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式颇多,临床上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选择治疗方式,如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本文就是针对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影响,通过对16年2月至19年2月的38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微创钻孔引流术;阿托伐他汀;慢性硬膜下血肿
本文引用格式:惠东伟,高竹风,徐晓峰.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253-254.
Effect Analysis of Minimally Invasive Drilling Drainage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HUI Dong-wei,GAO Zhu-feng,XU Xiao-feng*
(Zhangjiagang City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Zhangjiagang,Jiangsu,215611)
ABSTRACT:At present,there are many treatments for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which is based on based on clinical symptoms and imaging manifestations generally,including observation,drug treatment,surgical treatment,etc.The paper studies 38 cases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patients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drilling drainage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to analyze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drilling drainage combined with atorvastatin on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nd its complications.
KEY WORDS:Minimally invasive drilling and drainage;Atorvastatin;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0引言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概念: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头部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者,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在临床症状包括;颅内高压所致的头痛、呕吐、复视及视盘水肿;以智力和精神症状表现为主的头晕、耳鸣、记忆力及理解力减退,精神迟钝或精神失常;以神经局灶症状为主的局限性癫痫、偏瘫、失语等。该类患者要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不然血肿会渐进增加,进而引起严重后果。在临床上一般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进行有效的血肿清除及引流,微创钻孔引流术创伤小,它的应用广泛。阿托伐他汀是HMG-CoA还原酶的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剂,它能显著降低TNF-α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从而使慢性硬膜下血肿量明显减少吸收。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的资料。对38例硬膜下出血患者分成两组进行治疗。第一组(对照组)是只使用微创钻孔引流术;第二组(实验组)是微创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硬膜血肿患者的治疗。实验组24例,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在39-76岁,其中轻偏瘫19例,头昏头痛16例,记忆力减退7例,恶心呕吐5例,意识障碍2例,血肿量40-200 mL;对照组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在38-75岁,轻偏瘫9例,头昏头痛9例,记忆力减退4例,恶心呕吐2例,意识障碍1例,血肿量40-200 mL。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于24例对照组的患者在进行微创的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首先需要患者做全身体检,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采取的是全麻,在通过CT对手术的部位进行准确的确定,在患者的头皮出切3 cm的切口,然后再颅骨出钻孔插入引导管,然后固定好引导管,这样才能把硬脑膜下的血块引流出来,引流管需要不定时期的应用生理的盐水进行清洗,消毒,避免出现感染,直到引流管冲洗的颜色比较清澈的情况才,才是说明了清洗干净。在手术结束之后固定好引流管,对伤口紧密的缝合,患者在回到病房,一般引流的时间是48-72 h,具体的时间需要通过CT来观察血肿消肿的情况而定,直到血肿完全消肿之后才能拔出引流管。观察组的患者在引流的同时联合了阿托伐他汀治疗,在术后每晚服用一次,每次的计量都是20 mg。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效果的评定的标准是:效果的显著程度分为显效,有效,无效。通过CT的复查发现,患者的血肿的已经基本的消失,残留比较的少,脑组织功能恢复的比较的好,这种就是效果显效;患者的血肿好转的比较的明显,但是会有一定的残留,脑组织的张力恢复的不佳,这就是治疗的有效;患者的血肿没有消肿,并且出现了恶化的现象,这种效果就是无效。以上是治疗效果评判的标准。
1.4统计方法。现在应用统计学的软件SPSS 24.0对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检验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对照组单纯使用微创钻孔引流术清除引流血肿;实验组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天,每晚服用,二组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硬膜下血肿基本消失,仅留少量积液,脑组织复张良好,临床症状大幅好转为显效;脑组织复张不良,硬膜下血肿有所好转,存在积液残留为有效;硬膜下血肿及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为无效。进行ADL-Barthel评分,观察两组患者ADL-Barthel评分变化。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两组术后ADL-Barthel评分均有改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2)。
2.1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大多可有轻微外伤史,从受伤到发病时间,一般在1-3个月左右,出现如头痛头晕、呕吐、复视、耳鸣、记忆力及理解力减退,精神迟钝或精神、局限性癫痫、偏瘫、失语等临床症状。
2.2手术的方式。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根据头颅CT片,以血肿部位及最厚层面为中心,做3-4 cm的切口,颅骨钻孔后稍行扩大,电凝硬脑膜后“十”字切开,置入一根引流管(12-14号),向不同方向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至冲洗液清亮,冲水排气,严密缝合肌肉及头皮,术后引流管留置48-72 h。
2.3阿托伐他汀的药物原理。阿托伐他汀它是HMG-CoA还原酶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剂,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肝内HMG-CoA还原酶及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从而起到降血脂的作用。而且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TNF-α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从而使慢性硬膜下血肿量明显减少吸收。在联合手术和药物使用后,能更好的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2.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实验组发生肝功能异常2例,颅内积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5%,对照组发生肝功能异常1例,颅内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4.3%,差异不明显。
3讨论
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法有钻颅或锥颅血肿冲洗引流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骨瓣开颅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本文所使用的微创钻孔引流它具有创伤性小,血肿引流冲洗彻底以及恢复快等优点,它的操作也比较简单,可选择头皮局部麻醉,对于不配合的患者亦可选择全身麻醉,对于年纪大,而且患有多种慢性病的患者来说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的过程简单的优点。但是术后还是会伴有血肿复发、癫痫、颅内积气、积液等并发症。阿托伐他汀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发现在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各项指标都有了不错的好转。
在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24例患者中,治疗效果达95.83%。为什么阿托伐他汀他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可能是因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的抑制炎症因子,降低局部炎症反应,加快血肿的吸收,同时可以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减少未成熟血管的血液渗漏,促进血肿的减少、吸收。
本研究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及ADL-Barthe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术后恢复,提高患者的的生活自理能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增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4结论
经过上面的案例分析表明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增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鉴于本研究病例数少,而且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效果的因素复杂,阿托伐他汀的使用剂量、疗程、长期治疗效果等还需要大样本资料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童康强,张春阳.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19(01):47-48.
[2]刘鹏,王智浩,周雷升,等.钻孔引流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02):55-57.
[3]朱颂国,罗兴武,粱丽珍,等.硬通道微创穿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01):82-84.
[4]崔丽.优质护理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术围手术期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3):247.
[5]文传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01):72-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