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Foucs-PDCA在降低留置导尿管漏尿率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FOCUS—PDCA程序的发现、组织、澄清、理解、选择、计划、实施、检查和执行9个步骤分析留置尿管漏尿的原因,制订改进措施。结果Foucs-PDCA施行后,留置导尿患者漏尿发生率从改善前的39.27%降至改善后的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运用Foucs-PDCA程序能有效使患者留置尿管后尿漏的发生率得到降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护理方面的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Foucs-PDCA;留置尿管;漏尿率;护理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叶凤,牟宗娟.运用Foucs-PDCA降低留置尿管漏尿率[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118+123.
0引言
留置导管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排尿困难、麻醉、术后及尿量观察,是急、危、重症病人诊治的护理措施。留置导尿不仅减轻了患者因排尿障碍所引发不适,同时避免患者局部皮肤刺激,减轻患者痛苦,但是临床应用过程中时有漏尿现象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导致护士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如频繁呼叫、对症处理、更换衣裤、被服、反复宣教等。我科于2017年3月运用Foucs-PDCA到留置尿管患者护理过程中,以降低漏尿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舒适度,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为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的舒适度,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泌尿外科2017年1-5月期间住院行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3天的患者198例,观察漏尿的发生情况。
1.2方法。按FOUCS-PDCA程序的九个步骤进行:(1)“F”阶段:2017年1月-2月留置尿管患者78例,出现漏尿现象2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为64±7.5岁,漏尿率为39.27%,高于国内研究留置导尿漏尿发生率26.96%结果,确立CQI项目,即降低留置尿管漏尿率。(2)“O”阶段:科室内成立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及科室成员为组员CQI小组,进行调查分析。(3)“C”阶段:明确现状,设定目标。(4)“U”阶段实施时间为2017年3月至5月:回顾性分析漏尿原因,并总结出各原因所占不良项目例数的百分比[1]。运用鱼骨图分析法进行根因分析,依据80/20原则分析出最主要的4个导致漏尿的因素是:膀胱痉挛,尿道括约肌松弛、膀胱废用性萎缩,未行适应性训练,注水量不适。
1.2.1原因分析。(1)膀胱痉挛的原因分析:①心理因素;②冲洗液温度和速度;③引流不通畅;④引流管刺激;⑤不稳定性膀胱。(2)尿道括约肌松弛、膀胱废用性萎缩。老年患者的尿道口萎缩导致导尿管类型与尿道结构不完全吻合,会出现尿漏。膀胱具有储尿和排尿的双重功能,长期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尤其是持续的开放引流,会使膀胱储存功能失效,膀胱变成空虚和惰性状态,一旦输尿管阻塞或认为夹闭输尿管可导致尿漏。(3)未行适应性训练。(4)注水量不适。
1.2.2制定对策。(1)减少膀胱痉挛:①积极的心理护理:由于气囊导尿管前端为圆头,气囊直接与膀胱壁接触,嵌顿在膀胱颈,刺激膀胱肌引起强烈收缩,从而增加运动能力。提高患者对膀胱痉挛的认识,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充分做好思想准备。②控制膀胱冲洗速度与温度。给患者行膀胱冲洗时注意调节冲洗液温度,生理盐水温度在26-30℃左右,为了减少膀胱的冷刺激,有效防止膀胱痉挛的发生;保持冲洗通畅,避免膀胱排空,保持冲洗液进出平衡。③保持尿管引流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其折叠变形。当发现引流不畅时,用注射器吸出生理盐水及时冲洗或更换引流管,并适当调整引流管位置,保证引流顺利进行。④导尿管应不牵引或适度固定于一侧大腿的内侧以减少对膀胱尿道的刺激,视病情适当减小气囊,放松牵引,减轻刺激,可缓解膀胱痉挛。⑤使用解痉、止痛药物缓解症状。严格遵医嘱应用解痉镇痛药,如双氯芬酸钠[2]。(2)锻炼尿道括约肌,预防膀胱废用性萎缩。①导尿时需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导尿管,以防止尿液溢出,保证尿道通畅。有些病人只能选择较小型号的导尿管,为了保持会阴清洁干燥,避免压疮,可垫一次性中单。排出的尿液要及时清洗处理,加强臀部护理。每天用温水清洗臀部2-3次。另外,可以协助病人采取侧卧位,从而减少尿液流出。②肌肉松弛需行肌肉功能锻炼即肛门括约肌、盆底肌、耻骨肌(三肌训练):提肛训练--有规律地往上提收肛门,然后放松,一天1-2次,一次20-30下。耻骨肌训练--排尿时收缩肌肉故意中断。盆底肌锻炼--持续收缩盆底肌5秒,松弛休息5秒,如此反复40-50次,每天练习2-3回[3]。(3)规范注水量,加强健康宣教及对护士的专科培训。加强对护士的专科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导尿管相关知识,掌握正确注水量。《技术操作规程》气囊规定的注水量约为10-15 mL,注入气囊的水量应与导管尺寸成正比。因此,注入气囊导管的水量应参照气囊的规定体积和说明进行。
1.2.3实施阶段(D)。科内成立质量管理(QC)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按计划进行实施。在计划实施前,应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充分了解发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对于需要培训的项目,应进行专项培训,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培训。召开全科护士会,讨论留置尿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执行情况,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并改进。
1.2.4检查(C):定期进行质量反馈及阶段小结,通过对执行情况的督导及发生漏尿情况的观察,并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1.2.5处理(A):根据评价反馈结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新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作为下一轮循环干预的重点,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预防性干预,并做好记录。处理(a):根据评价反馈结果。
2结果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检验。留置导尿患者漏尿率由活动前的39.27%降低至活动后的25.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展活动前后留置导尿患者服务满意率由活动前的88%提升到95%,效果满意,见表1。
3结论
FOCUS--PDCA是PDCA循环的进一步延伸,旨在更仔细地了解和分析程序中的环节,以改进质量。PDCA循环的核心在于通过持续不断的质量改进,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导尿方式之一,为患者的疾病治疗及后期康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PDCA管理的计划(P)阶段,通过对以往临床资料的整理、总结和分析,我们得出留置尿管漏尿发生的诱发因素与膀胱痉挛、导尿管气囊同尿道内口贴合紧密程度、膀胱尿道括约肌功能以及尿管注水量等有关,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4]。
PDCA循环管理使降低留置尿管漏尿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且不断进行整改。通过利用PDCA循环对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发生漏尿进行管理,解决了患者需求的热点问题和护理工作中的难题,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使患者满意;同时通过管理活动参与及管理,提高护士观察、分析、总结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edick EL.Applying Focus-PDCA to solve clinical problems[J].Di.Men Criti Care Nurs,1999,18(6):30-35.
[2]孙卫兵,蒋思雄.《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点评——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J].医学与哲学(B),2007,28(4):54-55.
[3]张若诗.留置尿管患者尿管周围漏尿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62.
[4]黄志英.老年女性脑出血患者留置气囊导尿管发生漏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4(23):5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