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穴位埋线联合中药外洗剂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6 14:28: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中药外洗剂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外洗剂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外洗剂治疗,穴位埋线一周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中药外洗剂每天两次,3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57.14%,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相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中药外洗剂治疗轻中度痤疮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穴位埋线;中药外洗剂;轻中度痤疮

本文引用格式:陈媛媛,李乃芳,崔铖,等.穴位埋线联合中药外洗剂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0):281-282.

0引言

痤疮是常见的皮肤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男性或女性。因其好发部位多为面部,轻中度痤疮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会发展为重度痤疮,可能引起损容,影响患者美观,对患者的身心影响很大。中医学认为脾胃积热和熏蒸颜面是痤疮形成的主要病机,饮食不节和外邪侵袭是致病条件,故治疗痤疮应内外兼治。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笔者采用穴位埋线和中药外洗疗法治疗轻中度痤疮,临床效果较好,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70例痤疮患者均来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本科就诊的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男7例,女28例;年龄18-46岁,平均34.5岁,病程2月至3年,平均1.6年。对照组男5例,女30例,年龄20-42岁,平均33.6岁,病程2.5月至7年,平均1.9年。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皮损轻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符合轻中度痤疮的诊断标准[1-2],初起在毛囊口,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黑)头粉刺,甚至硬结性囊肿;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面(胸背)部;饮食不节或感外邪等诱发。1级(轻度):以粉刺为主,少量炎性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30个;2级(中度):除有粉刺外,还有中等量的炎性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31-50个;3级(中度):除有粉刺外,还有大量炎性丘疹和脓疱,且分布广泛,总病灶数在51-100个、结节数<3个。排除标准:妊娠妇女;存在心脑肾等器官严重疾病或血液病者;化学物质所致的职业性座疮。剔除标准:试验期间因发生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而中断治疗者,如对线体或药物过敏;未能在按时或设计治疗者;试验期间擅自使用对本研究有影响药物者。

1.2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治疗周期为3周。对照组受试者采用中药外洗法,每天两次,连续三周。治疗组受试者每天中药外洗同对照组,同时采用穴位埋线法,一周一次。3周后对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中药外洗全方如下:苦参、大黄、蒲公英、千里光各210 g。机械煎药30分钟后分装入袋(14袋),100 mL/袋。外洗剂早晚各用一袋,治疗期间不得使用其他面部清洗剂。穴位埋线主穴选中脘、曲池、血海、足三里、心腧;胃肠湿热加脾腧、肾腧;痰瘀互结加丰隆;大便不通加支沟、天枢。操作方法:患者选择舒适的俯卧位和仰卧位,选取穴位常规碘伏消毒,将约1.5 cm长的可吸性外科缝线(山东康利达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出品,国械注准20173654250,鲁食药监械生产许20100193号)塞入埋线针前端,操作者一手绷紧进针部位,另一手快速刺入埋线针,得气后边推针芯边同时退针,将可吸收线留在穴内,棉签压住针眼处止血,盖无菌棉球后固定;穴位埋线患者2天内不能洗澡。护理方法:每天清水洗脸,治疗期间不用护肤品,清淡饮食,忌熬夜。

\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所有受试者治疗前、治疗7 d后、15 d后和21 d后评估病情变化,记录患者炎性丘疹、脓疱、数目、皮损消退等情况。按尼莫地平法计算,以皮疹消退率作为疾病疗效判定标准。皮疹消退率=(治疗前皮疹总评分-治疗后皮疹总评分)/治疗前皮疹总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评定。治愈为积分值减少≥95%;显效为95%>积分值减少≥70%;有效为70%>积分值减少≥50%;无效为积分值减少<50%。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技术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结果。

\


2.2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患者第一次外洗后面部稍许瘙痒,外用两次后症状消失。

3典型病例

李某,女,26岁,2018年6月8日初诊,患者诉面部散在红色丘疹、粉刺半年,反复发作,4天前吃火锅后面部皮疹增多。面部皮损表现为:面部潮红、散在炎症性丘疹、部分丘疹顶端可见脓疱,部分融合成片,舌淡红,苔薄,脉弦。西医诊断为:痤疮(II度);中医诊断为:粉刺(脾胃湿热型)。采用穴位埋线和中药外洗剂2周后面部丘疹、粉刺、脓疱消退50%,1个疗程后皮损消退80%且无新发皮疹。

4讨论

笔者应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外洗治疗轻中度痤疮得到了不错的临床效果,考虑其临床治疗机理如下:①穴位埋线选取中脘、曲池、血海、足三里、心腧为主穴。中脘穴位任脉穴,又名“胃脘”,是胃之募穴,是治疗消化系统常用穴,有和胃气、化湿滞、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曲池是手阳明经五输穴之合穴,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是皮肤科治疗疮疡的常用穴;血海穴具有理血活血,健脾化湿之功效;足三里是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效;心腧是心的背俞穴,根据“诸痛疮疡皆属于心”的理论,故选用此穴。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大黄清热解毒、凉血祛瘀,有研究表明,苦参和大黄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4-5];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其含有的绿原酸有机成分是其主要抗菌成分[6],千里光清热解毒,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

通过对比治疗可知:①面部炎症较明显、有大量脓疱、丘疹、粉刺患者采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外洗治疗效果显著。②中药外洗剂使用后效果明显,但不能有效的控制面部痤疮的再发。③对于脾胃功能异常的患者,如有胃胀、胃酸等症状,埋线后患者自觉胃部症状减轻或埋线期间未再发作。④痤疮治疗方法很多,但有其局限性。此方法简便易行,临床效果好可进一步推广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志波.中医皮肤性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15-219.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938.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296.
[4]魏要武,杨霞卿,唐芳勇,等.25种中草药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研究.亚太传统医药,2018,14(4):15-17.
[5]黄畋,孔俐君,孔令,等.48种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25(5):307.
[6]蒋喜巧,苗明三.蒲公英现代研究特点及分析[J].中医学报,2015,30(7):1024-10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8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