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抽取 100 例术后患者应用疼痛管理的病例资料,分析其特点及护理满意度,为临床疼痛管理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抽取 100 例中心手术室接诊的手术患者病例资料,收集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本次抽取 100 例患者,男 45 例,占比 45%,女 55 例,占 55%。民族构成情况,汉族 65 例,占比 65%,少数民族(维族、哈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35 例,占比 35%。年龄构成情况,少于 30 岁 15 例,占比 15%; 30-39 岁 22 例,40-49 岁 29 例,占比 29%,50-59 岁 19 例,占比 19%,60-69 岁 10 例,占比 10%,大于或等于70 岁 5 例,占比 5%。②首次 VSA 评分分布情况,评分 4 分,7 例,占比 7%;评分 5 分,9 例,占比 9%;评分6 分,35 例,人数最多,占比 35%;评分 7 分,17 例,17%;评分 8 分,25 例,占比 25%;评分 9 分及 10 分例数分别为 3 和 4,占比分别为 3% 和 4%。③疼痛监测总体情况,监测第 1 天,疼痛缓解例数较少,为 10 例,占比 10%,疼痛程度持平例数居多,为 75 例,占比 75%,少数病例有疼痛加重,例数 15 例,占比 15%。监测第 2至 6 天,疼痛缓解病例数逐渐增加,疼痛程度维持及疼痛加重病例数逐渐减少,截止监测第 7 天,患者疼痛缓解人数增加至 95 例,占比 95%,疼痛维持例数 5 例,占比 5%,疼痛加重例数为 0。④对该 100 例患者回访满意度情况,疼痛管理满意度 100%,护理满意度 100%。结论 实行疼痛管理,有利于了解疼痛缓解情况,提高患者满意度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疼痛;药物;管理
0引言
疼痛管理是护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以往科技及医疗不发达的时代,护理人员缺乏疼痛管理的知识、有效的疼痛管理手段及药物,因此给患者的康复及治疗带来了不利影响 [1-2]。随着科技及医疗的发展,人民对医疗及护理服务的需求提高。如何实现有效的疼痛管理是各国护理人员及学者研究的热点。当前,有关于疼痛管理的研究已逐渐从理论演变为的临床应用,极大提高了护理的效果及满意度。随着疼痛管理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有效的临床护理疼痛管理的有效措施。本研究通过回顾 100 例术后患者应用疼痛管理, 为临床疼痛管理及护理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病历资料。运用随机数表法抽取我院中心手术室接诊的手术患者病例资料 100 例。病例纳入标准:
①各类术后疼痛患者。
②住院过程均在我院治疗。
③病例资料完整,无重要信息缺失。
④全程接受我院护理,中途无因其他因素中断。
⑤施行疼痛管理。
1.2疼痛管理措施。
① 疼痛评估: 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其疼痛程度由 0-10,0
为患者未感觉到疼痛记为,10 为患者感觉到重度疼痛 [3-4]。
②疼痛分类,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及病情,对疼痛进行初步的分类,按疼痛性质分为锐痛、钝痛两类。按部位分为两类, 躯体疼痛和内脏疼痛。
③疼痛监测与记录。记录患者疼痛发作时间及缓解时间,定时进行询问,了解患者疼痛实时状况。
④疼痛护理,根据医嘱,进行疼痛护理,如冷敷、药物、针灸等。
⑤疼痛 APS 团队合作支持。由麻醉师、护师、外科医师组成,共同制定和执行患者术后疼痛管理。
⑥疼痛教育, 对患者进行疼痛宣教。告知患者疼痛注意事项,饮食上注意事项,降低疼痛发展频率。
⑦疼痛个体化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疼痛及病情情况,个性化设计疼痛管理方案。
⑧心理护理。对于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工作,缓解其抑郁,悲伤等不良心理状态。
1.3统计学分析。运用 SPSS 软件 11.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和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表示。
2结果
2.1100 例术后疼痛患者组成情况。本次抽取 100 例患者, 男 45 例,女 55 例。民族构成情况,汉族 65 例,占比 65%, 少数民族(维族、哈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35 例,占比35%。年龄构成情况, 少于 30 岁 15 例, 占比 15%;30-39 岁 22 例,40-49 岁 29 例,占比 29%,50-59 岁 19 例,占比19%,60-69 岁 10 例,占比 10%,大于或等于 70 岁 5 例,占比 5%。
2.2100 例患者术后首次疼痛 VSA 评分情况。100 例患者术后疼痛首次 VSA 评分分布情况,评分 4 分,7 例,占比 7%; 评分 5 分,9 例,占比 9%;评分 6 分,35 例,人数最多, 占比 35%;评分 7 分,17 例,17%;评分 8 分,25 例,占比25%;评分 9 分及 10 分例数分别为 3 和 4,占比分别为 3% 和 4%。
2.3100 例患者术后疼痛监测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术后立即给予患者相应的疼痛管理及护理措施。总体疼痛监测情况如下, 监测第一天, 痛缓解例数较少, 为 10 例, 占比10%,疼痛程度持平例数居多,为 75 例,占比 75%,少数病例有疼痛加重,例数 15 例,占比 15%。第二至六天,疼痛缓解病例数逐渐增加,疼痛程度维持及疼痛加重病例数逐渐减少,截止监测第七天,患者疼痛缓解人数增加至 95 例,占比95%,疼痛维持例数 5 例,占比 5%,疼痛加重例数为 0。对该 100 例患者回访满意度情况,疼痛管理满意度 100%,护理满意度 100%。
3讨论
3.1100 例术后疼痛患者组成情况分析。本次抽取了 100 例术后患者,从年龄层面、性别层面、民族层面可知,术后患者发生疼痛在各年龄、性别、汉族及少数民族均可发生。在年龄层面,疼痛的发生在各年龄段的患者均有分布,呈正态性。从数据可得知,疼痛患者集中在 40-49 岁,占比 29%, 比例最高,其余年龄段比例介于 5%-22%。从性别层面分析, 术后疼痛男女比例接近 1:1,因此由此推测,术后女患者与男患者发生疼痛几率几乎均等。从民族层面可知,本次抽样中, 汉族占比高于少数民族,这可能与我国汉族人口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有关,也可能与入院偏移相关。汉族疼痛几率是否高于其他民族,目前国内外暂无明确相关报道。
3.2首次疼痛 VSA 评分情况。100 例术后患者首次 VSA 评分 6-7,占比 53%,占比高,提示大部分患者术后可能承受 6-7 分的疼痛程度。其中评分 6 分的患者占比 35%,比例最高。评分 4 分、5 分及 9 分、10 分的人群占比都较少,提示个别术后患者承受较轻的疼痛。但总体显示,大部分术后患者承受中度(评分 6 分以上)疼痛。
3.3术后疼痛监测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本次研究结果数据显示,疼痛缓解人数百分比变化趋势呈先慢后快,在术后前三天,疼痛缓解人数百分比缓慢增长,第三天后,疼痛缓解人数百分比增长幅度迅速。在第五天后,缓解人数百分比增长趋于平缓。疼痛持平人数百分比在术后前 2 天,减少幅度缓慢,第二至第四天,人数百分比趋于平缓,近似平行。第四天后,降幅幅度较大,由 55% 降至 19%。此后,降幅趋于平稳。疼痛加重人数百分比总体低于疼痛缓解人数百分比及疼痛维持人数百分比,幅度变化范围较少,总体趋势呈先小幅增长,第二天后大幅降低。从数据结果提示,大部分术后患者疼痛缓解在第三天,前三天缓解人数百分比较低。大部分术后患者前三天疼痛未缓解(疼痛持平及加重)。少数术后患者会经历疼痛加重情况,这与 Simpson K[5] 等学者研究结果相近。最后,本次患者对疼痛管理及护理满意度为100%,提示,实行疼痛管理,有利于了解疼痛缓解情况,提高患者满意度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佳佳, 童莺歌 , 陈易, 等. 术后疼痛管理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J]. 护理与康复 ,2017,16(8):846-848.
[2]刘静, 陈静, 阎桂芸. 疼痛管理小组在混合痔术后疼痛管理中的作用[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23(12):958-956.
[3]徐城, 杨晓秋, 刘丹彦. 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在临床疼痛评估中的作用[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21(3):210-212.
[4] 卿恩 明 . 疼 痛的 心 理 学 治 疗 方 法 [J]. 中 华 护 理 杂志,2009,44(3):286-287.
[5]Simpson K,Kautzman L,Dodd S.The effects of a pain management education program on the knowledge level and attitudes of clinical staff[J].Pain Management Nursing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ain Management Nurses,2002,3(3):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