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胃炎患者运用中医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300例在2016年至2018年本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中医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150人。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较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3.33%)较低(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运用中医治疗能够获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存在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杨智玮.中医治疗慢性胃炎71例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184+186.
0引言
机体受细菌和病毒感染,导致慢性胃炎发生,该病存在较高的致残率、较长的病程时间和较高的复发率,在临床中该病属于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多数胃炎患者表现为胃脘疼痛、胃脘胀满、胃部烧灼感、反酸、嗳气及食欲减退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有效治疗方法的积极研究。遂本文主要探究慢性胃炎患者运用中医治疗的临床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300例在2016年至2018年本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人数分别为150人,分组原则为随机分组法。观察组和对照组男女患者人数之比分别为79:71、80:70;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别为(36.41±5.06)岁、(38.21±5.69)岁。在一般基线数据的比较中,影响组间比较的两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并且可以实施比较统计。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运用奥美拉唑胶囊和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两种药物用药剂量分别为每次20 mg和每次0.5 g,用药次数分别为一天2次和一天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对患者进行2个疗程的持续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中药治疗,主要方剂组成包括:8 g竹茹、10 g枳实、4 g干姜、10 g白及、6 g甘草、10 g黄芩、6枚大枣、3 g黄连、10 g木香、12 g半夏及15 g枳壳。将上述中药成分用清水煎煮,每天服用1剂,一天治疗2至3次,用药时间选择在餐后半小时时,15天为1个疗程时间,对患者进行3至4个疗程的持续治疗。
1.3观察项目。对比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评价标准[1]。消除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正常的胃黏膜胃镜检查结果时为显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了胃黏膜胃镜检查结果时为有效;病情程度更加严重时为无效。
1.5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分析,表示方法为“[n(%)]”和“(均数±标准差)”、检验方法为“”和“t”,用P<0.05表示结果有差异。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全部患者中,82例、63例及5例分别为治疗显效、有效及无效的发生例数,96.67%
(145/150)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全部患者中,65例、62例及23例分别为治疗显效、有效及无效的发生例数,84.67%(127/150)为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可见,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较低(P<0.05)。
2.2对比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低(P<0.05),见表1。可见,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具有差异,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受不良饮食、生活规律和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的影响,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慢性胃炎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通过胃镜检查,能够在胃部将病变组织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病因,如果早期治疗不及时,将会导致病情不断进展,使患者出现胃黏膜萎缩情况,同时有纤维组织增生和黏膜肌增厚情况伴随发生,使得患者的胃黏膜变薄,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极大威胁[2]。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首方是三泻心汤,该方的主要中药组成包括干姜、黄芩、黄连、大枣、半夏及干草等,其中中药干姜具有散脾寒、消痞的作用,甘草和大枣可以补虚甘温,从而恢复中焦升降功能。同时甘草具有缓急止痛的功效,黄连在燥湿清热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上述中药成分联合应用,能够实现寒湿并用,消补兼施的作用,从而实现对慢性胃炎的有效治疗[3-5]。
本文通过探究慢性胃炎患者运用中医治疗的临床体会,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较对照组(84.67%)高(P<0.05),表明中医治疗可以获得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且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3.33%)低于对照组(8.67%),(P<0.05),表明中医治疗能够获得较高的安全性[6-10]。综上所述,慢性胃炎患者运用中医治疗的临床价值十分显著,该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促进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降低,其治疗安全性较高,因此应当在临床中积极推广和应用该治疗方法[11-17]。
参考文献
[1]张北华,高蕊,李振华,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专家经验数据挖掘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8):704-708.
[2]邹文静,张秋萍,金静,等.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布分析[J].陕西中医,2018,39(10):1402-1404.
[3]李璟,李琪,王硕硕,等.隔物灸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保护的临床效应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3):361-367.
[4]王萍,唐旭东.唐旭东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经验数据挖掘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1):25-30.
[5]白丽君,李振华,乔桦.李振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的数据挖掘分析[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2):161-164.
[6]赵钢,冯媛媛,刘宣,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06):27-29.
[7]杨梅芳.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相关性[J].当代医学,2016,22(21):156-157.
[8]杨建红,周婕,刘华,等.隔物灸敷贴中脘穴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并发症临床护理研究[J].医疗装备,2015(16):196-197.
[9]木合塔尔·阿尤甫,哈木拉提·吾甫尔.隔物灸哮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外寒内饮证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2,32(9):930-932.
[10]王颖.张道宗学术思想总结及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1]赵钢,冯媛媛,刘宣,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06):27-29.
[12]王思君,马鋆,赵树明,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选穴与用药规律[J].吉林中医药,2018,v.38(05):10-13.
[13]刘立昌,余洪磊,等.216例慢性肾炎患者黏膜炎症、诱因、体质与中医证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8).
[14]梁颜,陈立园,王富春.基于现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选穴及用药规律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8(4):373-377.
[15]牛野,刘武,王富春.基于现代文献穴位贴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选穴及用药规律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8,38(11):7-11.
[16]梁爽,黄凯裕,许岳亭,等.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选穴规律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2):2598-2604.
[17]王鹤,余召民,王富春.基于现代文献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选穴与用药规律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8,38(08):7-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