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例脑梗塞患者以分段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康复效果,并统计护理满意度的结果。结果观察组康复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梗塞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是可行的,能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功能
本文引用格式:王丹丹.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340,343.
0引言
脑梗塞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等,是心脑血管常见病;脑梗塞发病突然,患者临床表现为言语障碍、智力障碍、肢体偏瘫等。老年人因血管条件的生理性下降,血管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大,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脑梗塞的发病率亦随之上升;加之壮年人群因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影响,致使脑梗塞呈年轻化发展趋势[1]。脑梗塞后导致的各项功能障碍决定了患者需要接受相应的康复护理,以最大程度上挽救与恢复丧失的功能。本文中,我院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内容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来我院就诊的脑梗塞患者中选取200例纳为观察对象,对象选取时间区间:2018年1月起始、2019年3月终止,分组方式:分段随机化原则,单组样本量均为100例。
观察组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48~73岁,平均(62.04±3.10)岁;对照组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49~75岁,平均(61.87±3.52)岁。
入选标准:(1)均符合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标准;(2)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或语言功能障碍;(3)神志清楚。
排除标准:(1)昏迷或生命体征波动过大者;(2)脑血管疾病病史;(3)发病前即存在语言障碍、老年痴呆、精神异常等。
文中两组患者的一般统计资料对比,P>0.05,可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1.2方法
两组脑梗塞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恢复期高压氧舱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护理,在病情稳定、患者体力适当恢复后,进行康复护理的介入。观察组患者则在入院后3~5 d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康复护理措施如下。
第一方面:制定康复护理计划。经过监测及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梗死灶不再发展、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始接受早期的康复护理,依据患者病情特点、功能缺失情况、心理状态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护理计划。
第二方面:肢体康复训练的护理。先从被动运动开始干预,将患者肢体进行功能位置摆放;活动患者上肢、下肢的各个关节,包括肘、肩、指(趾)、腕、膝、踝等关节。患者出现自我感觉后,指导患者自行进行肌肉放松、紧张的训练,逐渐进行关节的主动训练[2]。视情况逐步进行接物、喝水、梳头等技能训练。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鼓励患者积极进行主动运动。
第三方面:行走及精细动作训练。仍然自被动运动开始,在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时,定时进行翻身及卧位更换;指导患者依靠辅助用具进行自我协助翻身,逐渐进行自主变更卧位。在下床前,先循序渐进的进行坐位保持、独立坐位、床边坐位、床边站立等,在患者体力恢复、功能改善后,练习平衡站立,并在辅具的协助下床边行走,直至恢复独立行走能力。上肢大动作功能恢复后,执行精细动作训练计划,以捡积木、分硬币等小活动锻炼肢体的精细动作能力[3]。
第四方面:语言功能康复的护理。对于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早期的语言功能康复,指导患者进行舌头伸缩的锻炼,以恢复舌头的灵敏性;向患者进行发音口型的示范,鼓励患者张口发音。
1.3观察指标
以康复效果、护理满意度作为观察项目。效果评价:显著进步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0%,日常生活能基本自理;进步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5%,仍不能进行日常生活的自我照顾,但脑梗塞并发症有明显的改善;无效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疾病症状未见好转。满意度评估中,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对护理服务越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 22.0,用百分比表示康复效果,进行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达满意度评分,用t检验。检验结果:P<0.05表示正在比较的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康复效果的比较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脑梗塞患者中显著进步60例、进步34例、无效6例,康复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显著进步41例、进步39例、无效20例,康复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康复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比较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脑梗塞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为(98.74±1.03)分,对照组的满意度评分为(93.44±2.04)分。两组满意度评分对比,P<0.05。
3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相对于常规康复护理而言,康复介入的时间更早,对患者发生功能损伤的部位给予更早的刺激,进而利于新的神经传导建立。
观察组患者接受了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在病情相对稳定时,即开始进行被动的康复训练,随着体力的逐渐恢复,逐步开展各项主动训练,以重新建立患者的神经传导,恢复运动神经的敏感性与支配能力[4],因此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满意度评价是任何一项护理模式施行有效性的客观评价指标,通过对患者进行符合规律的科学项目评估,了解患者对康复护理介入措施的认可程度。早期康复护理能增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性,加之明显的康复效果,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较高。
综上,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于脑梗塞患者有积极意义的,能加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轻因神经损伤导致的各项功能障碍,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史静云,赵海蓉.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1):42,49.
[2]李红.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用于进展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3):45-46.
[3]向莉.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在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康复中的效果[J].医药前沿,2017,7(20):298-299.
[4]王秀玲,刘兰珍.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运用实践[C]//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