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内镜和开瓣血肿清除在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院内脑外科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00例,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将两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00例,给予神经内镜治疗,而对照组100例,则给予开瓣血肿清除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概率以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概率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给予神经内镜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瓣血肿清除治疗,有效控制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关键词:神经内镜;保守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本文引用格式:杨兴奎,李召辉,魏毅君,等.探讨神经内镜和开瓣血肿清除在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61-62.
0引言
在医院脑外科中所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便是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该病的病死率极高,并且发病率高。而引起患者发生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原因则是由于丘脑和壳核高血压性脑出血[1]。当患者发生大量出血后,会出现意识障碍,当穿破患者的脑组织随后进入脑室,呈现出血性CSF,通常出现直接穿破皮质的患者并不常见[2]。因此,发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需要尽早接受治疗,本研究通过选取200例患者分别给予神经内镜和开瓣血肿清除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院内脑外科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00例,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将两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40-60岁,平均(51.2±5.6)岁,血肿量30-115 mL,平均(75.24±2.41)mL,给予神经内镜治疗;而对照组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40-60岁,平均(51.6±6.1)岁,血肿量33-118 mL,平均(75.31±2.48)mL,则给予血肿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治疗。经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血肿量和年龄数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开瓣血肿清除治疗,具体操作方案:根据患者血肿量大小及血肿边缘设计开颅骨瓣边缘,皮肤切口位于骨窗缘之外,距离大约1.5-2 cm处,以颞部为蒂马蹄形切开皮缘并分向颞底部,颅骨钻孔4-5枚,铣刀开骨瓣,骨蜡骨缘边止血,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硬膜外,电凝硬脑膜血管并悬吊硬膜,距离骨缘边约0.5 cm处以颞部为蒂向顶部剪开硬脑膜,于脑皮层血管较少处电凝并切开脑组织,切口大小以血肿多少及前后长度、深浅等决定,一般约2 cm,然后慢慢深入至血肿腔边缘,逐步清除血肿,有出血点时给予电凝,彻底清除血肿后血肿腔壁出血点处放置速即纱止血,观察无出血后血肿腔内放置脑科引流管并另戳孔引出,根据术后脑组织塌陷情况决定是否还纳骨瓣与否,关颅并逐层缝合皮瓣结束手术;术后常规给予控制血压、抑制胃酸分泌、预防感染、营养支持、预防电解质紊乱、祛痰等治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复查头颅CT,明确术后有无渗血、脑中线结构有无偏移、环池有无受压、是否需要气管切开手术治疗[3]等治疗方案的及时调整。观察组给予神经内镜治疗,具体操作方案:首先选取穿刺点,切口位于血肿侧,中线旁开约3 cm,冠状缝前缘约0.5-1 cm,根据术前CT确定血肿的穿刺方向;头皮直切口,长约3 cm,铣刀将2 cm大小的骨瓣铣开,电凝止血后切开硬脑膜,利用脑探针实施穿刺。穿刺后,将一部分液体血肿抽出后作为初次的降压,随后在内镜的引导下对血肿腔行穿刺,并沿着导引器置入直径为1 cm左右的透明套筒,作为工作通道。术中选择0°的内镜与电凝和吸引器进行配合,对剩余的血肿进行彻底清除,并对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无活动性出血后利用速即纱覆盖于血肿腔的内壁,同时在此位置置入引流管,最后回纳骨瓣并关颅,术毕。术后给予控制血压、抑制胃酸分泌、预防感染、营养支持、预防电解质紊乱、祛痰等治疗,密切观察患者重要脏器功能及生命体征是否发生异常,确保患者呼吸畅通,对患者的颅高压以及血压进行控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4]。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概率以及疗效。疗效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自制评分调查,分值0-10分,>8分为显效;5-7分为有效;<4分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分析。对以上两组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统计,其中数据的计量资料利用(±s)表示,而检验则用t,计数资料利用(%)表示,检验则用χ2,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概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病死率以及致残率极高,此病常见的并发症分别为肺部感染、中枢性高热、脑耗盐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等。临床针对此病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有很多,分别为保守治疗、显微手术、内科综合治疗、锥颅血肿穿刺碎吸引流术、传统开骨瓣方法以及神经内镜治疗等,每种治疗方式的效果都不相同[5]。既往临床中应用开瓣血肿清除治疗较多,观察分析发现这种手术方式对患者创伤相对较大,术中出血多,住院时间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并发症较多见,严重影响了患者预后效果;而随着科技发展及神经内镜治疗的应用,发现该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的出血量小,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较小,同时整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本研究将两组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方式,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概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效果显著的手术便是神经内镜治疗。该手术不仅减少了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同时加快了患者的出院时间,对患者的创伤小,值得临床不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雷,张景周.神经内镜下治疗与小骨窗开颅治疗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6(5):112-119.
[2]齐亮,韩辉,郑金玉,等.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12(1):29-30.
[3]杨光宇,王圣达.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两种术式用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效果[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5):86-87.
[4]黄建军,刘旭,廖洪民,等.神经内镜辅助下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5(32):168-172.
[5]朱宏伟,刘希尧,谭国伟,等.神经内镜锁孔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7,3(4):8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606.html