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MRI对腰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3-11 16:32: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分析 MRI 对腰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 40 例腰椎隐匿性骨折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 X 线片检查以及 MRI 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结果40 例患者经 X 线片检查均未发现骨折征象,经 MRI 检查,腰椎受伤部位分别为 32 例腰椎骨折(其中包括 13 例腰 1 椎体,8 例腰 2 椎体,6 例腰 3 椎体,3 例腰 4 椎体,2 例腰 5 椎体)、2 例横突骨折(其中包括 1 例腰 3 横突,1 例腰 4 横突)以及 6 例棘突骨折(包括 2 例腰 2 棘突,2 例腰 3 棘突,腰 4 与腰 5 棘突各 1 例)。X 线片检查椎体未出现明显的形态改变及骨折线,骨小梁、骨皮质未见明显中断;MRI 影响学特征主要表现为 T1W1 可见椎体内出现走行不规则条状、线状紊乱低信号带,边缘还算清晰,T2W1 对应信号带呈现出相似的低信号影,边缘欠清晰,且骨折线周边可见小片状、斑点状高信号影,T2STIR 序列呈斑片状高信号,且范围比 T2WI 更大, 对骨髓水肿更敏感。结论 MRI 可敏感、清晰地显示出腰椎隐匿性骨折患者骨折及水肿等病变特点和严重程度, 并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如若患者存在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但 X 线片检查为阴性,可将 MRI 作为最佳检查手段, 以提高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关键词: 腰椎隐匿性骨折;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价值

0 引言

隐匿性骨折属于一种假阴性现象,又被称之为微型骨折, 为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外伤性疾病,由于其并未出现明显移位,发病位置也和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大致相符,且骨折端连接的比较紧密,相对来说较为稳定,因此不易被发现,常规 X 线片检查也难以诊断出骨折征象,常常导致误诊、漏诊, 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1-2]。若患者不知情再次负重时会导致其出现骨折断端移位、骨缺血坏死、延迟愈合等多种严重不良后果, 因此,及时作出准确诊断尤为重要 [3]。本文为主要对我院收治的 40 例腰椎隐匿性骨折患者行 MRI 检查,以分析其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 2017 年 3 月至 2018 年 5 月收治的40 例腰椎隐匿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 例,女12 例; 年龄 25-68 岁,平均(39.26±5.17)岁;致伤原因:扭伤例, 交通事故例,应力性骨折例,殴打致伤例。所有患者均在外伤后 24 h 内行 X 线片检查,并在 24 h 至 5 d 内行 MRI 检查。

1.1.1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肿胀、压痛以及活动受限或减弱;经 X 线检查显示为阴性, MRI 检查显示患者存在腰椎椎体或是附件骨髓水肿;患者有腰部外伤史。

1.1.2 排除标准:腰椎椎体或是附件肿瘤及感染性疾病者; 椎管狭窄者;椎间盘源性腰痛以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
 
1.2 方法

1.2.1 扫描方 法:采用 Philips 公司生产的型号为Achiva1.5TMR 的高端磁共振扫描仪,使用肢体线圈和表面线圈,采用短时反转恢复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常规轴位自旋回波序列、矢状面梯度自旋回波序列对患者进行矢状面、冠状面、轴面扫描,设定扫描相关参数: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1TR、TE 为 3200 ms、100 ms; 自旋回波序列:T1W1TR、TE 依次为 512 ms、11 ms;短时反转恢复序列:TR、TE 为 4000 ms、45 ms;冠状位 T1W1TR、TE 为 510 ms、11 ms;梯度自旋回波序 列:TR、TE 为650 ms、24 ms;层间隔为 0.5 mm,层厚为 4 mm,矩阵256×256。

1.2.2 隐匿性骨折诊断标准:常规 X 线片检查未发现明显的骨折征象;患者腰部有外伤,局部有肿痛、压痛,活动功能障碍; MRI 检查图像显示T1W1、T2W1 骨折线表现出不规则条状、网状或线状,T1W1 可见低信号影,T2W1 可见高低信号影。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检查结果均由至少2 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高年资影像科专业医师共同完成阅片,并在意见一致后给出最终诊断。

\

2 结果

2.1 MRI 诊断结果。40 例患者经 X 线片检查均未发现骨折征象,经 MRI 检查,腰椎受伤部位分别为 32 例腰椎骨折(其中包括 13 例腰 1 椎体,8 例腰 2 椎体,6 例腰 3 椎体,3 例腰 4 椎体,2 例腰 5 椎体)、2 例横突骨折(其中包括 1 例腰3 横突,1 例腰 4 横突)以及 6 例棘突骨折(包括 2 例腰 2 棘突,2 例腰 3 棘突,腰 4 与腰 5 棘突各1 例)。

2.2 影像学特征。X 线片检查椎体未出现明显的形态改变及骨折线,骨小梁、骨皮质未见明显中断;MRI 影响学特征主要表现为 T1W1 可见椎体内出现走行不规则条状、线状紊乱低信号带,边缘还算清晰,T2W1 对应信号带呈现出相似的低信号影,边缘欠清晰,且骨折线周边可见小片状、斑点状高信号影,T2STIR 序列呈斑片状高信号,且范围比 T2WI 更大,对骨髓水肿更敏感。

3 讨论

隐匿性骨折主要是指经 X 线检查显示阴性但被其他的影像学方法检查出存在骨折征象的一种疾病类型,包括隐性创伤骨折、疲劳骨折、隐性骨内骨折以及衰竭骨折 4 种类型, 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受到外伤后导致患者髓内的骨小梁出现轻微骨折或骨挫伤,并伴有骨髓水肿及局部出血,或局部骨破坏等情况 [4-5]。该类型骨折患者由于不具备明显特征,极易漏诊、误诊。

腰椎受到外伤后,临床首选检查方法为 X 线平片检查,通过正侧位和双斜位对腰椎椎体、椎间隙、棘突以及横突等进行仔细观察,全面了解椎小关节、腰椎序列、曲度及腰椎间孔大小等情况。但该方法在检查中存在重叠投影现象,缺乏对比,且无法完全显示出腰椎及附件,因此,在对轻微或不规则骨折的检出率较低,漏诊率较高 [6-7]。而 MRI 具有软组织分辨率比较高、多序列、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等特点, 可清晰显示出低信号骨折线、周围软组织水肿以及骨髓水肿,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可以有效避免X 线片图像前后重叠的缺点。另外,该方法为无创、无辐射检查手段,且可准确定位及定量,借助多平面、多方位成像进行筛选,得出准确诊断结果,即便是细小的骨折线也可准确诊断,因此,在隐匿性骨折患者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8]。

本研究中,40 例患者经 X 线片检查椎体未出现明显的形态改变及骨折线,骨小梁、骨皮质未见明显中断;MRI 影响学特征主要表现为 T1W1 可见椎体内出现走行不规则条状、线状紊乱低信号带,边缘还算清晰,T2W1 对应信号带呈现出相似的低信号影,边缘欠清晰,且骨折线周边可见小片状、斑点状高信号影,T2STIR 序列呈斑片状高信号,且范围比T2WI 更大,对骨髓水肿更敏感。40 例患者经 X 线片检查均未发现骨折征象,但经 MRI 检查,腰椎受伤部位分别为 32 例腰椎骨折(其中包括 13 例腰 1 椎体,8 例腰 2 椎体,6 例腰 3 椎体,3 例腰 4 椎体,2 例腰 5 椎体)、2 例横突骨折(其中包括 1 例腰 3 横突,1 例腰 4 横突)以及 6 例棘突骨折(包括 2 例腰 2 棘突,2 例腰 3 棘突,腰 4 与腰 5 棘突各 1 例)。由此可以说明,MRI 在诊断隐匿性骨折时应用价值更好,尤其是 T2STIR 对隐匿性骨折更加敏感。

综上所述,MRI 可敏感、清晰地显示出腰椎隐匿性骨折患者骨折及水肿等病变特点和严重程度,并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如若患者存在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但 X 线片检查为阴性,可将 MRI 作为最佳检查手段,以提高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参考文献

[1] 李攀, 马洪宇, 王国庆 , 等.16 层螺旋CT 诊断腰椎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J]. 中国伤残医学,2014,22(08):186.
[2] 王亮.MRI 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0):2737-2738.
[3] 任海涛.MRI 和CT 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16(54):148.
[4] 李屹, 杜富猛, 杨胜碧. 多层CT 及MRI 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1(14):158-159.
[5] 马骥 .MRI 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作用探讨 [J]. 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8):54-55.
[6] 王腾, 沈思源.CT 及MRI 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2(08):109-110.
[7] 王宗泽, 朴哲, 张树泉 , 王新刚 .MSCT 和MRI 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分析和临床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04):666-667.
[8] 李艳秋, 杨大雄 , 周文芳.MRI 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医疗装备 ,2017,30(16):32-33.

《MRI对腰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11/20190311044503586.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0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