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入高度近视患者40例(80眼)作为研究对象,PTA≥40%,资料完整,选入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手术治疗方法为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术前术后对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CDVA)、散光度数、中央角膜厚度(CCT)、等效球镜度(SE)等指标进行检查,了解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复查结果显示,40例(80只眼)平均CUVA值(0.8±0.2),平均球镜度数(-0.86±0.87)D,平均散光度数(0.42±0.42)D,平均SE为(-0.76±1.06)D,平均CDVA值(1.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水平相比于术前明显更优(P<0.05),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与术前单眼调节幅度值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与术前的单眼调节幅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高度近视
本文引用格式:毛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88+90.
0引言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测性高的屈光手术,但是术后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继发性圆锥角膜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不仅会导致矫正视力降低,而且病情严重时也许要进行角膜移植手术[1]。研究学者提出PTA概念,即角膜瓣厚度与切削深度之和占术前中央角膜厚度的百分比,通过对LASIK术后术后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分析发现,PTA≥40%与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RSBT)较少均是重要危险因素[2]。因此,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接受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眼患者4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LASIK的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入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选入对象为高度近视患者40例(80眼),均为男性病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19-34岁,平均(21.64±3.64)。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SE)检查均≥-6.00D,PTA≥40%。
1.2方法
1.2.1术前检查:术前接受常规视力检查,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电脑验光仪验光,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检影,利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用orbscan检查角膜形态、中央角膜厚度,裂隙等显微镜对眼前节进行检查。术前佩戴角膜接触镜患者需要停戴1-4周以上。
1.2.2手术方法:术前应用1%丁卡因滴眼液行角膜表面麻醉,用M2与MK-200制作角膜瓣,以微型角膜刀进行手术,准分子激光系统进行角膜基质床切削操作,根据角膜厚度、屈光度科学选择切削模式,设置光驱直径范围为4.3-6.0 mm,过渡带直径7.0-8.5 mm,控制切割深度为64.6-134.2μm,平均切削深度为(94.21±13.05)μm[3]。术后应用0.1%氟米龙滴眼液、0.3%氧氟沙星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4次/d,1个月后停药,根据患者病情可调整滴眼给药次数。
1.2.3观察指标:检测术前与术后复查3个月的球镜度数、散光度数、SE、CDVA值,计算CUVA值,检测患者的视力水平,记录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的单眼调节幅度。
1.3观察指标。比较术前检查与术后复查结果,计算术后RSBT,对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选用SPSS 20.0软件,t值对计量资料检验,描述用(±s);χ2值对计数资料检验,描述用(%);P<0.05时,提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术前检查与术后复查结果。术前检查结果:40例(80只眼)平均球镜度数(-5.25±1.92)D,平均散光度数(0.75±0.62)D,平均SE为(-6.64±1.87)D,平均CDVA值(1.1±0.1);术后复查结果:40例(62只眼)平均CUVA值(0.8±0.2),平均球镜度数(-0.86±0.87)D,平均散光度数(0.42±0.42)D,平均SE为(-0.76±1.06)D,平均CDVA值(1.0±0.1)。
2.2视力水平比较。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水平相比于术前明显更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不同阶段单眼调节幅度比较。术前单眼调节幅度未(9.27±0.76),术后1周的单眼调节幅度为(8.56±0.48),术后1个月为(8.78±0.79),术后3个月为(9.34±0.57)。
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与术前数据值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与术前的单眼调节幅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视力是人眼分辨外界物体结构精细性的能力,也是临床眼科手术衡量手术效果的重要标志。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LASIK)术是一种临床常用的角膜屈光手术,在角膜基质层利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基质床行屈光切削,利用微型角膜刀制作层角膜瓣,使角膜上皮、前弹力层以及整体角膜的解剖状态得以保留[4],制作角膜上皮瓣,激光切削角膜上皮瓣回复原位,术后视力恢复较快。LASIK更符合角膜原有的生理形态,针对高度数的屈光不正患者的治疗具有理想效果,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有研究学者提出,PTA≥40%是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术后出现圆锥角膜的主要危险因素[5]。但部分患者通过对PTA≥40%患者行LASIK术后3年进行回访调查,并未发现继发性圆锥角膜症状。有研究报告显示,RSBT对角膜生物力学具有维持作用,由于角膜瓣不具备抗张力,无足够的RSBT,眼内压升高时,角膜则会出现前凸形变。本组纳入研究的40例患者的PTA≥40%且PSBT值均>50%,80只术眼经追踪调查发现,均未出现继发性圆锥角膜。应注意,行LASIK术前均用orbscan进行严格检查,进一步排除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可能。
近视患者应用LASIK术进行矫正治疗后,可改变后顶点距离,导致患者术后早期远视偏仪较大,近视调节需求增大,所以,术后开展眼部调节系统训练,持续适当增加调节需求量,可使眼调节力逐渐增强[6]。高度近视实施此术式,具有较高的精确性,良好预测性,远期治疗效果较为稳定。但是,术中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角膜基质床光滑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激光能量波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术后患者易并发视网膜脱落、激光性高眼压等症状,影响预后效果。患者术后调节力与调节需求改变,或调节与集合间出现新的不平衡状况,均会导致患者出现视觉失衡问题发生,导致视疲劳症状发生[7]。因此,行LASIK术时以与角膜瓣厚度为标准,应先将患者角膜切削出相同厚度的无屈光度,然后保留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然后切削角膜基质层,使角膜屈光度有效改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促进近视患者的视力水平早日恢复。
综上所述,高度近视患者应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的治疗效果显著,术后可恢复最佳的视力水平,单眼调节幅度术后3个月即可恢复到术前状态,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状态稳定,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周迎霞,王芳芳.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的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2017,7(3):121-127.
[2]殷岩,吴庆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对高阶像差的影响[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7(5):536-540.
[3]张艳.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高度近视手术前、后视力及眼调节力变化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1):2300-2301.
[4]王镇英.浅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0):66-67.
[5]范丽英,朱虹,贾骥.LASI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8(2):322-325.
[6]黄德晗,司方圆,刘才远.飞秒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前表面高阶相差变化的比较[J].安徽医药,2019,23(1):102-105.
[7]税丽燕,张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AC/A的变化和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8(1):92-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