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1.5T MR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后给予不同的诊断检测方法进行检查,其中研究组行1.5T MR检测诊断,对比组行常规CT检测诊断,统计记录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以及漏诊率和误诊率,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法检测诊断后,研究组患者检测诊断率高于对比组患者,其漏诊率以及误诊率低于对比组患者,以上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磁共振检测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检测中,能有效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其检测结果能为医师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使临床诊断准确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磁共振检测;临床诊断
本文引用格式:田种红.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1.5T MR的诊断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202-203.
0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骨科疾病,其主要指患者腰椎间盘向后突出导致的神经根压迫症状,该疾病病发会导致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活动障碍等症状,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诱发血管损伤、神经损伤、下肢瘫痪等并发症,以此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年化的深入,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发率与日俱增,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中老群体的健康水平[1-3]。本文通过对1.5T MR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检测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意在为提高该疾病临床检出率提出可行性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两组各50例,其中研究组患者年龄41~59岁,平均(46.7±5.3)岁,平均体重(55.9±3.8)kg,男女比例5:5。对比组患者年龄40~60岁,平均(46.5±5.6)岁,平均体重(56.3±4.2)kg,男女比例5: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1)两组患者均符合WHO关于该疾病的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均知道此次实验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脏器疾病者;(2)认知存在缺陷或障碍者。
1.2方法
研究组行1.5T MR检测诊断,检测仪器选择我院购置医疗专用1.5T磁共振扫描仪,检测前对患者行三平面定位操作,以矢状位SE序列T1、T2的标准对患者展开扫描诊断,检测中依据患者病灶部位面积分别给予大面积一层扫描、小面积三层扫描,其检测结果由医护人员进行统计,医师参考该检测结果对患者展开疾病诊断。
对比组行常规CT检测诊断,检测前告知患者检测前6 h禁止饮食,入院后静坐10 min后接受检测。检测中调整患者为仰卧位,于患者臀下垫枕,使患者双腿呈外屈伸状,随后选取我院医疗专用64排螺旋CT检测仪对患者腰间盘进行扫描检测。将仪器参数调至扫描间隔3 mm,层厚3 mm,扫描结果直接传回工作台,医师参考经过图像处理得出的检测图像对患者进行诊断。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检测诊断准确率、漏诊率以及误诊率等检测结果比例,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学诊断对比得出,具体指标参考临床资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观察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和满意度评分,两组评分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软件对研究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对比
具体对比数据见表1,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检测诊断后统计得知,研究组患者诊断准确率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漏诊率以及误诊率均低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评分对比
具体对比数据见表2,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检测诊断后统计得知,研究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老年群体高发疾病,该疾病病发不仅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还易诱发多种并发症,以此危及患者健康。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颇为驳杂,外力损伤、妊娠、腰骶先天异常以及遗传等均易导致病发,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腰背神经和坐骨神经持续性疼痛。目前针对该疾病主要采用药物控制或手术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可得到显著改善,治愈性较高[4-7]。
目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中主要应用的检测方法有CT和MR,两组检测方式均对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和方向有鉴别价值。但由于该疾病在腰椎间盘突出后往往会对患者神经根等组织进行压迫,而CT扫描往往不能准确地对这类情况进行表达,以此不仅影响医师诊断的准确性,还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及时治愈。而MR磁共振技术通过对患者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扫描,能够有效对腰椎间盘游离等进行表达,其局限性较低,以此不但提高临床检测诊断准确率,医师参考检测结果为患者制定治疗计划,还能有效提高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患者治愈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此外,MR相比常规的CT检测,其具有无辐射、操作简单、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能够被多数患者接受[8-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行1.5T MR检测诊断的研究组患者,其检测结果以及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1.5T MR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检测准确率,医师参考其检测结果能准确地对患者展开诊断,以此提高疾病的检出率,同时患者在检测中还有较高的依从性,以此有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建立.CT、MR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1):63-64.
[2]朱晓珉.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CT与MR诊断的对比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9,43(8):960-961.
[3]韩东.腰椎间盘突出MR与CT诊断应用价值比较[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4):153-154.
[4]胡君,刘耕心,李志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分型与磁共振Pfirrmann分级相关性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2):73-75.
[5]徐淑霞.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及MR诊断效果比照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6):124-125.
[6]苏国义,李永津,陈博来,等.3D-MR重建技术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浙江医学,2017,39(16):1369-1372.
[7]贾宏,安岚,郭建新.CT、MR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临床效果比较[J].甘肃医药,2017,36(3):229-230.
[8]夏英意,凌志宇.CT及MR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12):164-166.
[9]Choi KC,Kim JS,Dong CL,et al.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for multiple episod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J].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2017,18(1):329.
[10]Du W,Li H,Omisore OM,et al.Co-contr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umbar muscles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during different types of movement[J].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2018,17(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