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临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30 15:02: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优势。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中药内服、外敷、针刀疗法及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西药结合功能锻炼。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和下腰痛评分。结果①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下腰痛评分治疗后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经过治疗后下腰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具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优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复方;针刀疗法;功能锻炼

本文引用格式:居永进,刘建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269-270.

0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西医多采用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治疗,短期效果尚可,停药后易复发,长期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中医多采用中药内服、外敷、推拿、针灸及中医综合疗法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且安全性高[1]。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的摸索,采用中药配合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高邮市中医院康复科门诊符合要求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平均年龄(43.6±8.3)岁;对照组48例,平均年龄(42.3±7.2)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实用骨科学》[3]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①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病史且反复发作,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多有腰部劳损、受寒受潮史;②急性发作时病变部位椎旁骶棘肌压痛,腰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③X线摄片排除其他腰椎病变;④CT/MRI检査提示椎间盘突出。

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配合治疗。

1.4排除标准。①有明显手术指征者;②预计保守治疗无效者;③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者。④不能配合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中医综合治疗:中药口服、外敷,针刀疗法,功能锻炼。

(1)中药口服方药组成:当归10 g,炒白芍10 g,杜仲15 g,川断15 g,制草乌6 g,制川乌6 g,细辛6 g,肉桂6 g后下,独活10 g,威灵仙10 g,川芎10 g,川牛膝15 g,蜈蚣2条,全蝎4 g,炙甘草6 g,肉桂6 g。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外敷中药组成:生麻黄6 g,艾叶10 g,银花藤10 g,细辛6 g,威灵仙10 g,独活10 g,制草乌10 g,络石藤10 g,寻骨风10 g,透骨草10 g,鸡血藤10 g,丹参10 g,三棱10 g,苏木10 g,透骨草10 g。将上述药物打粉装入纱布袋中,予300 mL水煎煮15 min,取出药袋,凉至45℃左右,再以干纱布包裹药袋,置于腰椎压痛明显处热敷30分钟,早晚各1次。

(3)针刀疗法:用0.6 mm×75 mm针刀。第一支松解腰4、腰5横突尖和腰4、腰5横突间及腰5、骶1横突间韧带。第二支松解关节突及椎板韧带。第三支松解腰4、腰5及腰5、骶1椎间孔的外口。

(4)功能锻炼:患者取卧位,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采用四点式拱桥支撑法两式和蹬腿抬高法两种方式。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的原则,加强腰背肌和下肢肌力的锻炼。

2.2对照组。予西药结合功能锻炼治疗。

(1)西药治疗:①止痛制剂:艾瑞昔布片(恒扬,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10041.0.1g/片)口服,每次1片,每日2次。②营养神经制剂:甲钴胺胶囊(澳仕维,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102.0.5mg/粒)口服,每次1粒,每日3次。(2)功能锻炼:同治疗组。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3观察指标与方法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判定,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改善率计算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系统[4]。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非等级资料采用χ2检验。

5治疗结果

5.1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见表2。治疗组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患者下腰痛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下腰痛评分(12.67±2.43)分,治疗后为(25.78±2.46)分;对照组治疗前为(12.78±2.64)分,治疗后为(0.42±3.16)分;2组患者治疗后,下腰痛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下腰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5.3安全性评价。2组患者均未发现神经损伤加重表现;未见口服、外敷药物的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6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发病率高且发病趋于年轻化。由于现代人缺乏运动,且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久坐、久站,腰椎间盘失去了挤压、松弛、汲取营养的运动,则易发生退变硬化,腰背肌缺乏运动则力量减退。多因寒、湿等外邪入侵人体而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临床以腰痛、下肢放射痛或感觉异常等为主要特征[5]。临床研究发现中医综合疗法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6]。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归属于中医的“腰痛”、“痹证”等范畴。《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腰背病诸候》认为“腰痛”是由于“肾经虚,风冷乘之”。故病机为正虚邪实,治疗应标本兼治、扶正驱邪。多以补益肝肾、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法[7]。本研究口服中药以当归、炒白芍、杜仲、川断补肝肾强筋骨;制草乌、制川乌、细辛、肉桂、独活、威灵仙祛风散寒除湿;川芎、川牛膝活血止痛;蜈蚣、全蝎搜风剔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扶正祛邪、通络止痛之效。根据“无菌性炎症”学说及宣蛰人“松则不痛,痛则不松”理论,借热敷中药之药性可透入皮肤直达病灶,产生活血化瘀的功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8]。针刀手术部位与经络中的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循行路线相吻合,故通过针刀治疗松解椎板和关节突,既起到了夹脊穴的针刺作用,祛邪外出,使“拘挛背急”迅速缓解。同时又松解了因慢性炎症导致的局部组织的粘连和疤痕[9-10]。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咏梅,张田宁,田千慧,等.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01):175-177+18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3]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678.
[4]范振华.骨科康复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18-220.
[5]陈祖平,董森,李辉.中医外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0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15,56(13):1128-1130.
[6]江雪梅,张兰坤,李传游.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45(11):39-41.
[7]郭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和中医药治疗进展[J].医疗装备,2018,31(22):203-204.
[8]汪宝军,王竹风,李爱君,等.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5):172-175.
[9]吴绪平,张天民.针刀临床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7.
[10]刘宇翔,车小乔,何德隆,等.中医三步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8,41(04):69-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34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