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药溻渍配合针刺治疗痹痛型颈椎病56例临床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30 11:32: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溻渍配合针刺治疗痹痛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寻找一种治疗此疾病有效、简单、可靠的中医保守疗法。方法本实验以56例痹痛颈椎病患者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治疗组,各组均28例。对照组仅采用针刺腧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溻渍治疗。通过14天不同的治疗,分别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VAS、治疗后总体有效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症状积分、VAS评分分别为(2.68±2.11)、(2.08±1.84)均高于治疗组(1.46±2.28)、(1.16±1.49),均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82%)、(39%),治疗组则分别为(93%),治愈率(54%)。结论中药溻渍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有效地改善症状及体征,疗效肯定,安全性高,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溻渍;针刺治疗;颈椎病

本文引用格式:卜献忠,卜宝丽,张龙昌,等.中药溻渍配合针刺治疗痹痛型颈椎病56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8):208-209

0引言

神经根性颈椎病的病名在中医古典文献中并没有提及过,根据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特点,颈椎病应当属祖国医学中“头痛”、“弦晕”等等范畴。在临床中,痹痛型颈椎病以40-60岁患者多见,约占颈椎病患者的60-70%[1]。随着现代会的高速发展、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近年来发病年龄逐渐更加年轻化了[2]。目前,查阅文献发现中医保守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一定的疗效,而针刺与中药溻渍具有较显著的中医特色[3]。针刺是一种传统有效的治疗技术,在于条畅气血、疏经通络、通达阻滞的经络。中药溻渍是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外敷技术,采用中药直接敷于患处,充分体现了温热与药物的双重作用,两者配合能够有效的发挥疏通经络、祛风散寒作用[4]。本研究目的探讨中药溻渍配合针刺对痹痛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试图寻找一种治疗此疾病有效、简单、可靠有效的中医保守疗法。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到2019年6月在洛阳市瀍河区回族乡医院就诊的经临床辨证、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神经根性颈椎病的患者,60例患者均有神经根型颈椎病发作史,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41岁;病程最短0.5个月,最长1年。

1.2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患者;老年骨质疏松症及精神障碍患者;MRI示有明显脊髓变性者;患有脊柱肿瘤、结核、骨折等疾病者;过敏体质,对本药过敏者;颈背部有皮肤损伤或皮肤病患者。不能耐受针刺、晕针者;排除资料不完善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治疗方法

对照组:针刺0.5-1寸,选取主穴天窗、肩中腧、肩外腧、天宗、臑腧、消乐、手五里、曲池、手三里、阿是穴(C5\6、C6\7横突间隙);配穴:若手指、掌桡侧疼痛、麻木,再选取合谷、外劳宫、外关;若手指、掌尺侧疼痛、麻木,再选取腰痛点、内关,施以电针,采用连续波,到达止痛和刺激神经的作用,强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15min\次,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塌渍治疗:塌渍药物组成:透骨草、红花、木瓜、川牛膝、伸筋草、桑枝、刘寄奴,各15g;草乌、川乌、花椒,各12g;艾叶、桂枝,各9g。用棉布药包将上述药物装在里面,然后用温水泡20min,再用小型洗衣机甩干,最后用微波炉加热1min。把药包置于患处30min,再用射频灯加热保持恒定温度(防治烫伤患处),1次\日。

2.1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总体有效率不同指标的评分变化。

2.2疗效评价标准

本实验的疗效标准,则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而制定。治愈:就诊前的各种症状均已消失,肢体达到正常肌力,躯干、四肢功能活动正常。好转:就诊前的各种症状明显缓解,躯干、四肢疼痛缓解,且运动功能有显著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检验则应用t和2进行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x±s)、(%)表示计量、计数资料数据,P<0.05即有显著差异。

3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积分、VAS评分,治疗前后总体有效率、治愈率,实验结果显示两者各项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


\

 


4讨论

痹痛型颈椎病则以头项部、肩背部的酸痛不适,中医将此疾病归入“痹症范畴”[4]。《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总结了痹痛型颈椎病发病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三邪侵袭颈项部、肩背部软组织,导致其局部经络的气血运行阻滞,经络不畅或不通,不通则痛。故本研究选用常见的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药物。本研究结果是对照组症状积分、VAS评分分别为(2.68±2.11)、(2.08±1.84)均高于治疗组(1.46±2.28)、(1.16±1.49),均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82%)、(39%),治疗组则分别为(93%),治愈率(54%)。红花、川牛膝、刘寄奴均具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红花是骨伤科常用的跌打损伤的药物,《本草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川牛膝则专注于攻破之力,刘寄奴则擅于破血,三种药物联合应用则活血的作用更强,更有助于痛经止痛作用的发挥。川乌、草乌、桑枝均擅长于祛风湿、通经络,但川乌、草乌通络止痛作用更显著,桑枝则擅于治疗关节酸痛、麻木等症状。艾叶与针灸常配合使用,能够较好地发挥温经、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同时与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的桂枝合用,能够显着增强温经散寒的功效,更有助于发挥桂枝治疗寒凝血滞导致的各种疼痛的作用。伸筋草、透骨草均均有舒筋活血的功效,前者同时还具有补气通络的功效,后者还具有活络止痛的功效,擅长治疗诸身疼痛之症,两者合用显著增强了舒筋活血的功效。上述药物配合使用,治疗目的明确,主要针对神经根性颈椎病的拘挛疼痛症状,充分发挥著药的“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祛风活络”的作用,故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基本病机为颈项部气血凝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根据针刺腧穴的远、近治疗作用,分别刺激相应筋脉的腧穴,从而发挥经络间的协同作用传统医学认为:针刺颈肩部腧穴能够温经散寒,活络止痛,松解粘连,缓解局部软组织组织肿胀,减轻神经根受压程度,从而缓解颈肩部不适的症状[5]。曲池、合谷、手五里、手三里、均为大肠经之腧穴,因其循行路线常经过肩臂部,故常用于治疗此部位的损伤;肩中俞、肩外俞、天宗、天窗、臑腧均为小肠经之腧穴,因其循行路线常经过上肢外侧、肩后及肩胛部、颈部,故常用于治疗此部位的损伤;内关为手厥阴经之腧穴,络穴,善治肘臂挛痛。消乐、外关手少阳三焦经之腧穴,其循行起于小指,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二者分别治疗上肢痿痹、肘臂痛;腰痛点为奇穴,善治急性腰扭伤。综上所述,针刺上述穴位能刺激这些穴位,能疏通这些腧穴所在经脉的气血,从而舒经活络,从而达到止痛的作用。

总之,中药溻渍与针刺配合应用,能够较好的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从而增强其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5结论

中药溻渍配合针刺与针刺疗法均能缓解颈部酸痛不适的症状,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两者临床治疗效果确切,但中药溻渍配合针刺的治疗效果较优于仅采用针刺疗法的效果。因此,中药溻渍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的临床实用性强、效果较好,值得在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立国,于杰.非手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4):66-69.
[2]刘沛霖.活血通络中药内服+穴位注射治疗气虚血瘀证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30):3861-3864.
[3]刘杨.针刺结合中药塌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气滞证)影响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7.
[4]宫妍,张婧懿,张敏,等.中药溻渍结合红外线照射法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14):29-31.
[5]梁凤霞,姜迎萍.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9,37(02):152-1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3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