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患者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球结膜瓣转位术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对象为在2018年1~12月确诊为翼状胬肉的患者78例,均对其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球结膜瓣转位术治疗,通过临床数据回顾性分析以归纳联合治疗方案对病情的控制改善效果。结果78例翼状胬肉患者中共有患眼101只,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随着手术完成后时间延长,患者疼痛感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进行平均6个月时间随访,提示有2只眼睛出现复发情况,复发率为1.98%。结论在为翼状胬肉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可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球结膜瓣转位术进行处理,患者术后复发概率得到有效控制,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术;球结膜瓣转位术;复发;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马文豪.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加球结膜瓣转位术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38-39.
0引言
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是指人体的球结膜还有相关纤维血管组织发生了进行性增生变化,整体呈现出三角形,对角膜存在慢性退行性的侵袭变化,为眼表疾病[1]。当前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手段有多种,当以外科手术的疗效更为明显,在各种术式中又以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球结膜瓣转位术应用频率、范围更高[2],其优势在于除高效之外,还能够有效防止术后的复发可能,本院近年来对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采取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球结膜瓣转位术方案,取得了预期的治疗效果[3],现将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后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为在2018年1~12月确诊为翼状胬肉的患者78例,经检查确认患者均为原发性翼状胬肉,有患眼101只。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45例;年龄47~76岁,平均(57.1±2.3)岁。纳入标准[4]:①符合手术相关适应指征;②角膜缘受到病灶侵袭且范围>2 mm;③术前均接受各项常规检查确认并无相关禁忌症。排除标准:①合并干眼;②合并眼表炎症;③合并泪道疾病;④合并青光眼;⑤胬肉头部侵袭角膜缘程度超过2 mm以上。
1.2治疗方法
对患者的手术操作在显微镜辅助下进行,相关步骤程序如下:对手术相关区域进行消毒,铺巾展开然后进行开睑处理,顺利完成后可给予眼表麻醉,从胬肉颈部上下两侧开始将浅层结膜剪开,虹膜复位器在角膜内部和眼球壁相紧贴,然后在胬肉的下方穿过,通过裁纸样动作使用虹膜复位器将存在于角膜表面的胬肉剥下,动作要尽量轻缓,完成后即可分离球结膜并直到泪阜相交接的位置,在进行上述操作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不破坏球结膜的完整程度,保持其透明和轻薄。显微镜辅助下对胬肉的顶部使用有齿镊抓取然后剪断颈部和头部的联系,彻底清除存在于巩膜表面的病变组织,将存在于体结膜以及颈部下方的肥厚增生组织剪除而后有效止血。使用有齿镊撕下胬肉组织,不破坏角膜面的透明性以及清澈性,根据裸露的巩膜区域覆盖面积大小来选择角膜缘球结膜瓣并将其覆盖到暴露出来的巩膜面上,对两者采取间断缝合方案处理。松解球结膜后覆盖暴露出来的巩膜表面,固定方式为间断缝合,使用10-0无损伤缝合线处理。完成手术相关操作后,对患者应用妥布霉素塞米松眼膏并做好患眼清洁工作[5-7]。
1.3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手术完成后相关区域的结膜应保持平整,并无存在肥厚、充血的情况,角膜创面无发生新生血管侵袭、增生结膜组织侵袭情况,对上皮面检查后覆盖完整,表面光滑[8]。
疼痛评估: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后2 h、2 d、5 d等不同时间段应用视觉疼痛量表(VAS)进行评价,分数最高为10分,疼痛感与分数呈正相关联系。
完成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平均6个月时间随访,记录期间出现翼状胬肉复发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8例翼状胬肉患者中共有患眼101只,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随着手术完成后时间延长,患者疼痛感得到明显改善,术后2 h VAS评分平均为(4.1±0.1)分,术后2 d VAS评分平均为(3.4±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进行平均6个月时间随访,提示有2只眼睛出现复发情况,复发率为1.98%。
3讨论
翼状胬肉是户外工作者相对常见的眼科疾病,该发病机制当前认为是由于气候、烟尘、紫外线等严重刺激使得眼部的局部DNA出现受损,同时角膜缘屏障功能下降从而诱发疾病。翼状胬肉是和肿瘤生长相类似的紊乱过程,翼状胬肉早期阶段并无典型临床症状或者仅有轻度的不适,有多次复发的特点,会导致出现眼球活动受到限制、眼睑粘连等情况,对于患者的外观、正常生活等都会有所影响[9-10]。
对于已经对角膜造成侵袭或者治疗后反复发作的翼状胬肉,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方案治疗,传统手术无论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以及康复所需时间等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在本次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球结膜瓣转位术治疗后其治愈率均达到100%,可知该治疗方案对于翼状胬肉患者而言具备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患者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不适感不会持续太久时间,保障了患者术后整体的依从性,在术后随访中发现仅有2只患眼出现复发。在为患者进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球结膜瓣转位术治疗时,分离结膜过程中要让胬肉能够在良好的张力状态下,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同时可最大程度将残留的增生组织清除干净,为术后控制复发率提供基础,注意术后对正常组织采取保护措施以免出现炎症而刺激翼状胬肉复发。综上所述,在为翼状胬肉制定治疗方案时可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球结膜瓣转位术手段进行处理,操作相对简单且对患者病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复发概率得到有效控制,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海霞,马瑞,李嬛.老年翼状胬肉患者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球结膜移植和自体干细胞移植临床疗效和预后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3):689-691.
[2]李洪生.单纯翼状胬肉切除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球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1):24-25.
[3]庄绍君,雷帅臣,蔡光辉.三种不同术式翼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1,19(2):168-170.
[4]Monden Y,Hotokezaka F,Yamakawa R.Recurrent pterygium treatment using mitomycin C,double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and a large conjunctival flap[J].International Medical Case Reports Journal,2018,11(1):47-52.
[5]刘志芳,黄金土,施光明.角膜接触镜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手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8,24(20):131-132
[6]宁桂丽,汤建平,邓千瑶,等.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14):109-110.
[7]Kodavoor SK,Ramamurthy D,Tiwari NN,et al.Double-head pterygium excision with modified vertically split-conjunctival autograft:Six-year long-term retrospective analysis[J].Indi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7,65(8):700-704.
[8]梁晓瑜.翼状胬肉切除分别联合自体结膜移植与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对比[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8):15320.
[9]李家臣,顾宇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移植术患者围术期角膜缘部上皮厚度的变化规律[J].实用防盲技术,2017,12(2):65-68.
[10]杨红侠,唐永军.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5):734-7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