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辛开温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6 11:32: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以“燥者润之”、“燥者濡之”为总则,以滋阴润燥生津为大法。然而燥分温凉,药有辛润、温润、清润、咸润之别,润法又分辛润法、温润法、清润法、咸润法。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上,清润养阴法是大法、常法,前人对其机理的研究和挖掘已经非常深入,临床应用也十分普遍,故不多加讨论;而咸润法多用于软坚散结、泻下除热,暂时不做讨论。因少有从辛温论治燥证者,故将其作为治燥之变法,本文重点探讨辛开温润法(辛温润燥法)及其在干燥综合征中的临床运用。

关键词:辛开温润法;辛润法;温润法;干燥综合征

本文引用格式:赵娟,钟康骏,于鹏龙,等.辛开温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299-300.

0引言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累及外分泌腺体为主的、多系统受累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口干、眼干为主。

西医认为其发病受基因易感性、环境刺激、免疫紊乱共同影响[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以女性好发[2],多发生在育龄期的女性,在围绝经期发病达到高峰。西医无根治疗法,主要采取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

在古代,SS并无相应病名,根据其口眼干燥症状,多归于“燥证”、“燥毒”范畴,至198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规范其病名为“燥痹”。近年来大量文献证实中医药对SS的治疗有其独特优势,其以“燥者润之”、“燥者濡之”为总则,以滋阴润燥生津为大法,配合清热润燥,化痰除湿、活血解毒之法,少有从辛温论治者。

然而燥分温凉,药有辛润、温润、清润、咸润之别,润法又分辛润法、温润法、清润法、咸润法。笔者将在本文中重点探讨辛开温润法(辛温润燥法)及其在SS中的临床运用。

\

 
1浅论燥及燥者润之的几个方法

1.1论燥


燥痹一病,“燥”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本病迁延难愈,症状纷繁复杂,以及出现一系列变证、坏证的主要原因。

燥首辨内、外。本病既非内燥,也非外燥,而是具有内燥、外燥双重特性。次辨温、凉。SS两者兼具。周铭心[3]提及燥有八性:曰干燥,曰清冷,曰收敛,曰滞涩,曰外坚,曰急切,曰肃杀,曰皴揭。由此可见,燥其性实在复杂,致病也不简单。

结合临床,SS之“燥”是一种来源更为广泛,致病性更强,破坏力更盛,且变化多端,可产生一系列更为严重的病理因素[4]。燥邪致病,《素问》云:“燥胜则干”,刘完素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提示了燥病津液不能发挥其滋润、濡养的作用,出现各种脏器津液不足的表现。津液的正常运行,一取决津液化源充足;二者取决全身气化运输,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脾气的转输、肾气的蒸化以及三焦水道通利等等,津液方能输布全身。津液不能濡润的原因总结有二:(1)津液亏虚,无以润之;(2)津本不虚,难以润之。

1.2论燥者润之的几个方法

在燥的治疗上,《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燥者润之”、“燥者濡之”的治燥总则。喻嘉言《医门法津·伤燥门》云:“凡治燥病,不深达治燥之旨,但用润剂润燥,只名粗工。”指出治燥不得一味使用润剂润燥。治燥之法,温病学家论述颇精,民国王德宣《温病正宗》选录精妙者,曰:“凡治燥病,先辨凉温……法当清润温润。”燥有温、凉二性,历代医家对于燥之温凉及其阴阳属性多有论述,自清代沈目南后医家公认燥有温凉二性,此类讨论延续至今,有当代文献[5]统计,研究支持燥“属阴论”的文献数量略多于支持“属阳论”的文献。《温病正宗》又言“次辨燥湿”,而后提出”药有辛润、温润、清润、咸润、润燥兼施之别。”故在润药的基础上,根据其性味[6],分辛润药、温润药、清润药、咸润药、润燥兼施药。

综上,在此提出润法四则:辛润法、温润法、清润法、咸润法,并对辛润法、温润法及两者结合的辛开温润法展开讨论。

1.3辛开温润法

辛润法,源自“辛以润之”,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张景岳《类经》释:“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刘完素言“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清代医家周学海在《读医随笔·燥湿同形同病》言“郁则津液不得流通,而有所聚,聚则见湿矣;积久不能生新,则燥化见矣”。这提示津郁久致燥,辛非能生津液、增津液,而是能通气、开腠理,以此辅助自身津液的输布,而达到“致津液”以润燥,在此将之归纳为“辛可致润”[7]。辛味药性走而不守,滋阴药则守而不走。若是一味运用重浊黏腻的滋阴药物,恐难独奏其功。故在滋阴方的基础上,借辛药行散走气,宣通开腠,畅通郁滞,来辅助诸滋阴药达到润的目的,此为“辛可助润”[7]。综上,辛药通过“辛可致润”“辛可助润”达到润的目的。

温润法,出自《素问》,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劳者温之”。清代程国彭将“温法”归于八法之一,总概括为温里祛寒,其中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之别。为了更好的了解“温”的作用,笔者将之总结为温散、温消、温通、温补,具体为:(1)温散无形之邪:如风寒、痰湿;(2)温消有形之邪:如冷食、寒痰、积聚;(3)温通:实为温散、温消之结果,邪气去、正气来为通;(4)温补虚损:如阳气不足、中阳虚衰、命门火衰等。刘完素《宣明论方》论寒燥,“凉极而万物反燥”,“寒能收敛腠理,闭密无汗而燥”,“如病寒吐利,亡液过极,则亦燥而渴也”。此燥证由寒凉收敛、气血不通所致,或因中寒吐泻、亡液而成。治当温通阳气,行血润燥,药可用乌附之类。温法致润,其实强调了温法之温通、温补的功能。水道通畅、阳气不虚、脾胃运化与肾脏气化功能正常,对全身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起着重要作用。

辛开温润法,此法兼备温润法、辛润法的特点,故合称辛温润燥法。辛开温润法源自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原用于治疗凉燥初起,病在肺卫,意在用微辛、微温之轻灵药以透解外束之表寒,不用重剂过发其汗免伤津液,用平和温润之品以宣泄肺气止咳,使上焦肺卫得以开通,凉燥自解的方法。“开”取其辛之宣通开腠、行气发散之义,用于此处颇为合宜,故笔者拾前人牙慧,用于此文。

2燥痹中医机理探讨

燥痹之燥与一般六淫燥邪不同,起病隐匿,病程冗长,缠绵难愈。大热风燥之外邪横逆肆行,或素体肝脾肾之阴亏,津液不足,或失治误治、过投辛热之剂,均可导致津亏液伤,清窍失于濡润,四肢百骸无以濡养,病久瘀阻血络,深至脏腑而成本病。

其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对SS中医证候分类的文献研究[8-10]显示属虚实夹杂者居多,虚证者其次,实证者相对较少。在虚证中,气阴两虚、阴虚居多,脾虚(阴虚、气虚、阳虚)、肺胃阴虚其次,偶见有阳虚型;在实证中,有血瘀、湿热、燥毒、外燥等;而虚实夹杂证中,阴虚血瘀证最多(这也是SS最常见的证型)。故SS其本虚主要为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以阴虚为本,兼见气虚、阳虚;标实体现在瘀血、湿热、燥毒、肝郁,血行瘀阻为其普遍特征。

治疗上以益气养阴、润燥生津为治疗大法。然而对SS以瘀血、痰湿、气郁、气虚、阳虚为病因者,一味滋阴润燥其效不佳,辛开温润法则可补充常法之不足,但慎用于热象明显、热毒内盛的情况。

3辛开温润法治疗燥痹名家名方举隅

路志正教授首创“燥痹”之名,其治疗燥痹重视脾阳胃气,临床用路氏润燥汤随证加减治疗SS,药用麦冬、北沙参、太子参、生地、石斛均为清热养阴之品,加葛根辛凉补肺胃之阴、升发阳气,白术甘温补气健脾,共为臣佐。两者的配伍可起辛开温润之功,一者可振奋脾气、温护脾胃,使大量甘寒补阴药勿伤胃气,二者其配伍滋阴药,刚柔相济,防滞碍脾胃,且辛入肺,可助肺行气布津,有引经之用。临床证明[11-12]其对眼干、口干症状确有良好效果,且副作用少,预后较好。

胡荫奇教授[13]认为SS病机不可只拘泥于阴虚,亦有气虚、血虚、阳虚为主者。临床只用大量寒凉滋润药唯恐凉遏血液、阻碍气血运行,加入性温理气醒脾之品如砂仁、陈皮、木香等可防过于滋腻,使药养而不滞,也更有助于滋阴药发挥作用。

全国名老中医李发枝教授[14]重视用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观察到本病若按阴虚治疗给予沙参、麦冬、生地黄等药,患者不轻反重,常出现腹泻、不思饮食等脾虚湿困之表现。此为脾虚湿滞、湿邪阻遏中焦、津液不可通达所致,投半夏、干姜、生姜、桂枝、肉桂、制川乌、制附子等辛味药物,辛温通阳化气、益气健脾除湿,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

 
参考文献

[1]王小琪,刘冬舟,刘翠莲,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03):189-191.
[2]Brandt JE,Priori R,Valesini G,Fairweather D.Sex differences in Sjögren's syndrome: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immune mechanisms[J].Biol Sex Differ,2015,3(6):19.
[3]周铭心,凌泽奎.燥邪属性辨析——西北燥证病因学研究[J].新疆中医药,2005,(06):1-3.
[4]韦尼,丁明辉,史云晖,等.从燥之成因及演变论治干燥综合征[J].北京中医药,2016(5).
[5]陈一凡,徐艺宸,孔煜荣,等.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探讨燥邪的阴阳属性[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07):547-551.[6]王琦.王琦用药30讲——第4讲.润燥论[J].天津中医药,2014,(12):705-707.[7]杨秀明.再议“辛润”[J].广西中医药,2001,(01):45.
[8]马武开,唐芳,王莹,等.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分类临床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02):482-485.
[9]曹左媛,周珺,曲环汝.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4):103-105.
[10]郝伟欣,董振华.干燥综合征106例中医证候分类回顾性研究[J].中医杂志,2006,(07):528-530.
[11]江红星.路氏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眼干症状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7,(06):156-157.
[12]聂彦阁,王福斌,王晶.路氏润燥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口干疗效对照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6,(07):1230-1232.
[13]夏淑洁,王义军.胡荫奇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7):3015-3017.
[14]张佩江,张金丹,张国海.李发枝运用辛润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2):1776-17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8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