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对临床诊疗疾病意义重大,融入到施针、用药之中。笔者以中医整体辨证思维为指导,临床治疗结节性红斑及高血压病上颇有感悟,现记录验案二则,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关键词:中医;整体辨证;验案
本文引用格式:曲强.中医整体辩证思维指导下验案二则[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179+182.
0引言
中医整体观[1]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完美的体现了“天人合一”。人类可以站立行走,头顶天,充分吸取天之精华,所以人类拥有最强大的智慧,而脚踏地,禀受丰足地气,故可感知世间万物。人体五脏应五季,肝、心、脾、肺、肾,应春、夏、长、秋、冬,情志的变化同样引起身体的异样。《孟子•告子下》曰:“有诸内,必行诸外”。现总结临床验案二则,以供参考。
1案一:结节性红斑
患者,王某,女,31岁。初诊:2018年12月31日。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皮肤红斑,皮下小结节,疼痛,畏寒,有痰,胃不适,寐欠安,二便可。舌质红,苔白厚,脉细数。辨证:毒热瘀滞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散结通络。方药:水牛角15 g,白芍20 g,赤芍药15 g,生地黄20 g,牡丹皮15 g,姜半夏15 g,山慈菇15 g,蝉蜕15 g,延胡索15 g,连翘25 g,砂仁12 g,川芎10 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2次温服。后患者未再来就诊。电话随访后,患者红斑、结节消失,已愈。
按:结节性红斑好发于青年女性,是一种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下肢的疼痛,皮下结节等,具有自限性[2]。与中医学中“瓜藤缠”、“梅核丹”等相类似[3]。目前,不同医家对于此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各不相同。但是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理论却为本病提供依据,那么治疗上方可迎刃而解。患者双下肢皮肤红斑,皆因热毒瘀滞,机体血络阻塞不同,故而疼痛;经脉阻滞不通,形成有形之物,皮下结节、红斑。故考虑热入营血,《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方,用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皮下小结节,疼痛,多为热瘀痰凝之故,加之姜半夏化痰;山慈菇软坚散结;连翘素有“疮家圣药”之称[4],临床上用于治疗痈肿疮毒、淋巴结核等症;延胡索行气止痛;患者畏寒,内有郁热,蝉蜕[5]散风除热透疹,使营血之邪透出气分而解,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蝉蜕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川芎行气、活血,使气得以通,瘀得以化;加之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散结通络之效。
2案二:高血压病
患者,施某,女,46岁。初诊:2018年1月6日。病人近半年自测血压最高150/110 mmHg,月事迟至5月余。就诊当日:自诉头晕,偏头痛,心烦,阵发心慌,口苦,纳可,寐差,二便可。舌质红,苔白厚,脉弦滑。测血压:140/110 mmHg。辨证:肝郁脾虚证。治则: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取穴:太冲、丰隆、足三里、合谷、内关、曲池,太冲、丰隆泄法,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 min,后大椎穴放血,同时针刺风池穴。起针后,测血压130/85 mmHg。自诉头痛缓解[6-7]。
次日,患者继续就诊,治疗前血压135/90 mmHg,取穴:太冲、丰隆、足三里、合谷、内关、曲池,手法同前,留针30 min,治疗过程中,患者平稳入睡,起针后,测血压125/85 mmHg。且症状明显减轻。
三日:取穴增加太溪、三阴交,维持治疗14日。血压维持在120/85 mmHg。无明显不适症状。
后随访,血压稳定,无不适症状。
按:随着社会压力、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而对于新发的高血压病患者,考虑西药降压过程中的副作用,多数选择中医对症治疗。对于临界高血压,表现为舒张压高,脉压差小的这一类患者,多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所致。临床上采用针灸的治疗方法,收效显著[8-9]。该类患者多因情志不舒,肝经郁热所致,肝木生心火,肝郁而化热,火热之邪携血而上,而发此病。验案二的患者停经数月,肝血不足,加之情志失和,郁而化火,火性炎上,致头晕,头痛,且以少阳经头痛为重;苦为火之味,故见口苦;热扰心神,出现心烦,阵发心慌,寐差。急则治其标,取穴:太冲、丰隆、足三里、合谷、内关、曲池,用以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用以清肝泻火;配丰隆化痰祛湿;“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与脾经互为表里,选此二穴共泄肝胃之实火;配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曲池清泄阳明,以便邪有所出;配足三里调补气血、通经活络,扶正祛邪;配合谷通阳止痛,推动气血运行,合谷与太冲合成四关穴,是人体生命的关口,二穴相配镇静安神、平肝潜阳,为治高血压病之要穴;配内关以调心神,内关虽属心包经,因心包与心本同一体、其气相通,且心包可代心受邪,从而解决患者心慌、心烦之症;配曲池调和气血,疏经通络,曲池配丰隆,临床上减慢心率、降压效果显著;大椎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大椎放血起到疏经祛瘀通络之功;同时配风池疏通头部气机,治以平肝潜阳,泻此穴实则为泻肝胆之实热之气[10-11]。次日,缓则治其本,攻补兼施,原穴不变,后配太溪、三阴交调补肝肾,实则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补,气血调和,方可百病不生。临床上对于施针,用药,整体辨证思维至关重要,它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体系。这就需要我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方可将人体与自然融为一体。
3 结论
当人体五脏精气功能失常之时,必有相应的形体官窍发生反应;而当疾病发生在不同阶段之时,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这种思维在内科、皮肤科等各科领域皆有指导作用。临床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认识疾病的思维才会灵活、敏捷,才能有效的发挥中医诊治优势。
参考文献
[1]孙国岗.中医整体观念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8):652-653.
[2]李丹,刘巧.近十年从瘀论治结节性红斑总结[J].江西中医药,2016,47(03):78-80.
[3]吴晶金,刘维.刘维治疗结节性红斑经验介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05):85-86.
[4]王平,钱忠直.《中国药典》2010年版编制大纲解读[J].药物分析杂志,2008(2):337-340.
[5]张驰,杨届.蝉蜕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4,(11):194-195.
[6]崔杰尔.中医验案二则之我见[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3):33.
[7]王志凯,孙西庆.中医药治疗眩晕验案二则[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5):152-153.
[8]宗瑛.中医内外辨治痈疽验案二则[J].四川中医,2005,23(3):82.
[9]李延文,鲍月华.肌衄验案二则[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8(24):142.
[10]翁树忠.中医辨证论治验案4则[J].光明中医,2011,26(4):811-811.
[11]黄庆宁.活血化瘀法验案二则[J].广西中医药,1996(5):26-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