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血透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6 15:28: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血透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针对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血透室20名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分析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情况,分析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生的危害因素,并实施相应的预防对策,分析预防前后对比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生率。结果血透室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血液、体液污染、针刺伤、透析器、管路冲洗时接触污染物等,预防前与预防后对比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危害血透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生的因素较多,临床中应给予相应的预防对策,最大程度上降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血透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因素;预防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李艳清.血透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350-351.

0引言

血源性传播疾病属于临床中一种通过患者体液、血液等途径传播的医院常见传染性疾病,主要的传染对象为血透室接受患者较多的护理人员[1],因此,针对血透室护理人员实施相应的预防管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最大程度上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我院针对20例血透室护士展开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因素及预防处理观察,旨在分析血透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因素及预防处理对策。

\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针对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血透室20名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观察,20名血透室护理人员均为女性,最大22~46岁,平均(32.25±3.61)岁,其中,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11名,护士5名;护龄为1~28年,平均(12.10±2.31)年。

本次观察均在我院血透室20名护理人员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开展,本次观察均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针对我院血透室20名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分析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情况,分析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生的危害因素,并实施相应的预防对策,具体的预防对策如下:(1)组建调查监督小组:在血透室开展相应的调查监督小组,针对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血源性疾病发生、传染情况及危险影响因素等进行记录,实施统一的指导语问卷调查发送给血透室的护理人员,并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现场进行结果的核对。(2)强化血透室护理人员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认知:针对血透室护理人员实施定期、针对性及计划性的培训及学习,护理人员应根据国内外职业暴露防控需求强化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培训及相应的考核合格后才能准予上岗;(3)强化血透室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加强血透室护理人员的管理,强化血透室护理人员对于血源性传播疾病预防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制定血透室严格及规范的护理行为标准,叮嘱护理人员在为具有传染性疾病患者实施护理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要求佩戴相应的特殊衣物及手套,放置体液及血液的感染现象,在血透室组建相应的监督管理团队,定期或随机对血透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及护理行为进行检查,并将监督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会议探究及解决对策的提出,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4)对血透室护理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明确:血透室护理人员应针对护理过程中的突发情况进行妥善处理,对应急处理方案进行明确,减少疾病感染现象的出现;使用后的锐器进行统一简化处理,避免护理人员与锐器之间的直接性接触;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体液、血液与护理人员皮肤黏膜相接触的现象应给予流动水、肥皂水反复冲洗,将被污染的衣物或口罩脱去,出现意外针刺现象应严格按照标准及规范进行处理,挤出伤口处的血液,降低污染的严重程度,给予碘伏消毒处理后包扎防护。

1.3疗效判定

分析血透室护理人员实施预防前后对比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生率指标之间的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预防管理前20名血透室护理人员中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生率为30.00%(6/20),预防管理后20名血透室护理人员中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生率为5.00%(1/20),两组相比:2=4.33,P=0.04。

3讨论

临床报道显示,经调查分析后明确了血透室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护理过程中血液及体液的污染:护理人员在血透室实施护理穿刺操作时可能存在接触穿刺部门渗出的血液问题,传染病疾病患者体液的污染等导致护理人员皮肤黏膜受到污染,较为多发的传染性疾病的丙肝、乙肝及艾滋病等,具有较高的传染率,导致护理人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2)护理过程中的针刺伤及其他因素:血透室护理人员的提倡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配药、为患者建立血管通路及输液等,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若不小心经常出现被输液针刺或安瓿刺伤的现象,属于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为常见的一种传播途径,传播的疾病一般为丙肝、乙肝、艾滋病、梅毒及疟疾等[3];此外,护理过程中的消毒管路冲洗操作、透析器的消毒操作等均会导致护理人员与污染物接触传播,未能及时对针头进行保管,导致使用后的针头锐器相接处引发疾病传播等现象[4]。(3)护理人员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血透室护理人员经常接诊的患者包括中毒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护理人员需要为其实施血液透析治疗[5],护理人员由于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及护理需求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护理专科知识及实践技能,加上护理操作过程中常见的病情危重、仪器问题等均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在护理操作中未能集中注意力,导致问题及操作失误现象的出现[6]。因此,在血透室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操作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的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最大程度上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提高血透室护理人员的安全性及规范性。

综上所述,血透室护理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因素较多,临床中应给予针对性的预防管理对策,提高管理效果,最大程度上减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

 
参考文献

[1]董妮,赵静,罗红梅,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病毒性肝炎调查与护理管理[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8):148-149.
[2]易清萍,汤娟.43名实习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全科护理,2017,15(22):2796-2797.
[3]张霖.手术室护士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危害因素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9):297-298.
[4]王滨琳,李映兰.锐器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现状与对策[J].伤害医学(电子版),2014,3(4):42-46.
[5]马智方,林会风.最新血液净化护理质量安全控制规范与现代护理技术标准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97.
[6]Garg AX,Kiberd BA,Clark WF,et al.Albuminuria and renal insufficiency prevalence guides population screeningiresults from the NHANES III[J].Kidney Int,2012,61(6):2165-2175.
[7]许璧瑜,成守珍.血液净化中心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7,7(9):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89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