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120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30 13:53: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命名为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命名为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6.67%)。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效果显著,建议将此种治疗方式广泛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药辨证;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廖虹.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120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177-178.

0引言

骨质疏松症(OP)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全身性代谢骨病,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极易发生脆性骨折,并多发于脊柱、髋部和前臂部位,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以往临床之中对于骨质疏松症,多采用西医药物治疗,如为患者补充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但是治疗见效较慢,并且毒副作用较多,且治疗费用高昂,一般家庭难以负担。而中医学博大精深,对于骨质疏松症有很深入的研究,本次临床调查研究,主要是为了验证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组患者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区间为52-76岁,平均(56±1.2)岁。对照组患者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区间为54-78岁,平均(58±1.5)岁。

1.2治疗方法。本次临床调查研究中,我院对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即口服骨营养补充剂,包括葡萄糖钙片(每日三次,每次0.5 g)和维生素D(每晚口服,每次20μg),治疗疗程为8个月[1]。对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基准药物为黄芪20 g、熟地15 g、当归12 g、山药12 g、山萸肉10 g、白术10 g、陈皮10 g、牛膝9 g、川芎9 g、阿胶6 g、甘草6 g,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病症辩证加减,如对于有腰膝酸痛、耳鸣耳聋、脱发、舌淡苔白、脉细者,可加味黄精12 g、狗脊10 g、龟板9 g;而对于有畏寒肢冷、腰膝酸沉、久泻不止、浮肿、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可在基础药方之上加味菟丝子10 g、制附子9 g;而对于有腰膝酸痛、腹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者,则可为患者加味党参10 g、白扁豆9 g;而对于有腰膝酸痛、潮热盗汗、眩晕、舌红少苔、脉细者,则可以在基础药方之上加味龟板、补骨脂、淫羊藿各10 g;对于症见腰膝酸痛、肢体麻木、舌淡苔白、脉沉迟者,则可以为患者加味鸡血藤9 g、防风9 g、独活6 g,药物采用开水煎服的方式,每日2次,每次200 mL,治疗疗程同样为8个月。

1.3临床观察指标。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观察指标为:显效、有效、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
 


3讨论

骨质疏松症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通常老年男性及绝经后的妇女易患此种病症,患者除腰背疼痛外,由于骨质中的钙含量减少,还极易发生脆性骨折,因此是致残率和致伤率较高的疾病。依照现下的临床医疗技术,尚无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将患者疏松的骨质恢复正常骨量,只能通过雌性激素、降钙素、双磷酸类药物及维生素D、钙剂的使用,从而帮助患者防止骨量进一步散失,促使患者的病症得到缓解[2]。但是很显然上述西医疗法,见效是比较慢的,同时毒副作用较大,并且治疗费用高昂,很多家庭难以承受这样的经济负担,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从中医角度上对骨质疏松症的分析分为多种,根据“肾主骨”理论分析,主要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肾精不足型三种类型。其中肾阳虚型主要症状多表现在腰膝酸软,且畏寒肢冷,尤其是患者的下肢更为严重,并伴有深井萎靡、头晕目眩的症状。结合中医学的分析,针对这种类型所引起的骨质疏松主要选用肉桂、山药、枸杞、山茱萸、制附子、当归等药物;肾阳虚型的骨质疏松症,多表现为失眠多梦,并时发骨痛,腰膝酸软,且伴有眩晕耳鸣、关节僵硬等症状。中医药学针对这种类型的骨质疏松症主要以山药、山茱萸、牛膝、熟地、黄柏、知母、菟丝子等药材为主;肾精不足型骨质疏松患者的患部酸楚隐痛,且伴有筋骨痿弱无力、耳鸣耳聋、发脱齿摇、骨骼痿软、精神萎靡、动作迟缓等症状。中医药学针对这种类型的骨质疏松主要采用熟地、紫河车、麦冬、牛膝、龟板、杜仲、天冬等药物为主。当然,从中医学角度上对骨质疏松的分析远不止此,中医药学博大精深,面对骨质疏松还氛围气血不足型、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脾气虚衰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所选用的治疗药物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症最早的记载始于《内径》,并提出“骨气热,则腰脊不能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瘘”,并将骨质疏松症归结为“骨痹”“骨瘘”范畴,认为“肾精亏虚”是导致此种疾病的主要原因,而这与现代医学也是不谋而合的。如近些年就有临床医学者指出,肾虚患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会有所衰退,这使得性激素分泌下降,这使得患者体内的骨组织含量减少,从而诱发骨质疏松症[3]。因此我院认为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是切实可行的,为了能够进一步的证实这一研究推论,我院专门针对于此展开了一次临床资料调查。在本次临床调查研究中,我院参照WHO1994年诊断标准(骨密度量正常值2.5个标准差),抽选了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调查研究资料,而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可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67%,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6.67%。这样的调查结果表示,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效果显著,中医药机理是补肾、补肝、补脾,促使药物成分能不同程度的提升患者的骨密度、骨矿含量,并加快患者骨细胞增殖、分化,使骨结构力学特征得以增强,延缓细胞的衰老蜕变过程,帮助患者加快骨重建。因此建议今后临床之中首选中医药辨证法,为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治疗[4]。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症病因复杂,致残率较高,以往临床之中治疗骨质疏松症,多采用西医治疗方式,而本次临床调查研究证实,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效果更为显著,8个月的疗程内,患者腰、膝、背多部位疼痛症状基本消失,肢体功能活动正常,因此建议今后临床之中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首选中医药辨证治疗。

参考文献

[1]廉荣,付英昊.中医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8,27(07):184+186.
[2]杨权宏.中医辨证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5):84+26.
[3]韩向莉,娄志杰,邵岩.骨质疏松症中医病名病机、临床实验及内外辨证治疗研究近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3):1905-1907.
[4]梁俊.中医辨证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02):233-2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3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