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对 B 超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做出评价分析。方法 对 40 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子宫内膜癌的几种 B 超声像图的基本特征,分析诊断符合率,并简要分析误诊的原因。结果与结论 本次研究之中,利用 B 超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达到了 95%(38/40),B 超综合临床对早期子宫内膜癌,仍是一个较为准确的检测手段,具有简便、高效、无损伤等显著有限,值得在临床中予以推广。
关键词: B 超;子宫内膜癌;诊断符合率
本文引用格式:邹红丽 .B 超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97):150.
0引言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发生于子宫内膜上的之中皮性恶性肿瘤,多发于女性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也是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1]。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生活方式具有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基于此, 本文对 B 超诊断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 2014 年 5 月 -2017 年 8 月我院所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 40 例,平均年龄为 59.2 岁;绝经前不规则出血患者 22 例;经期延长、经血增多患者 8 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 7 例;阴道分泌物异常患者 27 例: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1 例。阴道不规则且伴随间歇性出血,部分患者存在阴道排液的问题。
1.2方法。采用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诊断 [2-3]。患者采取平卧位,检查前使膀胱处于充盈状态,对盆腔内器官进行仔细探查,并仔细记录子宫内膜的回声特点、大小、位置以及宫旁左近脏器的关系。如果有必要,可以进行摄片。
2结果
经过 B 超检查,40 例患者会中子宫增大患者有 15 例, 占比 37.50%(14/40);正常子宫大小患者 21 例,占比52.50%(21/40);子宫萎缩患者 4 例,占比 10.00%(4/40)。
患者子宫内膜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类患者,子宫内膜增厚较为明显,呈条状回声,子宫内膜厚度约为 10-14 mm,此类患者有 13 例,占比 32.50%
(13/40)
二类患者,子宫内膜高度增厚,呈带状或团状回声,部分患者周边存在低回声晕,子宫肌层无明显回声,子宫内膜厚度达 15-29 mm,此类患者有 11 例,占比 27.50%(11/40)
三类患者,子宫内结构较为混乱,宫腔线难以清晰显示, 子宫肌层内存在实质回声区,以及若干不规则小回声或无回声区,部分患者异常改变延伸至宫颈,此类型患者 16 例,占比 40.00%(16/40),根据病理结果来判断,40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之中,腺癌患者 32 例,占比 80.00%(32/40),原位癌患者 4 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 4 例。其中癌细胞深入肌层的患者有 12 例,浸润宫颈的患者有 8 例,对比 B 超与手术病理:40 例患者之中,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38 例,误诊 2 例,诊断符合率高达 95.00%(38/40)。
3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强度的加大以及生活环境的污染,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4]。临床上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方法有 B 超以及宫腔镜等等。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超声技术已相当成熟,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而定效果,受到了临床医生的重视与认可,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癌组织在子宫内膜中扩散遍布,使内膜的形状发生不规则变化,部分病例中甚至会出现侵入肌层的现象,其早期发病一般呈弥散或局限型侵润。从本组实验的子宫内膜癌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其主要特征为内膜增厚、呈不规则形状,导致阴道出血,对于绝经妇女出现此情状者,应当予以警示。子宫内膜癌如果侵润肌层,会对预后造成极大的影响。而 B 超对于术前了解子宫肌层侵润有着极大的帮助,据相关研究显示,除普通 B 超以外,利用彩超检查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在判断是否存在肌层侵润方面,也有着相当高的准确率,与病理诊断无显著性差异;一旦癌组织波及肌层,在图像上会有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即病灶周围血管呈现扩张状态,并延续至病灶内血管,呈现出相同的形状。从这个角度来说,超声图像在子宫内膜癌患者判断肌层侵润方面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有效的方法。
通过超声图像在术前对子宫内膜癌进行诊断,能够明确肿瘤范围、大小以及是否侵润基层,对于制定治疗方法、护理以及预后方面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 B 超诊断较为清晰的显示了子宫大小形态及宫内变化,对病变所在做出了有效的判断,并能够准确显示肿瘤的范围以及侵润程度 [5]。40 例患者经 B 超检测与病理结果对照,其诊断符合率高达 95.00%。
综上所述,B 超在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中,是一种较为简单、易行、无损伤且诊断符合率较高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谢燕.B 超、CT 与MRI 的影像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综述,2015,21(21):4022-4024.
[2]王素玲.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 B 超声像图特征及其在诊断上的意义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33(30):87-88.
[3]贾东.B 超联合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24(05):47-48.
[4]邵莉萍, 陈友国, 杨纪实.B 超联合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临床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15(24):93-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