26(6): 20-25.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 374.
[5]郑筱萸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5-239.
[6]王文文,魏迪,柏永全,等 . 活血定眩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窍证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2):177-180.
[7]孙小添 .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治疗眩晕 [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1):82-85.
[8]谭继元 .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眩晕的效果 [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2):117.
[9]钱虹伃,夏俊 .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J]. 当代医学,2019,25(34):181-182.
[10]全福英,辛效毅,张娟. 眩晕的中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探讨[J]. 新疆中医药,2020,38(2):86-88.
[11]郑石洲,王建文,李观荣,等 . 血塞通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及对椎 - 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清CGRP、ET-1 水平的影响 [J].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8,34(5):651-655.
[12]罗峰,王祖龙,杨曼 .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对痰湿中阻型眩晕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7):834-837.
[13]张志龙,郜玉钢,臧埔,等 . 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20,45(2): 312-3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