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6 17:27: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在MRI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根据在我院2017年4月5日至2019年5月21日所收治的18例患者资料,确诊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对其MRI、MRA影像表现和临床上的一些症状进行分析。结果在这18例当中例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迂曲走形等症状明显,扩张的基底动脉直径为4.7-6.2 mm,长度为30-35.1 mm,基底动脉上段超过鞍上池或床突平面6-10 mm;其中大约有13例方向迂曲走形,2例上下方向曲折走形;14例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结论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中最简便、可靠的有效监测方法就是MRI、MRA,并可以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作为首选。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诊断价值;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张忠良.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164+167.

0引言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发病率较低但因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对脑神经以及脑干压迫和后循环缺血等状态的改变所产生的较高的致残率,其异常迂曲、扩张和延长是一种不多见的后循环血管变异性脑血管病。根据近几年来的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在VBD中的单独的危险因素有可能是后循环卒中。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8例VBD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及其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7年4月5日至2019年5月21日我院确诊的VBD患者18例,男女各14例和4例,年龄在38-75岁,平均(50.2±17.7)岁,有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病史的分别为8例、10例、9例和11例,具有15例临床症状,主要具体表现有反复发作头晕、共济失调、三叉神经痛以及耳鸣等。

1.2检测方法MRI。使用朗润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扫描,头部相控阵线圈,轴位、矢状位SE序列T1WI-SE、轴位T2WI-TSE、轴位DWI、FLAIR,层厚6 mm,间距为1 mm且均可以MRA检查,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TR23 ms,TE6.9 ms,翻转角度19°。

1.3VBD的诊断标准。①扩张:椎动脉直径≥4 mm、基底动脉直径≥4.4 mm为扩张标准;②延长:基底动脉长度
≥29.4 mm、椎动脉颅内段长度≥23.4 mm,或者基底动脉上段超过鞍上池或床突平面6 mm以上为诊断标准;③迂曲:椎动脉任意一支偏离超过椎动脉颅内入口到基底动脉起始点之间连线10 mm为异常,基底动脉横向偏离超过起始点至分叉之间垂直连线10 mm或位置在鞍背或斜坡的旁正中至边缘间以外[1]。本文18例都符合VBD的诊断标准。

1.4研究方法。由经验较为丰富的影像副主任医师进行双盲法分析图像,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的各个径线进行详细的测量并根据临床表现得出检查结论。

2结果

在MRI各序列能够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呈粗大弯曲的流空低信号,少部分呈高信号,18例患者基底动脉都扩张明显,椎动脉偏离超过椎动脉颅内入口到基底动脉起始点之间连线10 mm以上。3D-TOF-MRA图能够完整显示迂曲扩张的椎基底动脉的走行情况,表1是发病的多因素分析。

\

 

3讨论

VBD在脑血管疾病当中是较为严重不多见的,其发病率不高于5%。现阶段对其病因还没有进行完全的明确,这种疾病与先天性发育以及后天获得性因素等都关系。先天性发育主要是由于遗传的因素所产生的肌纤维异常发育以及平滑肌层萎缩等症状。根据有关的研究显示,在男性当中高血压以及长期吸烟是最有可能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血压升高对动脉壁剪应力的增加,动脉壁环状范围的扩展加大,对其血流和张应力进行改变,进而逐渐对内-中膜增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2]。在本次研究1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4例,其中有9例患者具有长期的吸烟的习惯,患者大都合并有高血压,这与现阶段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VBD是椎基底动脉的异常迂曲、扩张和延长及其动脉的解剖由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构成,在其形成过程中有相应的分支供应脑干、双侧小脑、丘脑、枕叶及颞叶后下部。在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延长时患者较轻时,相邻的脑组织没有明显的受压,血流动力学没有改变,因此,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果较为严重则会在临床表现上比较复杂。本此研究18例患者在MRI、MRA均显示基底动脉明显扩张、迂曲、延长,以及对病变基底动脉对脑干、颅神经压迫的显示,同时显示病变基底动脉对脑干、颅神经压迫,后循环供血区域梗死灶及其并发症的形成,经过重建处理的3D-MRA图能够完整立体显示扩张的椎基底动脉全貌,并一定程度反映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信息,准确测量病变血管内径、长度、偏移度及走行路线,冠状位面很好地显示椎基底动脉的形态和走行路线,矢位面可以很好地显示基底动脉上端分叉位置和迂曲动脉突入桥延沟的情况[3]。MRA原始图能够较细微地显示病变血管与出入脑干神经的关系。总之,MRI、MRA检查以其安全、无创、无需注射造影剂、分辨率高、后处理软件强大等多种优点,能够为VBD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更直接的依据。不仅能观察延长、扩张、迂曲的椎基底动脉全貌,而且能够对压迫脑干情况、推移面神经、三叉神经及并发脑积水、脑梗死全方位显示,已成为VBD诊断的金标准。

VBD的诊断在影像学上的主要依据是其CT的表现具有特征性。本次研究得出,在对BA直径、分叉的高度和管壁钙化上CT平扫有着较好的显示,并操作方便费用较低,在VBD的筛查中可以进行广泛的应用。对于BA的全貌、扩张以及迂曲的症状可以通过CTA进行清晰的显示,精确方便测量然而操作起来较为复杂且费用高,同时具有造影剂不好等风险因素。而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对临床上的表现结合对CT扫描过程中的质量注意,对椎基底动脉进行正确的评估其异常变化,才能进行精确的诊断[4]。

\

 
根据有关的文献可知该病在临床上表现多样化没有特异性,大多以头晕、步态不稳以及锥体束等症状为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头晕占到一半以上,这与有关的报道一致。较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后循环缺血或者梗死,血管形态、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成分时主要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因素。因VBD病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因血管形态变化所引起的,微栓子形成和脱落,从而使栓塞脑干细小穿支动脉所造成的脑梗死,大多位于后循环供血区的部位[5]。内科对症治疗和外科手术干预是主要的BD治疗方式。其中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和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以内科治疗为主,外科手术治疗对严重压迫或者刺激症状以及脑积水患者进行治疗。尽管在发病率上VBD较低但是在后循环梗死时所造成的死亡和致残率上较高,并现阶段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对在临床上不常见的VBD极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应进行正确的诊断有利于前期的干预,使复发及病残率有效降低。当前在VBD患者脑缺血和脑出血治疗上很难找到其平衡点,因此,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及早诊治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剑兰,张晓红,吕治森,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MRI诊断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0):2903-2905.
[2]宇文建忠.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7):2071-2072+2075.
[3]陆敬民,杨光,赵连东,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临床与MRA表现[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06):37-41.
[4]辛超,李燕,梁静,等.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彩超、经颅多普勒联合诊断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2):165.
[5]翟少智,刘国荣,李梅.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临床分析及MR诊断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3(1):14-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92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