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针灸对于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作用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92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例,纳入时间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单纯接受传统针刺的46例为A组,在A组基础上接受针灸的46例为B组,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B组患者在治疗后其治疗疗效高于A组患者,进行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B组患者在治疗后其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A组患者,进行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B组患者在治疗后其面肌痉挛强度评分低于A组患者,进行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B组患者在治疗后其面肌痉挛频度评分低于A组患者,进行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而言,针灸能够得到十分良好且确定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其面肌痉挛程度最大限度地得到改善,建议临床推崇使用。
关键词:原发性面肌痉挛;治疗;针灸;效果;应用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王玲,张芳芳,刘桂珍.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34-35+37.
Clinical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reatment of Primary Facial Spasm
WANG Ling-lin,ZHANG Fang-fang,LIU Gui-zhen*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Shanghai Putuo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Shanghai 20006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function and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primary facial spasm patients.Methods Choose 92 cases primary hemifacial spasm patietns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7 to December 2018.46 case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simpl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46 cases of in group B with acupuncture on the basis of group A.Observe and compare results of two groups.Results After treatment,curative effect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group A,compariso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otal complications incidence of group B was lower than group A,compariso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facial spasm intensity scores of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group A,compariso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treatment,frequency of facial spasm in group B was lower than group A,compariso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Acupuncture can achieve good and definite curative effect on primary facial spasm patients,at the same time,can reduce occurrence of various complications,and improve facial spasm degree to the maximum extent,which is recommended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Primary facial spasm;Treatment;Acupuncture;Effect;Application value
0引言
原发性面肌痉挛指的是因为许多不确定因素而引发的单侧面神经运动功能紊乱之一,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大多都会出现半侧面部不自主性抽搐,且其抽搐体现为阵发性,会由于精神太过紧张、疲乏、自主运动等而有所加剧。发病大多都是由眼轮匝肌开始,借着,涉及到面部总体,在周围性面瘫长时间无法得到治愈后,就会引发原发性痉挛[1]。对于面肌痉挛而言,其被归属至“筋惕肉润”这个范畴中,病因是因为素体阴亏或是体弱气衰等而引发筋脉失调、气滞堵络等上扰至面部而引发,病位处于面部阳经,与肝脏、肾脏等都有关,病性有虚也有实。对于原发性面肌痉挛而言,其好发于所有年龄阶段的人群中,但是,大多都是中年女性[2]。文章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患者实施分组,并进一步研究了传统针刺与针灸治疗此病的价值,现将实际情况介绍如下。
1对象、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收治的92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例,纳入时间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单纯接受传统针刺的46例为A组,在A组基础上接受针灸的46例为B组。A组性别:13例男、33例女;年龄范围:23-77岁,平均(50.95±10.37)岁;病程范围:23 d至22个月,平均(11.89±3.07)个月。B组性别:14例男、32例女;年龄范围:24-78岁,平均(51.79±11.48)岁;病程范围:24 d至21个月,平均(10.96±2.77)个月。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无差异,可进一步比较,P>0.05。
1.2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都经过临床症状观察等联合诊断而确诊;②2组患者及其(或其)家人对此研究一律知情且同意;③2组患者的病例资料一律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④2组患者的意识都正常。
1.3剔除标准。①剔除合并有重度的精神疾病、传染疾病的患者;②剔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脑部疾病、肺部疾病的患者;③剔除对本次治疗存在过敏的患者;④剔除在中途退出此研究的患者;⑤剔除合并有严重的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的患者;⑥剔除尚处于哺乳期与妊娠期中的女性患者。
1.4方式。
1.4.1B组:对患者施予针灸:即借助面部挂针联合埋针对“四关穴”进行针刺。选出合谷、阿是穴(发生面部痉挛的位置)、太冲。各项操作:①常规对双侧太冲、合谷进行针刺,刺进0.8寸-1.2寸,借助捻转泻法。②再取挂针法:针尖与皮肤表面间体现为15°角,十分迅速地进行进针,浅刺进皮下共1 mm-2 mm,让针尖位置的皮肤得到突起,并形成小丘,让针柄自然得到下垂,针体悬着,但是,不可以落下,在两针间间距0.5 cm,无需施手法,且患者没有出现针感,留针共30 min。③在取针结束后,借助麦粒型皮内针进行埋针。
依据出现痉挛的位置,对单个位置选出3颗麦粒型揿针,在发生痉挛的位置借助络合碘进行消毒,借助镊子夹持起麦粒型揿针中的圆圈位置,让针身与皮肤表面间体现为15°角,把针平刺进皮内,让麦粒型针中的圆圈位置能够平附在穴位的皮肤,借助0.8 cm×0.8 cm的胶布对其进行固定。告诉患者对于埋针位置严禁用手抠抓,并维持干净与干燥,且不要让胶布发生脱落,每日早间、午间、晚间对埋针位置进行30 s的按压,但是,不可以进行揉搓。留针至第二天进行针刺治疗以前取出,隔天进行一次埋针。每日进行一次的治疗,共进行10 d即为一个治疗周期。在治疗周期之间休息共2 d,共进行两个治疗周期的治疗。
1.4.2A组:对患者施予传统的针刺:选出攒竹、太冲(双侧)、翳风、颧髎、太阳、合谷(双侧)、地仓、四白,借助捻转泻法,行针有关的方式与B组患者相一致。留针共30 min,每日进行一次的治疗,共进行10 d即为一个治疗周期。在治疗周期之间休息共2 d,共进行两个治疗周期的治疗。
1.5观察指标。
1.5.1治疗疗效。评估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治疗疗效,治愈:各项表现与症状全部得到消退,痉挛频度、强度降低至0级;显效:各项表现与症状十分显著地得到了改善,痉挛强度降低2级,且痉挛频度降低2级;有效:各项表现与症状得到了改善,痉挛强度降低1级,痉挛频度降低1级;无效:各项表现与症状并未得到改善,痉挛频度、强度都并未得到降低,甚至是有所升高。
1.5.2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评估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在这其中,并发症主要就包括了上睑下垂、精神萎靡、气血虚弱。
1.5.3面肌痉挛强度评分。评估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以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其面肌痉挛强度评分,面肌痉挛强度分级规范:依据Shorr所给予的眼睑与面肌痉挛强度规范进行评判:0级:共0分,Ⅰ级:共1分,Ⅱ级:共2分,Ⅲ级:共3分,Ⅳ级:共4分;总分与面肌痉挛强度间体现为负向的关系。
1.5.4面肌痉挛频度评分。评估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以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其面肌痉挛频度评分:依据Penn痉挛频度分级规范,把面肌痉挛频度共分成0级-4级,0级:共0分,1级:共1分,2级:共2分,3级:共3分,4级:共4分,总分与面肌痉挛频度间体现为负向的关系。
1.6数据分析及统计处理。此次研究涉及的所有数据一律以SPSS 19.0这一统计学软件实施处理,其中,2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治疗疗效情况一律用[例(%)]表示,选择检验;而治疗后的面肌痉挛强度评分、面肌痉挛频度评分一律以(±s)表示,选择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无意义。
2结果
2.1比较2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B组在治疗后其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A组,进行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见表1。
2.2比较2组治疗疗效。B组在治疗后其治疗疗效高于A组,进行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见表2。
2.3比较2组在治疗前后面肌痉挛频度评分。B组在治疗以前其面肌痉挛频度评分对比A组,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B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其面肌痉挛频度评分低于A组,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
(P<0.05),见表3。
2.4比较2组在治疗前后面肌痉挛强度评分。B组在治疗以前其面肌痉挛强度评分对比A组,没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B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其面肌痉挛强度评分低于A组,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
(P<0.05),见表4。
3讨论
在临床中,面肌痉挛通常被认为是因为患者的面神经发生脱髓鞘改变,而使得面神经核中出现异常电兴奋灶,在现代医学中,把面肌痉挛分成了继发性、原发性[3]。现阶段,有研究人员指出了,原发性面肌痉挛与面神经脑干起始段中神经血管所出现的接触或是压迫间紧密相连,同时,血管对神经根所带来的压迫让神经纤维得到挤压,从而引发脱髓鞘变,邻近神经纤维间出现了伪突触,引发短路,较轻的触觉刺激能够借助短路所形成的冲动传入中枢而引发[4]。对于原发性面肌痉挛而言,其进展较缓,病因也没有确定,而西医对其进行的治疗不够理想,西药具有许多副作用;肉毒素封闭治疗仅可以短暂性地进行缓解,较易出现复发。而中医针灸治疗更为高效且安全,也没有毒副作用。对于面部发生局部痉挛的位置,传统针刺大多都是选出攒竹、翳风、太阳等有关的穴位,借助捻转泻法,留针共30 min[5]。在本研究中,对面部出现局部痉挛的位置借助挂针法进行多针浅刺,能够激起穴位浅层中的经气,借助浅表舒缓的刺激方式,让局部气血能够更为顺畅地得到运行,进而打通经络、调节气血,让面肌获得血气,抽搐也能够停止[6]。埋针为久留针所得到的一种进步,在针被埋进皮下后,能够得到平稳且持续性的刺激,促进经络中的气血得到运行,激起机体中的正气,进而去除病邪[7]。太冲能够调节气血,以熄风解痉、舒筋活络、清除肝火、滋养肝血[8]。而太冲在与合谷得到配合后,由上至下、兼具阴阳、一腑一脏、刚柔共济,在功能方面,能够彼此协调,以平肝息风、镇定安神、宣肺解痉、活血镇痛[9]。在本研究中,B组患者在治疗后其治疗疗效高于A组患者,进行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B组患者在治疗后其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A组患者,进行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B组患者在治疗后其面肌痉挛强度评分低于A组患者,进行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B组患者在治疗后其面肌痉挛频度评分低于A组患者,进行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
综上所述,针灸对于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而言,能够在保障其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下,促进其面肌痉挛程度最大限度地得到缓解,同时,还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建议临床推崇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涛,程亚鹏,刘跃亭.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临床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8):2205-2207.
[2]别小华,薛俊刚,袁武军,等.全程减压与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比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46(4):360-364.
[3]陈新治,武广永,顾水均,等.TOF-MRA影像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10):1042-1046.
[4]陈利军,陈士新,孙泽栋,等.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曲面重建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应用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5,6(10):744-749.
[5]朱浩然,张宁,李馨歆,等.抗焦虑抑郁药物改善伴焦虑抑郁的原发性面肌痉挛症状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46(3):255-257.
[6]王楠,郭婉姝,刘彤彤,等.椎动脉优势与脑血管疾病、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2017,34(3):208-212.
[7]权俊杰,屈建强,周乐.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面肌痉挛患者临床特征及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7):9-11.
[8]黄旭,杜海斌,王涛,等.微波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特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听力下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1):71-72.
[9]朱传清,郭春锋,于泽峰.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三维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学,2018,40(5):531-5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